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敏,欧阳雪珍,王晓娟,洪 力
(1.襄阳航泰动力机器厂,湖北襄阳441002;2.国防科技大学 智能科学学院,长沙410073)
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零件,由于其工作环境恶劣,出现断裂的概率相对较高[1-4]。榫头处断裂失效带来的危害最大,王小飞等[5-8]对涡轮叶片榫头/涡轮槽接触配合间隙的影响进行研究,阐述了叶片榫头尺寸/跨棒距设计与控制是叶片榫头疲劳断裂失效的关键因素。叶片榫头尺寸/跨棒距的问题一般分为3类:一是设计不当,特别是由于材料以及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导致在不同温度下工作时榫头接触不良;二是加工控制过程中的公差所致;三是叶片的其他工艺导致榫头接触部位偏离设计要求。
发动机经返厂后分解检查,发现低压I级涡轮叶片榫头转接R处根部发生断裂,涡轮叶片材质为K403铸造高温合金。故障叶片发生在装机使用80 h 41 min后,总使用时间1 329 h 59 min。叶片疲劳断裂失效件很多,但叶片榫头出现可能性很少。本研究对断口叶片的外观、断口宏观及微观进行检查分析,找出叶片榫头断裂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今后涡轮叶片榫头尺寸/跨棒距失效及预防具有深远的意义。
低压I级涡轮叶片从第一榫齿与伸根段转接R处发生断裂,趋近于榫槽根部,距榫头头部约8 mm,残留断裂叶片无叶冠及叶身(图1)。
图1 叶片断裂整体外观Fig.1 Overall appearance of blade fracture
宏观观察可见,断口较齐平,断口附近无明显的塑性变形。断口可分为疲劳区和瞬断区两部分:疲劳区位于榫槽根部,面积约占整个断口面积的60%,该区有明显的放射棱线和疲劳弧线;瞬断区呈灰色,形貌粗糙(图2)。
图2 叶片榫头断口宏观形貌图Fig.2 Macroscopic appearance of blade tenon fracture
将断口用超声波清洗后在扫描电镜下进行微观观察,疲劳裂纹主要起始于榫槽根部,为多源线性疲劳断裂(图3),疲劳扩展区有明显、致密的疲劳弧线和条带特征(图4)。瞬断区形貌为韧窝特征。叶片断口起源可见表面渗层厚度约为54 μm。叶片榫头榫齿面均有明显的微动磨损特征,未见其他异常。
抽取发动机2片叶片进行金相检查发现,γ'相形状均为方形,排列规则,分布均匀,未见过热过烧特征(图5)。
图3 疲劳源区Fig.3 Fatigue source area
图4 疲劳扩展区微观形貌Fig.4 Micro morphology of the extension zone
对叶片榫头制样,抛光态进行能谱分析,对比渗铝层、扩散层、基体及K403成分标准要求,渗层组织中的Al含量大于24%(表1)。
图5 叶片显微组织Fig.5 Microstructure of blade
表1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质量分数 /%)Table 1 Result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mass fraction/%)
由于涡轮叶片承受多项载荷(如离心力、气流、温度及机械振动等)[9-10],针对渗铝叶片榫头跨棒距尺寸对寿命的影响开展研究。在实验室模拟发动机低压I级涡轮工作叶片实际工作环境的应力、温度等载荷条件下,对其开展高低周复合疲劳试验研究。
根据理论有限元模型计算,最大应力出现在叶片转接R处;叶片发生故障时,故障部位位于叶片榫头转接R处。结合理论计算和故障叶片分析,确定低压I级涡轮工作叶片考核部位为叶片转接R处。
渗铝层厚度为30 μm,跨棒距合格,已使用1000 h的叶片技术寿命与已使用1 250 h和已使用1500 h未渗铝叶片的技术寿命差别不大;渗铝层厚度为30μm,跨棒距超差,已使用1000h的叶片技术寿命比已使用1 250 h未渗铝叶片技术寿命下降39.8%循环,比已使用1 500 h未渗铝叶片技术寿命下降29.2%循环。
从叶片断口形貌能够看出,裂纹的扩展具有明显的疲劳扩展棱线和疲劳弧线[11],为典型的疲劳断裂。对裂纹源区的检查发现,裂纹具有明显的线性源区特征,源区表面渗铝层厚度约为54 μm,对比工艺文件,叶片榫头不允许进行渗铝。现场工艺检查,发现榫头防护不当,导致榫头可能被渗铝层污染,进一步说明榫头渗铝对叶片疲劳断裂造成影响。经金相检查,γ'相形状均为方形,未见过热过烧特征,说明叶片组织正常;经能谱成分检测,除榫头表面有渗铝层,未见其他明显异常情况;检查榫头跨棒距尺寸超上限,加剧叶片疲劳寿命的降低。
叶片榫头渗铝污染导致榫头尺寸变大,榫头跨棒距超过上限值,发动机在渗铝前测量跨棒距,渗铝后未对跨棒距进行测量,导致跨棒距超过上限值的叶片投入使用。
叶片榫头跨棒距超差,是渗铝工艺本身榫头防护手段不当引起的,导致叶片榫头受到挤压,叶片局部应力集中,容易形成疲劳源。
通过对单个叶片、成对叶片的静力计算分析和模态计算分析,可知:当叶片榫齿尺寸(即跨棒距)合格时,榫头伸根段转接R处静应力和振动应力最大;当榫头第二榫齿装配较紧时,第一榫槽处静应力和振动应力最大;当榫头第一榫齿和第二榫齿装配都比较紧时,榫头转接R处静应力和振动应力最大。这说明若叶片榫头跨棒距不合格,第一榫齿处、榫头转接R处都可能为最大应力区,第一榫齿也可能发生疲劳断裂。因此,渗铝工序后建议增加跨棒距测量,对第一榫齿、榫头转接R处进行裂纹检查。
从疲劳源的特征来看,榫头断口为多源疲劳断裂,而且每个疲劳源都是线源,源区没有发现冶金缺陷、工艺缺陷、再结晶等诱发因素[11]。因此,可以推断,产生榫头断裂/裂纹故障的起始应力较大,在榫头断裂部位出现了难以承受的大应力,导致诱发多条微裂纹,最终导致榫头发生多源疲劳断裂。
渗铝层主要作用是提高叶片的抗氧化腐蚀能力,但存在一定脆性倾向,在提高叶片抗高温氧化腐蚀能力的同时,对其抗疲劳性能存在一定负面影响。硬脆的渗铝层会降低叶片材料的过负荷持久值,容易引起叶片过载损伤,使渗层崩裂,形成表面微裂纹,诱发疲劳裂纹萌生、扩展[12]。能谱成分分析表明,在榫头断裂起源部位均有渗铝层存在。虽然工艺要求榫头部位不进行渗铝,但实际上,经过制造、修理几次后,故障发动机叶片榫头R转接处产生了厚度为30~50 μm的渗铝层,为叶片发生断裂埋下隐患。
发动机涡轮叶片在外场飞行时的工作环境非常复杂,在实验室研究涡轮叶片的疲劳寿命时,不可能完全模拟整个叶片实际工作时的环境。叶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寿命是由薄弱部位的寿命来决定的,只要试验时能模拟出其薄弱部位的载荷特征,就可以得到实验室条件下的寿命,通过载荷谱的等损伤换算,得到叶片在外场工作条件下的技术寿命。
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渗铝层厚度越深,叶片技术寿命下降越明显;渗铝层深度不超过20 μm时,对叶片疲劳寿命影响不大;渗铝层深度在30 μm左右时,叶片疲劳寿命降低约30%;渗铝层深度大于40 μm时,渗铝层成为微裂纹萌生并快速扩展的主要因素。另外,对9台返厂发动机叶片进行剖片处理,发现跨棒距合格的叶片榫头渗铝层深度均在30 μm以内。因此,选取叶片榫头渗铝层深度为30 μm作为模拟疲劳试验的考核点,高低周复合疲劳试验作为叶片后期使用技术寿命评判的重要依据。
1)叶片断口性质为多源线性疲劳断裂,疲劳裂纹起源于榫槽根部。
2)根据模拟疲劳试验的结果可以判断,叶片榫头有渗铝层将会减弱叶片的抗疲劳性能。
3)导致故障叶片产生疲劳断裂的原因是榫头防护不当,产生一定深度的渗铝层,减弱了叶片的抗疲劳性能,使发动机叶片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疲劳裂纹。
4)鉴于渗铝工艺可能造成批次性问题,建议渗铝工艺采用严格的防护手段保护叶片榫头。
5)渗铝工序后建议增加跨棒距测量,对第一榫齿、榫头转接R处进行裂纹检查。
6)对于渗铝层厚度为30 μm以内、跨棒距合格的发动机叶片,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