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冲击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
——由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引申

2018-03-26 07:56周宗安宿伟健李昱坤姜玉强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洞庭湖经济区效率

周宗安,宿伟健,李昱坤,姜玉强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一、引 言

中国系列生态经济区的成立与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举措,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从某种程度而言,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承担着农业供给侧改革“试验田”的重任。基于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发展绿色现代农业的需要,中央政府先后在2009年11月与12月、2014年4月,批准山东省成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批准江西省成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同意湖南省、湖北省成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随着相关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是存在正效应还是负效应?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否存在可以在全国推广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好经验?有哪些教训值得其他地区吸取?因此,在当下各地竞相谋求建设生态经济区吸引国家财政予以支持的背景下,实事求是地测算、评价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效应,不仅对于生态经济区政策的完善和深化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能为中国其他区域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污染与非期望产出提供经验借鉴。基于此,本文以国家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进行了相关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成立可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初步满足双重差分与倾向值匹配检验条件,为进行实证检验提供了可能。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评价农业发展政策的文献相对较少。就现有文献而言,关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湿地、旅游发展、生态文明等主题,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湿地资源空间分布与依赖度存在相关性,湿地可显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各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度上存在异质性[2];建设“生态文明”应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主思路[3]。就农业生产效率研究而言,国内外研究侧重于:(1)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与工业资本反向哺育农业是农业产出效率提升的合理解释[4];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出效率提高具有短期效应大、中长期扶持效应弱的特点[5];物质投入、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助力作用较强[6];城镇化水平和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呈正相关[7];政府重基础研究、民间资本侧重农业应用研究的科研分工模式能更好地提升农业产出效率[8];美国各州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技术与资本投入力度[9];农机补贴引致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10];多元化经营可提高乌克兰农业产出效率[11];农业产出效率、专业化生产水平与其临近地区的农业产出效率不存在明显关联关系[12]。(2)农业生产效率测算。学者在对农业生产效率测算方面,主要采用三阶段DEA[13]、SBM模型[14],以及综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GIS方法[15],也有学者利用农业产值与农业劳动力之比作为衡量农业产出效率的指标[16]。

(二)研究评价

就当前研究而言,国内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呈现理论分析多、实证研究少的特征;对农业产出效率的研究侧重于效率的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如采用DEA、GIS等方法测度产出效率,分析基础设施、农民受教育水平等对农业产出效率的影响。而国外则注重对农业产出效率与农业举措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国外鲜有学者对农业生态经济区政策进行实证评价,这不利于政策实施的继续完善。同时,本文采用DID-PSM作为研究方法,能更好地控制内生性问题。

三、政策背景和理论假说

(一)政策背景

一方面,在二元经济背景下,中国农业经济承载着防止“马尔萨斯陷阱”和“格尔茨内卷化”的重任,不论“刘易斯拐点”在中国是否已经出现,但是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空巢化”的加剧,已经对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造成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对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着水土流失、化学农药、化肥滥用、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提升农业产出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变农业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化增长成为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而这正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的初衷。就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实践而言,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是否存在增长效应,更应关注增长背后的“增长源”,这决定了农业产出效率增长的持久性。

(二)理论假说

农业产出效率是农业技术水平、耕地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等的综合产物[17],其中农业投入和技术水平是决定农业产出效率提升的关键[18-19],因此,从农业投入与技术要素渠道而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后可能存在以下效应:

第一,要素投入增长效应。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获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相关配套政策会随之而来。湖南省政府表示计划采取“一年起步,三年打基础,五年实现新的跨越”的发展方式,实现水域生态修复、宜居家园建设等五方面建设任务目标。随着中央政府、湖南省政府、生态经济区内各级地方政府一系列发展生态经济的优惠政策,包括投资优惠、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的直接支持、金融信贷优惠政策等的出台与落地,生态经济区内农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时期,这客观上为区内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特别是资金的大量注入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区内基础设施,而灌溉设施、等级公路等基础设施能显著促进农业生产总值的提升[17]。因此,在资金要素驱动效应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能会促进农业产出效率的提升。

第二,技术进步的地域差异化效应。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减少要素扭曲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率的有效途径,而增加非农就业机会、调整土地规模、减少人力与资金要素投入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扭曲[20]。要减少机会成本就需要广泛使用农业生态技术,这是因为技术进步可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率[15]。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后,可以通过整治湖泊生态环境,推广使用生态农业技术实现绿色生产,进而提高农业产出效率。但是由于生态经济区内各地在农业发展方面存在差距,原先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特别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地方,农民在接触、了解、使用生态农业技术方面可能会更胜一筹,较落后地区的农民在使用新技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或犹豫不决,因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对农业产出效率的影响可能会存在地域异质性。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两个有待检验的理论假说:

假说1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成立提高了区内农业产出效率。

假说2 就地区农业产出效率提升而言,生态经济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地区在农业产出效率提升速度上要快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的地区。

四、模型与估计方法

(一)模型介绍

双重差分检验是通过对变量进行两次差分以消除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前可能存在的差异,剥离其他影响因素,严格地考察、评价政策实施效果的一种方法,一般的双重差分估计量可表示为:

其中,productivity代表人均农业产出效率,参照文献[16]的做法,使用人均农业产出代表农业产出效率。policy代表政策变量,其系数的显著性与否、大小、正负方向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政策对人均农业产出效率影响程度的大小与方向,其数值等于du与dt之积。du是实验组虚拟变量,若某地位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即属于实验组,则du=1,否则du=0;dt为时间虚拟变量,在政策实施后的2014年至2015年dt=1,其余年份dt=0。φi表示控制变量系数,ω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ηt代表时间固定效应。Xi代表系列控制变量,参照文献[21]做法,使用外资直接投资(万元)对数代表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参照已有农业研究文献控制了农业比重、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等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详见表1。

表1 数据指标说明

(二)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使用2004-2015年湖南省1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这一政策的支农效果进行评价。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EPS全球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变量名称如表1所示,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为防止异方差,本文对与价格相关的数据均采取了对数化处理,并以2004年价格为基期价格进行了折算处理。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五、实证检验

(一)平行性假设检验

双重差分检验成立的前提,必须是准自然实验满足平行性假设。平行性假设即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前,实验组与参照组的变化趋势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平行状态。只有满足平行假设,双重差分估计量才能剔除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前差异,回归结果才能如实反映政策所带来的净效应。这要求实验组与参照组的人均农业产出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前不存在系统性差异,否则回归结果可能为其他因素干扰导致。表3显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的平行性假设检验结果,2005-2015年处理变量treated与年份交互项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这一准自然实验满足平行性假设,可以进行DID检验。

表3 农业产出效率时间变化趋势的平行假设检验

(二)双重差分检验

双重差分检验有效的前提为分组变量(du)、时间分组变量(dt)、政策项policy同时显著。表4中,列(1)显示了DID回归结果,其中,政策项policy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且个体分组变量du在1%水平上、时间分组变量dt在5%水平上显著,政策项系数为0.0619,说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成立导致区内人均农业产出提高了6.19%。回归结果还显示农业比重、工业化水平、人均农业支出、农作物种植面积等均对农业产出提升具有正向影响,化肥使用量呈负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外商投资额、教育投入力度对人均农业产出的影响不显著。回归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成立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假说1得到了验证。

(三)“安慰剂”反事实检验

虽然DID回归证明了政策的有效性,但也存在是另外的政策因素而非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成立导致农业产出效率提高的可能。为排除这种可能,我们进行“安慰剂”反事实检验,分别假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于2007年、2015年,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于2007年,则定义变量dt1在2007-2015年间取值为1,2004-2006年取值为0,policy1为我们关注的衡量政策效力的指标;若政策发生于2015年,则定义dt2在2015年取值为1,其他年份为0,policy2为关注变量。回归结果如表4中列(2)、列(3)所示,虽然du、dt1、dt2均1%水平上显著,但是政策变量policy1、policy2均不显著,这排除了是其他因素导致区内农业产出效率提升的可能,“安慰剂”反事实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成立导致了区内农业产出效率的提升。

表4 双重差分回归分析

(四)动态异质性分析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成立提升了区内农业产出效率,那么其政策利好效应在农业生产领域是否具有普遍性?使用粮食产量/农业劳动力(吨/人)代表人均农业产出衡量农业产出效率变化,研究政策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效果。表5中列(4)显示policy的系数为0.083 8且在1%水平上显著,du、dt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导致粮食生产效率提升了8.38%。

进一步引入政策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交互项policy×lnshouru以衡量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利好效应是否存在地域差异性。由于目前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销售农作物所得,因此某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说明该地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表5中列(5)显示du、dt均显著,policy×lnshouru项也在5%水平上显著,这表明若某地位于生态经济区内,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人均农业产出提升受惠于生态经济区成立的效应就越大,这验证了理论假说2的正确性。

在表5列(6)中,通过加入政策与年份的交互项,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这一政策效应的持续时间。列(6)中policy2014、policy2015均在10%水平上显著,系数0.068 4大于0.055 6,说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的政策效应自2014年起逐步凸显并持续增大,这与本文前述研究结果一致,也说明湖南省政府“一年起步”的目标得到了实现。

表5 异质性分析结果

(五)稳健性检验

本文通过改变实证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在此使用DID-PSM(Kernel Matching)核匹配进行稳健性检验。为延续检验的一致性,依然采用基准回归中使用的控制变量作为核匹配的协变量。表6显示ATT的t值为2.61且在5%水平显著,回归系数为0.507,这意味着在实验组与控制组实现精确匹配的情况下,湖南省“两个各方面条件几乎一致的城市,除了是否位于生态区内这一条件不同外”,生态经济区给两个城市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差异,位于生态经济区的城市受惠于政策的正向影响,其农业生产效率相对提升了50.7%。

表6 稳健性检验

(六)政策延伸效应分析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成立虽然促进了区内农业产出效率的提升,那么产出效率的提升是否给农民和农业带来“实惠”呢?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lnshouru)和人均GDP(lnpgdp)作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进行延伸效应分析。在控制个体与时间固定效应的前提下进行回归检验[22],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结果表明农业产出效率提升对农民可支配收入的贡献度为30.9%,对人均GDP的贡献度为44.2%,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

表7 政策延伸效应回归结果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将2014年4月国家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成立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利用湖南省14个地级市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对人均农业产出效率进行了双重差分检验,分析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成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对人均农业产出效率、粮食作物产出效率的提升度分别为6.19%、8.38%,其对农业基础相对较好地区的产出促进效应更强,政策的利好效应呈现动态逐年增长的特征;政策借助于提升人均农业产出效率进而促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 GDP分别增长30.9%、44.2%。实证显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成立是非常必要的,生态经济区的社会经济效应正逐步显现。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为更好地发挥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利好效应,笔者建议如下:

第一,建立研发、推广、应用农业生态技术的长效机制。政府应依托湖南省高水平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条件,制定农业生态科技发展规划,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深化合作,紧紧围绕当前环洞庭湖区域农业生产亟需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高效灌溉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农产品保鲜技术等进行课题攻关,构建良好的农业发展技术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指导部门的优势,通过技术人员田间指导、上门服务的方式,帮助农民解决日常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建设乡村图书馆、举办乡村农业技术培训班,出版并向农民免费发放通俗易懂的病虫害防治手册和技术应用注意事项手册,引导农民自觉学习生态农业发展方式、生态技术应用技巧。

第二,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议湖南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制定全面系统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壤、水质保护规划,加大对湖区域水、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坚决关闭严重违法违规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工业废水、化肥、农药残留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进入洞庭湖;合理控制湖区渔业养殖规模,防止产生水体富营养化;全面落实湿地保护政策,建设湿地保护区,充分发挥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完善发展生态经济的资金配套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环洞庭湖区域公路、铁路网,为生态农业产品的输出提供便利条件;强化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种植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引导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源向生态经济领域合理流动,发挥金融对生态经济的促进作用。相信,随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的正向政策效应会不断显现。

[1]李姣,张灿明,马丰丰,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湿地资源空间分布与依赖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4(9):150-157.

[2]王亚辉,全华.城市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案例[J].经济管理,2016(2):140-150.

[3]黄渊基.生态文明背景下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6(10):131-136.

[4]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J].经济研究,2004(11):16-27.

[5]王丹,张懿.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11):177-182.

[6]杜江,刘渝.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对外贸易?[J].南开经济研究,2010(3):73-89.

[7]郭军华,倪明,李帮义.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演进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2):27-38.

[8]吴林海,彭宇文.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12):87-93.

[9]BALL E V,SAN J M.State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griculture:Catching-up and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14(3):327-338.

[10]吕炜,张晓颖,王伟同.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中国农村经济2015(8):22-32.

[11]INNA K.Creating Compettitive Advantages for Rural Areas b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 Regional Perspective[J].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2016(1):13-24.

[12]AGATA S,TOMASZ K.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FADN Regions in 1996-2011[J].Journal of Central European Agriculture,2016(3):835-855.

[13]贺志亮,刘成玉.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及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5(6):48-51.

[14]王惠,卞艺杰.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演进与门槛特征[J].农业技术经济,2015(6):36-47.

[15]周亮,徐建刚,张明斗,等.粮食增产背景下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效率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3(12):1476-1483.

[16]TAO W,YUELONG W.Did the Establishment of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Increas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Jiangxi Province,China?[J].Sustainability,2016(8):2-11.

[17]吴清华,周晓时,冯中朝.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1995-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研究,2015(5):29-37.

[18]KALIRAJAN K,OBWONA MB,ZHAO S.A Decomposi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The Cas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Growth before and after Reform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331-380.

[19]CHEN P,HSU S.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4):580-593.

[20]朱喜,史清华,盖庆恩.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1(5):86-98.

[21]姚枝仲,何帆.外国直接投资是否会带来国际收支危机[J].经济研究,2004(11):37-46.

[22]葛永波,陈磊,刘立安.管理者风格:企业主动选择还是管理者随性施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投融资决策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6(4):190-206.

猜你喜欢
洞庭湖经济区效率
浅谈洞庭湖渔文化(上)
洞庭湖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跟踪导练(一)2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
洞庭湖遇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