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小语课堂的“最佳路径”

2018-03-26 02:16荀以勇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潜心学力文本

荀以勇

[摘 要]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寻找“最佳路径”的切入口,发展学生学力是“最佳路径”行程中收获的能力,构建生本课堂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真正内涵,是一种理性的回归,自然的回归。构建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学力,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自然追求。

[关键词]

探路;引路;行路;学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焦点、热点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人们已形成共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

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学的出发点走向教学的落脚点,于是两点之间就有了一个路径。路径是一个隐喻,其背后的决定因素往往是组织者、引导者——语文教师。正如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用最简单的方式设计迪尼斯乐园路径那样,语文课堂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耗高效”,语文教师必须追寻课堂的“最佳路径”。

一、探路:“适度引领”下的“简约之美”

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具体体现在简明的教学目标、简要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手段。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并不是对教学环节的“简单处理”,也不是对文本“蜻蜓点水”式的感悟,它简去的是复杂的结构、繁琐的分析、机械的训练、冗长的引导。犹如国画大师的一幅写意画,常常寥寥几笔,形神兼备,呼之欲出。语文教学就是于简单之中蕴含深刻,于平淡之中体现着高超,呈现出一种从容简约之美。她是繁华之后的朴实,是绚烂之后的平淡。

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和发展思维的同时,领悟生活的哲理与文学的浪漫,实现言语与人文素养的兼得。

(一)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没有目标,就如同航海没有指南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一节课的灵魂。课堂是一个常数,如果目标太多,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会变少。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和素养的提升。相反,如果目标简明,课堂上就能够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学生就能够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例如,笔者在教学《夹竹桃》时,根据高年段的教学要求,制定了这样一个重点的教学目标: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文字,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教学中引领学生通过读悟,重点体会语段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目标的指向集中了,孩子们有的放矢,更有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简要的教学内容

语文到底教什么?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借文本之力,使学生得语文之力。我们不能仅仅盯着文本内容,满足于文本意思的获取,我们要跟着内容跳出内容教。教什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将非语文的因素剔除,确保语文不缺位。”教师教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思考的是“教什么”,然后再思考“怎么教”。

【案例】《開天辟地》一课,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在“语用”训练理念下,教者确定的教学内容有:

(1)了解神话特点。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

(2)学会复述。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仿写。读懂第七自然段,并能仿照其构段方式,练习写话。

明确了“教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教”。例如,复述这个能力训练,对于一般学生,需由故事本身,让学生抓住“混沌一片”“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生万物”4个画面,走进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而对于优秀学生,可适当提高训练难度,进行创造性复述,重新编创故事。

(三)简单的教学流程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简单的教学流程决定对话质量,自由对话,方能达到阅读教学最高境界。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是:情境导入——感知体验——合作探究——建构生成。这样的流程易于操作,同时注重儿童情感、心灵、人格的建构,注重培育儿童的精神文化,让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授的过程,还要成为学生对人生体验的过程,更要成为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感悟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共享。

二、引路:“潜心会文”中的“深处漫溯”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梁,读者与作者会面,不仅仅是会面,而且还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人与文的对话,有眼到、口到、心到三种境界,而唯有“心到”,才是人与文的真正相遇。潜心会文,是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的不二法门,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一段历程,是有效阅读教学中一块不可或缺的“基石”。

(一)潜心会文,读出书中“三味”

潜心会文,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个体独自走进文本世界,与文本及文本作者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做一次心灵与思想的旅程,使阅读教学不是止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是自己读出书中的“三味”来。如在教学《推敲》第七自然段时,在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这个问题上,韩愈为什么认为用“敲”字会更好些呢?请学生再认真读一读韩愈的话,并联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他的观点有道理吗?这种“反刍”式的潜心会文,向更深处漫溯。唯有自求得之的学习过程,才能把学生真正引入文本深处,获得属于自己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感觉。嚼别人的馍没有味道,会自己的文才有劲道。

(二)潜心会文,读出文本深度

潜心会文,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把自己的心放置到文本之中,反复地揣摩,仔细地推敲,认真地品味,不断地咀嚼,走进文本言语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去倾听文本的声音,去感受文本的色彩,去体验文本的意境,去触摸作者的情愫。静能生智,潜心会文中的“静思默想”,催生的正是学生对于文本有效、有深度的解读。让“心”和“文”贴近,再贴近些,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自然产生一种“语言共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作圈点批注,就是营造一种潜心会文的氛围。让学生心无旁骛静思默想地读,读出自己的个性思想,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地注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三)潜心会文,读出自我体验

潜心会文,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投射进自己的影子、情感、生活,将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人生阅历等置于文本的“召唤结构”之中,从而对文本进行具体化的“二度开发”。学生在潜心会文中,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议论纷纷,说出自我,可以对文本产生具象化、个性化的解读。潜心会文是一种有“我”的阅读,穿越文本激活文字,身临其境自我体验。罗曼罗兰说过:“读书是为了发现自己,检阅自己,超越自己。”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是决定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老师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潜心会文,才会产生出最佳的阅读教学效果。潜心会文,就像那丝丝春雨,没有它来润泽文本,就没有万语千言的满园春色。

三、行路:“放飞思维”后的“一路飘香”

教師不能带领孩子周游世界,但可以教给孩子走路的方法。学生在简约的课堂结构下,在掌握了切实的方法之后,“路”靠自己走,在行路中慢慢收获学习的能力。学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慢慢“熬”出来的力量,语文的学力是种子的力量,在行路的过程中播下“爱、语用、思维”的种子,在生命的拔节中静待花开,收获一路飘香。

(一)绽放童化语文魅力,激活热爱能力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热爱”是情感也是一种能力,是对语文课程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高万同老师说:“语文教学的真谛,就是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跨越时空,与形形色色的志士仁人相遇、交往,从而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而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情趣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将学习内容与儿童的生活方式——游戏相融合,让学生置身于游戏中,乐此不疲,让课堂情趣盎然,使儿童从内心生发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在润物无声中提升能力。

例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这课时,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他让学生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充满童真、童趣的语段,然后于老师先化身为“爷爷”,声情并茂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接着师生分角色表演对话,在发现学生没能很好读出“我”的天真活泼和调皮时,于老师转而扮起了萧红。角色之间的巨大反差让学生忍俊不禁,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新奇与兴奋,在鲜明的反差中深刻感受人物的形象与特点。

情趣化的语文课堂,是儿童生命成长的乐园。这样,在课堂的熏陶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更有信心学好语文。因为热爱,所以远方。因为热爱语文,所以更有兴趣玩味语言文字,去体会语言文字无穷魅力。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展语用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用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挑战超越文本中发展,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体验,既加深对文本感悟理解,更发展了语用。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需带领学生抓住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读写结合,质疑解疑”等手段,拨动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写一写人物的典型事例,要求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巧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批注式阅读,注一注,从关键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补白式阅读,让学生想象补白,30年后,作者再来看扫路人,老人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教学完这课后,布置学生为这位老人写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自身的高度上,带领他们去超越自己,获得新的生命成长,还要带他们去生命的远方,从语文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获得智慧的生长,从而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切实地让对话发生,发展思维能力

日本佐藤学教授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指出:“所谓‘学习,是同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所以,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相遇中有约束、有意境的对话。

【案例】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课时,引领学生以疑促读,辩中悟情,辩中发展思维,通过辩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老人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精神。

师:老人看上去年纪很大,每天还要扫天游峰,他累不累?细细品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的观点,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

累的理由:

生1:在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老人每天一上一下要扫一千八百多级,怎能不累呢?

生2:游客们仅仅是看风景,还常常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而老人还要清扫路面,说明老人这份工作真不轻松。

……

不累的理由:

生1: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老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所以他不觉得累。

生2:因为老人喜爱这份工作,就如同我喜爱唱一首歌,不管唱多少遍都不会觉得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人以苦为乐,当然不会觉得累。

……

师:同学们刚才各抒己见,辩得有理有据。从你们的辩论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扫路人?

就这样,在学生似懂非懂处“引”,在渐入深处时“推”,让师生换位体验,层层深入,学生也就能够走进语文学习的深处。这样的对话“在场”,学生会有自由感,在课堂中你来我往的愉悦对话,让学生形成阅读兴趣,在关键的文本处咬文嚼字,向着学生思维深处漫溯。特级教师孙双金说:“好的课堂像登山,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发展学力的课堂应该这样,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

四、结语:发展学力,带领学生走向美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在热爱的激情下,有效地与文本对话,在学生的心中悄然播下学力的“种子”,这粒粒“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生根发芽,成为流淌在血液中、驻扎在精神里一股强大的力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是辩证统一的,教学规律的可寻性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也是辩证统一的。追寻小语课堂的“最佳路径”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引领学生向往美好,带领学生走向美好,是小语课堂永恒的价值追求。它指向语文学科能力的发展,它指向语文素养——“语言的发展,思维的发展,精神的丰富”的协调发展。

行走在小语教学的路上,遵循“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学力”的宗旨,从学生的最佳起点出发,寻找最美的风景,追寻“最佳路径”,定能更加愉悦地抵达“青草更青处”。

[参 考 文 献]

[1]孙双金.孙双金老师讲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高万同.相似与互构[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3]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4]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潜心学力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陈佑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若干措施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以画当窗,潜心再学
基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语文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