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语用点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2018-03-26 02:16潘振国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排比句语言文字文本

潘振国

[摘 要]

在语文阅读学习中,语文阅读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尤其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评价学习成果的关键指标。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在实现人文精神陶冶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文而异,通过文本解读、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教学设计等几方面巧抓语用点进行训练,方能事半功倍,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用点;语用训练;语文素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明确强调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务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缺乏语用教学意识,“务实”的训练内容不明确,语用点把握不准确,教学措施方法不到位,难以实现“务实”的教學。

“语用”是一种侧重学生学文之后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将精彩的字词句以及写作方法,根据语境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化地运用,内化为自己的表达方法。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把握“语用点”,不仅需要教师吃透文本,挖掘作者的语言精髓,还要将作者的思维方式、文本的文化内涵、表达方法结合在一起。

一、文本解读,发现语用点

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发现,如何在备课过程中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密,即语用点,文本解读是关键。文本解读的重点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对文本内容、内涵、表现形式进行解读。从微观角度看,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标点符号,尤其是在语言文字中陌生化的表达都需要思考,甚至是单元导读、提示、课后问题和小气泡。

例如,部编人教版教材第四单元的山水散文《黄山奇石》。本单元以“故乡”为主题,将“语境与生活体验,理解词义”列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也是对新教材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和提升。新文本图文并茂,图片清晰并且有特点,生动地描述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语言生动、形象,品味浓郁。经过仔细阅读,教师不难发现表达形式上的特点,即语用点。

例如,文章中在介绍“仙桃石”时说:“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在介绍仙人指路时是这样描写的:“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远方。”一个“好像”,一个“真像”,学生在教师引导品读之后,对于比喻修辞的精彩会怦然心动,教师相机另选一张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练习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创造性地说一说、写一写,实现读中品精彩,模仿练文笔。

另外,这篇课文有许多适合学生们积累的好词,例如“奇形怪状”“金光闪闪”“陡峭”等,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然后结合课后最后一道练习题,选出几个词语来说说某处事物。这就是在读文中积累,在理解中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目标确定,聚焦语用点

语文教学目标的指导原则引导着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所以,在解读文本之后,就应关注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并把文本与学生当前认知基础特点相结合,从而确定一个科学的语用目标。

《桂林山水》是由陈森先生用优美、简洁、生动的语言写的一篇文章,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不仅总结了它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并阐述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然后,采用把漓江的水与山进行对比的方法,对桂林的山突出其特点,桂林的山和水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两个语用点需要抓住:(1)对比的写法。通过把漓江和大海、西湖进行比较,桂林山与泰山、香山进行比较,为下文突出漓江水、桂林山做好铺垫。(2)第二、三段排比的篇章。二、三段采用排比句,分别介绍了丽江水清、静,青山和桂林的齐、秀、险特征。比较看两个语用点,这个语用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且无法全员完成。而排比句式在教学中却是第一次出现,再加上排比句式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容易发现排比句的特点,通过多形式读和积累能很好地运用并创造新的句子。从语用点考虑,《桂林山水》的教学目标应定为练习排比句式的应用。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的特点,还要注意研究的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比较、提炼、筛选,然后做出符合教材的最有特色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策略,落实语用点

语文阅读教学“教什么”是方向,而“怎样教”是方法途径。在语文课堂有限时间内如何实现高效的语用训练呢?在此,笔者以比较法和迁移法为例。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日常教学方法。它表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相应的文本教学,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找出异同,通过比较鉴别,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寻找差异和创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文。从课文内容来看,这篇课文的语用点很多。第一课时在感受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出示“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和“妈妈眼睛闭上了,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的脸上”两句话,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说一说,这两个句子哪个写得更好,好在哪里,说说你的想法。通过比较感受形容词的妙处,进而照样子说一说,除了明亮的眼睛,还可以是什么样的眼睛;除了乌黑的头发,还可以是什么样的头发;还可以继续用说的短语完成一句话,以达到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的目的。

(二)迁移法

迁移是以前的学习会影响当前学习的现象。我们通常说“一”和“类比”是研究迁移现象的。小学生的模仿迁移能力很强,很多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和迁移开始的。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迁移的方法进行语言训练,实现语用点。

如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第一段,描写的是小葫芦真可爱。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葫芦藤是什么样子的,小花是什么样子的,并结合实际图片,让学生指一指,哪里是葫芦藤。说一说除了细长的葫芦藤,还可以是怎样的葫芦藤。学生发散思维,看图就可以说出“弯弯曲曲的”“绿绿的”“细细的”,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图背着说一说葫芦是怎样生长的。紧接着让孩子们思考还有什么植物有藤,然后给孩子们出示一幅牵牛花的图片,提问:你能仿照小葫芦来说说牵牛花么?从小葫芦到牵牛花,运用迁移这种方法,层层地推进,一节课下来不仅会说了葫芦、牵牛花,甚至课下也会说了葡萄、黄瓜等,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任务,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感悟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核心素养,学会用语言、经验、知识、方法、文字表达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所感受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文而异,通过文本解读、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教学设计等几方面巧抓语用点进行训练,方能事半功倍,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 考 文 献]

[1]钱克章.语用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20).

[2]朱颖晖.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方法探寻[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

[3]梁丽芬.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应用方法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7).

[4]孙莉.语用学研究中的定性分析法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2).

[5]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2014(5).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排比句语言文字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排比句的用法
从“四计歌”学排比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小议如何借导读写美句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