罗翠琼 李守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初步均衡和基本均衡。初步均衡主要指在县域内的差别要明显缩小,基本均衡不只是县域内均衡,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城乡义务教育统筹的力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也做到大致基本的均衡。因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到一定阶段后,以县域为单位的发展成果需要更大区域承接,市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了一个必然选择。
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市级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的软、硬件办学条件及教育经费投入实现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均衡化,在市域内的县(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初步实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公平。
一、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发展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在县域内推进,这也符合我国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以区域推进为重点,优先解决好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化问题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明智选择。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1824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国家认定,2017年,还有500个左右的县接受了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合计总数将达到2300个左右,占全国总数的80%左右。这说明推进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以来,城乡学校在经费投入、校舍建设、设施配备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基本实现了教育资源县域内均衡。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域推进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各项重大义务教育工程和项目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来,并力争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推进。”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机制,在解决小的区域内的均衡发展的同时,却无法解决更大范围的均衡发展问题。尤其是在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的时候,市域内各县(区)之间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逐步凸显出来,制约义务教育在更大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依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与实质,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任务是统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重点是逐步缩小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各省份之间的差距;从省域层面来看,主要是统筹全省义务教育发展,重点是逐步缩小各市之间的差距;从市域层面来看,主要是统筹全市义务教育发展,重点是逐步缩小各县(区)之间的差距;从县域层面来看,主要是统筹全县义务教育发展,重点是实现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软、硬件办学条件及经费投入实现相对均衡。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方式,首先是在县域内推进。既符合我国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又符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以区域推进为重点,优先解决好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国家认定通过率达到80%左右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成为了必然选择。因此,推进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发展到后期扩大到更大范围的第一选择。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域推进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域推进在“十三五”规划中被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第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巩固免试就近入学成果,提升义务教育治理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均衡督导等方面,探索推进市地这样的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义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持,由于全国各省市地区经济文化之间发展不均衡,影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80%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这也标志着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实现了均衡发展,县域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的软、硬件办学条件及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了相对均衡,初步实现了县域内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公平。但是,市域内各县之间教育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都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县域间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距,造成各县在教育投入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县域间在办学条件、师资资源配置、教师待遇等不均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寄予了更高的期望,都希望能够享受优质教育,市域内“择校”现象也在逐步突显。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域推进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
四、推进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市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统筹配置全县的软硬件资源。在县域内推进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均衡配置师资队伍。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升民族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保障。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各级政府明确职责,各司其职才能更快捷、更充分地促进义务教育软件、硬件资源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在推进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市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政府的职责,发挥主导作用。市级政府要担负起对市域内各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监测和评價的责任。
2.建立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教师队伍素质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引起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建立教师交流机制,通过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培养培训、住房保障、表彰奖励等政策激励,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引导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城市薄弱学校任教。
统筹全市教师资源,合理规划全市中小学布局结构和师资结构。严格按照核定的教师编制补足配齐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完善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制度,加大农村、薄弱学校和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力度。推进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任教,逐步实现市域内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3.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打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界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建立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和培训。市级政府应该组织优秀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库,在市域内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刘宝生.推进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8(1).
[2]孔祥娜.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J].中国电力教育,2008(23).
[3]陈国庆.保障投入 整合资源 分步实施区域推进——县级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报告[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基〔2005〕9号.200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