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备而独特的线装丛书
——澳门大学庋置五省官书局合刻本二十四史考察(上)

2018-03-26 08:05
学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二十四史澳门大学正史

李 凭 姜 霄

应澳门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国强博士的邀约,笔者于2016年10月30日前往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观摩了该馆庋置的古籍,得见一套清朝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四年(1878)五省官书局合刻本二十四史,以下简称局刻本。该丛书为足本二十四史,共计626册,依序线装,每册封面及封底内均衬有黄蘖纸,书根印有书名、册数和篇目,行款为每半页12行,每行25字,小字双行37字,品相完好无损,卷册完备。令笔者惊喜不已,久久不忍释手。笔者考察了海上丝绸之路上沐浴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五个主要城市,对局刻本的收藏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局刻本的学术地位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历朝正史的集合,是纪传体史书的代表。对于它的形成,《四库全书总目·正史类》有下列评述:“正史之名,见于《隋志》。至宋而定著十有七。明刊监版,合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近搜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得裒集成编。钦禀睿裁,与欧阳修书并列,共为二十有四。今并从官本校录。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所由与稗官野记异也。”a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45史部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97页。不过这段话只是部分地表述了二十四史形成的脉络,十七史之前的情况未予说明。

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成书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自黄帝时期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共3000多年的史事。东汉时期,班固等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纂了《汉书》。它的记事上续《史记》,成为记载西汉历史的断代史。此后朝廷又于东观设馆编修国史,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时期的历史,所修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由于上述三部史书的内容是连贯相续的,因此有了三史之说,a钱大昕指出:“三史谓《史记》、《汉书》及《东观(汉)记》也。《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权谓蒙曰:孤统军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大有益。又《孙峻传》注引《吴书留赞》:好读兵书及三史。《晋书·傅休弈志》:撰《三史故事》,评断得失。《隋书·经籍志》有《三史略》二十九卷,吴太子太傅张温撰。皆指此。自唐以来,《东观(汉)记》失传,乃以范蔚宗书当三史之一。”《十驾斋养新录》卷6,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19页。这套丛书的形成便发轫于此。唐朝时《东观汉记》失传,范晔《后汉书》所述为东汉一朝史事,便以《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东汉以后,又陆续出现了一批各自反映某一时段的正史,因此,在唐代就有了十史的说法。这十史包括陈寿《三国志》、房玄龄《晋书》、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姚思廉《梁书》、姚思廉《陈书》、魏收《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同时,人们又将三史和十史合称为十三史,于是,列朝正史形成为连续而系统的规模。b钱大昕指出:“《宋史·艺文志》文史类有吴武陵《十三代史驳议》十二卷、目录类有宗谏《注十三代史目》十卷、商仲茂《十三代史目》一卷(晁氏《读书志》作殷仲茂,盖《宋史》避讳,改殷为商)、类事类有《十三代史选》三十卷。吴武陵,唐人,盖唐时以《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晋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为十三代史也。又类事类有《十史事语》十卷、《十史事类》十二卷、李安上《十史类要》十卷。自三国至隋,十代之史,马、班、范不在其数。”《十驾斋养新录》卷6,第119页。

降至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李延寿的《南史》与《北史》、欧阳修的《新唐书》与《新五代史》,形成为十七史。c钱大昕指出:“宋人于十三史之外,加以南、北史及唐、五代,于是有十七史之名。《宋史·艺文志》史抄类有《十七史赞》、《名贤十七史确论》一百四卷。类事类有王先生《十七史蒙求》十六卷。”《十驾斋养新录》卷6,第119-120页。宋元时期朝廷与民间曾多次对十七史进行校刻,可见这套正史不仅为官方所提倡,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d主要有北宋淳化五年(994)至嘉祐七年(1062)由国子监校刻的宋监本十七史、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四川转运使井宪孟命人在眉山校刻的“眉山七史”、元朝大德年间九路儒学校刻的元大德本与元末集庆路儒学校刻的集庆路本等。

明朝建立后,将宋元所刻的十七史旧板修补重印,又增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四部正史,合计形成为二十一史。e钱大昕指出:“《日知录》:嘉靖初,南京国子监祭酒张邦奇等,请校刻史书。欲差官购索民间古本,部议恐烦滋烦扰,上命将监中十七史旧板考对修补。仍取广东《宋史》板付监。辽、金二史无板者,购求善本翻刻。十一年七月成。……至万历中,北监又刻十三经、二十一史,其版视南稍工,然校勘不精,讹舛弥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廿一史则开雕于万历廿四年,至卅四年竣事。”《十驾斋养新录》卷6,第120页。明代主要的正史版本除官刻的南京国子监本与北京国子监本二十一史外,还有明末藏书家毛晋组织校刻的汲古阁本十七史。汲古阁本选择宋元诸本为底本,校勘精心,版式美观,质量较监本更优。

清朝入关之初便下令纂修明史,但直到雍正元年(1723)才完成《明史稿》。f清朝于顺治初设立明史馆,但并未正式开展修纂工作,后于康熙初重开史馆,以徐元文为监修,于康熙中完成初稿。随后又诏令续修,张玉书、王鸿绪等先后为总裁官。雍正元年由王鸿绪晋呈《明史稿》。次年张廷玉受诏为总裁,在《明史稿》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改编,于雍正十三年最终定稿,修成《明史》。乾隆四年(1739),《明史》由武英殿镂版刊行。至此,二十四部正史全部问世。g除前文已经介绍的二十二部正史外,还有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和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

随后,武英殿于乾隆四年至乾隆十二年间陆续刊行二十一史,与此前刻成的《明史》合为二十二史,接着又增刻《旧唐书》,成为第二十三部正史。乾隆三十八年,朝廷开设四库全书馆,委任纪昀等百余名学者编纂四库全书。馆臣除了修订殿本《明史》与二十一史外,又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了《旧五代史》,经乾隆钦定,将以上二十四部史著明确定名为二十四史,归入四库全书史部的正史类。随着文渊阁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六年成书,二十四史之名终于见著于最权威的史册。

武英殿还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成《旧五代史》,后世将此书与之前陆续刊行的二十三史并称为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简称为殿本。a关于四库全书本二十四史和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的成书过程,可参见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9-160页;王盈甫:《〈二十四史〉汇刊本述略》,《文史知识》1988年第5期;李伟国、尹小林:《重审〈文渊阁四库全书〉中“二十四史”之价值》,《学术月刊》2013年第1期。殿本二十四史刊刻工整,印制精美,且由皇帝钦定,因此成为流传较广的版本。但由于殿本二十四史原系各部正史陆续刊刻,并非统一规划,因此版本并不一致,此后诸家书坊翻印版本难免参差不齐,b如清末岭南陈氏葄古堂翻刻本、图书集成局的活字排印本、同文书局和武林竹简斋的石印本等版本。此外还存在校勘粗疏、讹脱严重等问题,使它受到了许多批评。c张元济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序》中便指出殿本有检稽之略、修订之歧、纂辑之疏、删窜之误等缺点。参见张元济:《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序》,《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2页。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由于对殿本质量不满意,加之太平天国运动后“各省书板自经兵燹,残毁者十之八九……各处藏书荡焉无存”,d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10》,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7502页。遂由五省官书局合作刊刻了一部二十四史,世称五省官书局合刻本,简称局刻本。关于局刻本的缘起,李鸿章在同治八年五月二十日(1869年6月29日)的奏折中称:

现在浙江、江宁、苏州、湖北四省公议,合刻二十四史,照汲古阁十七史板式、行数、字数,较各家所刻者为精密。拟即分认校刊,选派朴学员绅,悉心核对,添募工匠,陆续付梓。一切经费,酌提本省闲款动用,勿使稍有糜费。俟各书刻成之日,颁发各学、书院,并准穷乡寒儒、书肆贾人,随时刷印,以广流传。e李鸿章:《设局刊书折》,《李鸿章全集3》,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50页。

江宁书局即金陵书局,前身为曾国藩于同治二年在安庆设立的书局,次年九月书局迁往金陵后改称金陵书局,这是我国第一所官书局,此后各省督抚纷纷效仿,兴建官办书局,大量刻印儒家经典。各书局成立之初并无统一规划,直到校刻二十四史才开始合作。

除李鸿章奏折中所说的浙江、江宁(金陵)、苏州(江苏)、湖北四书局外,后来又加入淮南(扬州)书局,五局合刻此部二十四史,具体分工为:江苏书局校刻辽、金、元三史,浙江书局校刻新、旧《唐书》和《宋史》,湖北崇文书局校刻新、旧《五代史》和《明史》,淮南书局校刻《隋书》,剩余《史记》等十四史则由金陵书局校刻。局本二十四史大部分采用汲古阁本十七史为底本,其余七史则据其他版本,其中《旧唐书》以江都岑氏惧盈斋本为底本;《旧五代史》、《宋史》、《明史》以武英殿本为底本;《辽史》、《金史》、《元史》以道光年间武英殿重修本为底本。除了择优选取底本外,各大书局还聘请了一批知名的学者从事编校工作,如金陵书局的张文虎、戴望、唐仁寿,浙江书局的谭献、黄以周等,皆为当时著名的经史学家,因此局刻本二十四史校勘精当,质量胜过殿本,一经出版便受到各阶层的欢迎,不仅如李鸿章预期的“俟各书刻成之日,颁发各学、书院,并准穷乡寒儒、书肆贾人,随时刷印”,而且“一时京朝大官,索局刊史者纷起,盖以其校刊之精突过殿本也”。f柳诒徵:《国学书局本末》,《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第三年刊》1930年11月,第5页。

局刻本二十四史是继四库本和殿本之后的又一重要版本系统,它由五家地方官书局通力合作、统筹规划版式和卷册规模而独立印制,首次以成套丛书的形式面向广大社会,并配有相应书柜(图1),g黄永年、贾二强撰集:《清代版本图录》(五),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5页。堪称印刷史上前所未有之壮举,代表着清朝雕版印刷的最高水平。正是在五局合刻本的基础上,民国时期有了张元济百衲本、建国以后有了中华书局校点本。

从《史记》到《明史》,二十四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前2550),下迄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它反映的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悠久历程,与此相应,它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1800余年,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编纂过程最久的一套丛书,成为中华文明毫不间断的文字见证。局刻本二十四史在二十四史发展的历程上,发挥了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至今值得珍视。

二、澳港新吉的仅存刻本及澳大华师的熠熠双星

虽然局刻本二十四史为图书馆界所熟知,但完备无缺的刻本却乏见。笔者走访了在文化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澳门、香港、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等地的多所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对局刻本二十四史的收藏情况做了实地考察和网络检索,具体情况列表如下(见表1)。

笔者还对与澳门临近的广州做了调查,因其在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意义。调查范围包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图书馆,以及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其中只有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暨南大学图书馆庋置局刻本二十四史。

图1 二十四史书笥之图

通过核对各图书馆的藏书发现:中山图书馆虽然藏有一套局刻本二十四史,但其中《史记》和《三国志》两部均以其他版本补配而成。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有两套局刻本二十四史,但均有残缺现象,其中一套仅有6部,且多为残本;另一套较完整,但其中《魏书》、《金史》、《元史》、《明史》均有少量缺卷。暨南大学收藏的局刻本数量最多,共计4套,但均非足本。其中最全的一套缺《元史》;第二套缺《史记》、《五代史》、《元史》和《明史》等4部;第三套缺《史记》、《宋书》、《北齐书》、《周书》、《五代史》、《旧五代史》、《辽史》、《元史》、《明史》等9部;剩余一套仅存《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北史》、《唐书》、《旧唐书》等8部。此外还有残卷若干和一部足本《北史》。相比而言,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收藏情况良好,共有两套局刻本二十四史,其中一套缺少《后汉书》及《辽史》,另一套为足本,而且是宣纸所印的初印本,开本宏阔,印制精美,尤为珍贵。a局刻本二十四史初印本为宣纸本,此后又有连史纸本、官堆纸本、毛边纸本、南扣纸本等,详情可参见黄永年、贾二强撰集:《清代版本图录》(五),第33页;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01-402页。上述庋置情况可参见表2、表3,因暨南大学收藏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单独列表。

表1 澳港新吉庋置局刻本情况表

表2 中山、中大、华师三家图书馆庋置局刻本情况表

由此可见,华南师范大学藏本和澳门大学藏本应该是岭南地区的熠熠双星,二者相映成辉。

三、与众不同的分册装帧

进一步对比各家图书馆的藏书可知,局刻本二十四史有多种不同的分册装帧方式,以《汉书》为例,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的藏本均为22册,华南师范大学的藏本有16册和18册的区别,暨南大学所藏的四部足本均为16册。由于每部书的册数不同,导致局刻本二十四史的总册数各不相同,国家图书馆就有540册、548册和592册等三种藏本。a数据来自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其中548册本有残缺及掺配。在网络上对局刻本二十四史进行检索,还可以查到495册、536册、570册、600册、638册、662册等组合方式。现将东京大学法学部藏本、北京德宝国际拍卖公司2011年拍卖本和天津国际拍卖公司于2013年1月拍卖的党晴梵藏本的具体册数列表如下(见表4),以与澳门大学庋置局刻本做对比研究。

表3 暨南大学图书馆庋置局刻本情况表

此外,结合表1、表2、表3中的数据与网络检索的结果,还可以见到《汉书》有18册本、22册本、26册本;《后汉书》有14册本、18册本;《三国志》有6册本、10册本、12册本;《晋书》有16册本、24册本、28册本;《宋书》有20册本、32册本;《梁书》有7册本、8册本;《陈书》有2册本、5册本、8册本;《魏书》有10册本、16册本、26册本;《北齐书》有6册本、12册本;《周书》有5册本、6册本、8册本;《隋书》有14册本、21册本;《南史》有14册本;《北史》有16册本、22册本;《旧唐书》有50册本;《唐书》有25册本、39册本、41册本、48册本;《旧五代史》有20册本;《五代史》有10册本;《宋书》有99册本;《辽史》有16册本;《金史》有16册本;《元史》有48册本;《明史》有78册本,等等。b网络检索数据来自上海鸿海商品拍卖有限公司2009年春季拍卖会拍品信息《黄山毛氏藏书一百二十四种》,http://auction.artxun.com/paimai-22915-114571981.shtml;孔夫子旧书网,http://www.kongfz.cn/;华夏收藏网,http://jd.cang.com/291732.html。

表4 四种局刻本册数对比一览表

对所有数据进行横向比对可以发现,澳门大学收藏的这部局刻本二十四史中《汉书》、《后汉书》、《魏书》、《辽史》、《元史》等五部史书的册数均与上述版本不同,分别为24册、20册、24册、14册、52册,这就使得澳门大学庋置局刻本与其他现存足本在总册数上都不相同,可见它是现存的足本二十四史中一种独特的分册装帧。因此,澳门大学庋置的这部文献无疑正是这一类分册装帧的样板,在文献学和版本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进行深入考察。为此,特将这套局刻本二十四史的详细信息列表,以备对比研究。

从表5不难看出,澳门大学庋置的这套局刻本二十四史是一套版式考究、装帧完善的丛书。然而,由于这套丛书系不同书局分别刊出,且前后历时十年,所以版式虽然大同,也颇有小异。因此,这份表格可以作为进一步探究这套丛书形成过程的原始资料和相应出版技术发展规律的参考样本。

四、余语

更加令人惊喜的是,除了版本上的独特性外,在这套二十四史中还发现了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邓芬的墨宝23处和钤印6枚14处,以及圈点30余页,这就更加凸显了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对此,笔者将在《澳门大学庋置局刻本二十四史考察(下)》中详细阐述。

表5 澳门大学庋置局刻本版式信息一览表

猜你喜欢
二十四史澳门大学正史
正史和野史哪个更接近真实
最有思想的句子
论宇文所安咏史怀古诗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治史经验与方法——澳门大学汤开建教授访谈录
澳门大学向王安忆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二十四史
读《二十四史》的理科男生——刘洲宁
文论的渊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