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忠涛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是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最初只是一种搏杀格斗,但是其本身就是一种以和平为目的的搏击,在产生之初就逻辑地蕴含了要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需要,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都多多少少有所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道学,
“道学”一词由近人胡孚琛重新提出并作为道家、道教、丹道的统摄概念,某种程度上是道学让武术走出了野蛮,进入了文化,文章主要对文献和部分出土材料的解读以及个人习武心得对道学、武术的关系进行阐释。
关键词:武术 丹道学 道学 道 天人合一
1道学与武术
1.1道学
“道学”一词出现甚早,但其范围都是狭隘的,要不专指老子道的学说,要不指宋明的哲学等等;本文使用的道学是广义的道学,其由今人胡孚琛提出来,“道学应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学术系统,其中包括道家、道教、丹道三个大的分支,老子为道学的正宗。”更具体一点,其包含“道家的哲学文化、道教的宗教文化,还有丹道的生命科学文化。”胡孚琛用“道学”一词统摄道家、道教、丹道也就是由老子的道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哲学、宗教和生命科学文化,无疑是很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
“道学文化的核心是关于道的学说”,其理论奠基之作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奠定了道家学派的理论基础,开道家学派之先河。但中国道学其实在史前巫教时期已经有了雏形,“道家、道教和丹道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宗教传统”,“古人关于天的观念、神的观念、鬼的观念、人的观念以及天、神、人三位一体的思想,为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三彩四象八卦说和道的观念打下了基础。古人在巫史文化中播下的智慧的种子造就孕育着后世道学文化的花朵。”可以说道学在石器时代便开始萌芽并一直伴随着中国文化而延续、发展。
道家思想虽然主要以老子的“道”为思想根基,但是其在不同时代的呈现是不尽相同的,这不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关于“道家的学术发展,在历史上大致经过了五个阶段:即先秦的老庄学、秦汉的黄老学、魏晋的玄学、宋元及以后的内丹生命学。”对于道教,胡孚琛做了如下概括:“所谓道教,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自发的以女性生殖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在演变过程中,综合进古老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各类方技术数,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和理论支柱,囊括儒、道、墨、医、阴阳、神仙诸家学说中的修炼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分和伦理观念,在度世救人、长生成仙进而追求体道合真的总目标下神学话、方术化为多层次的宗教体系。它是在汉代及以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国民众文化特色的宗教。”
胡先生对道教的这段概括,精凝简要,不仅说出了道教的思想渊源,也高度概括了道教作为本土宗教的特征。
丹道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丹分内丹和外丹,“秦汉以来,方仙道以五金、八石为药物炼制长生不死仙丹的方术,称作炼丹术。唐代以来,道士们又将以人体的精、气、神为药物炼制仙丹的方术也称炼丹术。于是,这种人体内的炼丹术叫内丹术。”本文的丹道主要是指内丹学,内丹学“是唐末五代以来道教修炼的正宗功法,特别是宋元之际道派和丹派合一,内丹修炼成了道士终极的修持方术……丹道学是道学中最高层次的学问,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仙道性命之学……内丹学开宗于伏羲、黄帝,祖述于老子,阐发于汉末魏伯阳,弘扬于唐末五代之钟汉离、吕洞宾、陈抟,盛行于宋元之张伯端、王重阳、丘处机、刘永年等人,内丹家以‘重铸阴阳,再造乾坤的法诀,掌握了盗取天机的生命逆转之秘,为人体生命科学和认知心理科学留下宝贵遗产。”
道学对武术的影响极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道学让武术改头换面、焕然一新了,特别是老子的道学思想和丹道学的精气神等观念使武术不再停留在原始的纯粹格斗上面,而是上升到“道”的层面,大大提升了武术境界,使其不只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的国魂。
1.2武术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历史上看,对于“武术”不同时期使用的词有所差异,春秋战国用“技击”、汉代至明末用“武艺”、清朝用“武术”、民国时用“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这里要探讨的武术是包含了这些在历史中使用不同概念的整个武术的统称。
对于历史中武术的不同时期用词,虽难说哪个词更为优胜,但就“武”字来說,对于武术内涵的概括恐怕除其而外没有其他更理想的汉字表达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武术”,我们先对“武”字进行分析。
许慎《说文解字》“武,楚庄王曰:‘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许引楚庄王语来解释“武”字应该是引申义。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武”字,其字形为,金文中也有大量的“武”字,,其下皆为“止”,上为“戈”。“止”本是“趾”字,其像脚趾之形,代表一个人用脚行动;戈就是兵器。此会意字,会一个人拿着长矛之类的兵器行动之意。董莲池先生在《说文解字考证》中说:“‘武字今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均从戈从止。戈为兵器,止为趾之初文,用于字中表示行动,并非制止停止,故其字所会之意是示威、征伐。许引楚庄王说不确。”董莲池先生所说甚是。但是许慎说引楚庄王“止戈为武”并非完全错误,只是其非本意而已。“止本”是指脚,但是脚往下一踩就是停止之意,所以止也有停止意,如此,“武”在某一层面上确实是“止戈”。
上古时代,原始人类生活在莽莽原野之中,
“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与禽兽进行残酷的斗争,这就是“武”的起源,人拿着兵器与动物进行搏斗;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神农晚期,巫教泛滥,粮食匮乏,为了生存发生大规模的抢夺粮食行动,爆发大规模的人与人的斗争,这是“武”作为人与人搏斗的开始。不管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的搏杀,都是人拿着兵器和另一方进行格斗,这是“武”的本意,所以“武”最根本的特征是技击性。但在最初这只不过是一种求生手段、一种本能,这是为了生存、为了安全、为了幸福,最终是为了和平、和谐,这不仅是人的目的,也是宇宙的目的。不要再搏击、不要再打打杀杀,只求快快乐乐、平平安安,这就是“止戈”。
所以“武”字本来就已经包含了搏击和止杀之意。可以说,“武”就是一种以和平、和谐为目的的搏击。其萌芽之初就已经逻辑地蕴含着后来要融合传统文化的因素,为“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石。
这样,我们说的“武术”不只是包含了技术层面,也有其思想层面,也就是包含了“武技”和“武学”。
武术的发展是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传统文化,特别是“道”的文化亦即道学丰富了武术的内涵、滋长了武术的魅力。道学对武术文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
武术在春秋战国时期还被称为“技击”,可以看出在当时及之前都主要是一种技击术,根本谈不上文化。但是这种技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强烈的理论升华的需要。武术的这种需要主要由道家得以满足和提升,这主要是由道家的思想内涵本身所决定的,道家崇尚无为、清净、贵柔、主静等都是对一种本来只是血淋淋的搏斗的武术进行柔化和内涵的充实,道家法自然也跟武术作为一种大众性的文化更具有亲切性;再加上汉以后道教的民间性和包容性,和后来丹道追求养身、长生等观念的巨大吸引力。这些都导致道学对武术文化的深刻影响。
2道学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2.1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其中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也就是在武学和武技两方面。
在认识论也就是武学方面,武术吸收了道家的“道论”“阴阳”“天人合一”等等观念。例如,王宗岳《太极拳经》:“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极生太极,就是道家宇宙论的生成模式,从道生物的模式,无极便是道,道无形无象,但其“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中已蕴含了有,一念发动便生成物,也就是无极而太极;如杨敞在《太极拳势图解序》云:“太极拳者,形而上之学也,法易中阴阳动静之理,而运动作势,纯任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这更是把太极拳提高到本体的地位;再如李道子传给俞莲舟的武功秘籍:“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也就是“道”的代名词,是一念发动之前的本体状态,虽其未动却蕴藏了动的一切可能,这种“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道体拥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生机,所以后一句才是“应物自然”,一切自然而然,物来顺应,这便是太极之根本。
武术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继承更是把武术和其他国家的技击术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道家认为天与人是一体,人的身体本是一个小宇宙,是天的缩影,通过武术的修炼可以看到那背后的道在呼吸,可以和天、道合而为一,这是西方的搏击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体会的。
在方法论也就是技击术方面,武术尤其是太极拳吸收了道家的阴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守静等精华,比如吴公藻在《太极拳讲义》中谈到:“彼我在未进行攻击以前,吾应以静待动,以逸待劳,毫无成见,彼未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我先动其实是后动,是以逸待劳的结果,是后发而先至。
在技击方面武术当然也深受其“天人合一”等观念的影响,提高了武术的技击性,不仅天人合一,人本身也是一,在武术中最强调的就是身体的“一”,因为是一所以有了各种似乎不可能的可能,人的身体最初本就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但是我们长大以后,逐渐的手脚腰腿不再具有整体性,或者说这种本来作为整体的中介联通部分已经沉睡了,所以没有练过武术的人在打拳或者出腿的时候,总是手脚分开的,那这永远都只能是局部的力量,而不是那来自全身合二为一的“劲”,这就是西方拳击的特征。武术的修习,特别是以太极、形意、八卦三大内家拳为代表的传统内家拳术的修炼首先便是要唤醒这身体中关键的沉睡的那一部分,比如八卦掌的转掌是为了唤醒脊柱,比如太极拳、形意拳都要站桩是要激活腰胯,通过后天的训练唤醒那沉睡僵死的部分,传统拳术,特别是内家拳大部分都要站桩,每家具体的桩法都不一样,但基本上都要放松,身体每一个部位都放松,放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僵死的那部分重新连接起来,因松而空,因空而通,因通而能变化无穷,奇妙生焉,此时回到先天的一体通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完整一气,“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所以李小龙谈截拳道也说:“力从地上起,拳由心中发,节节能发劲,攻守寸位间”,这只有身体回到一、回到道體才会成为可能。在这种合一中拳才能够打出“劲”,我们一般打的是力,只是肌肉的力量,而合一以后通过心念的发动在拳的后面还隐藏着内在一体爆发出来的第三只手,这才是武术。在这里已经和西洋拳术完全区分开了,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理解到这种妙处之所在的。他们理解不了在肌肉爆发出来的力量后面还有另外一种无形的更具有威力的“劲”,这就像他们无法理解中医的经络穴位一样,这是跟他们的文化息息相关的,他们重科学,他们会把要研究的事物解剖到底,察其究竟,而中国文化却更重视整体性、合一性,当他们在解剖尸体以后找不到经络便否定经络的存在的时候,其实已经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他们解剖的是死人。中国人也从来没有说过死人有经络和穴位。这和拳的原理是一样的,他们的文化已经决定其作为基底开出来的拳术只能是拳击一类,而中国文化的道无处不在、天人合一观念开出来的拳术必定是武术。这里说的武术是真正的武术,而不是现代一般情况所提的转型以后的现代竞技武术,也不是根本就没有摸到武术的门而打着武术的幌子去打拳赛的那类人。真正的武术训练是很辛苦、很枯燥的,站桩一关很多人就过不了,要每天几个小时从不间断,连续站好几年才会有功效,这是这个浮躁社会大多数练武术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事。
道家思想提高了武术的境界,也大大提升了武术的技击性,也因此才创造了清末民初的武术的辉煌,才有了霍元甲、黄飞鸿、杨露禅、董海川、孙禄堂等等一大批武林精英都在不同层度上打败各国的顶尖高手的事迹。除了道家思想以外,道教对武术也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2.2道教和武术的渗透
道教在思想层面上大部分就是道家思想,其实是很难把道家和道教完全分离开的,道家在思想层面对武术的影响上面已经涉及,这里简要谈谈道教在“形”上对武术的影响。
任何武术都离不开形,也就是说任何武术都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不管是在技击中还是在表演中。武术的表现形式很大层面上跟道教的很多仪式和特征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每一种拳都有一定形式的练习或者展演套路,这也是各种拳种外在最明显的区别。这些动作大多取法自然,比如象形拳就是模仿动物的各种形态或日常生活形态所形成的拳术,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鸟的特征创“五禽戏”开始,模拟动物形态、神韵、攻防等特征形成各种拳种便成为武术的一大特色,比如模仿鹤的各种形态特征创制的鹤拳、模仿虎的特征创制的虎拳、模仿蛇的形态特征创制的蛇拳等等都还在民间广泛流传。
龟神崇拜是武当道教的特征,在现在武当武术中有很多龟的影子,比如:龟蛇拳(玄武拳)、龟蛇棍(玄武棍)、龟寿功、龟息蛇咽功等。在武当武术中还有很多以龟命名的招式,如:武当太极拳中的金龟露背、龟蛇交战,武当太和剑中的金蛇觅龟、神龟摇首等。
很多武术还跟道教的斋蘸仪式密切相关,斋蘸仪式的舞蹈是道士们同鬼神进行沟通或者战斗的重要途径,这种舞蹈中有大量的武术元素。武术一方面借鉴了很多道教的舞蹈动作而发展,同时道教的舞蹈也融入了大量武术的成分,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道教与妖魔鬼怪激烈斗争的舞步、剑舞等很多动作都为武术所吸收,同时道士在“舞”的时候要做到形神兼备、轻盈灵巧、潇洒飘逸,这明显是受武术影响的,据《今壁事类》记载,在西周时就有的卫武公刺杀周幽王时的“醉舞”——至今还在民间道教中流传和运用的仪式,就大大融入了武术中醉拳的元素。
道家和道教很大层面上影响了武术,丹道学更是丰富了武术的内涵,升华了武术的灵魂。
2.3丹道学与武术的交融
丹道学对武术影响巨大,要详究二者的关系,就必须较深入了解丹道学,这就必然要先搞清“丹”的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丹,巴越之赤石也,向采丹井,象丹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丹者,石之精。凡药物之精者为丹。”虽许慎对字形的分析后人根据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认为是不确切的,但是段玉裁的注解大体不差,丹本是一种矿物,引申为药物之精者。这样丹学中的丹很明显最初只是指外丹,即通过鼎炉为工具,以铅汞等矿物和一些药物为原料炼制的一种丹药。随道教的发展,外丹学逐渐被内丹学取代,这样丹的内涵逐渐丰富了起来,甚至将丹和道联系了起来,全真龙门派朱元育在《参同契阐幽》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出乾坤之范围也。盖天地间只此一阴阳,其本体则谓之道,其化机则谓之易,其神勇则谓之丹。”如果这里还是说丹是道之用,那在龙门派另一位道士刘一明那里则直接将丹与道等同:“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古人強图之以o,强名之日道、曰虚无、曰先天一气、日无极、曰太极。曰道者,无名之名也。曰虚无、无极者,自未生物时言之。日太极一气者,自方生物时言之。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物事,非有二件。这个物事,即是金丹。”这里刘一明直接赋予了金丹以道的解释,将丹与道等同。这已经超越了丹最初作为矿石或者药物的意义而具有了本体意义。
丹道学是道学中的“仙学”,仙学一词由近人陈撄宁先生提出,后胡孚琛将其改名为“丹道学”,丹道学是指内丹学,关于内丹学,胡孚琛先生概括道:
内丹学是以道学的宇宙论、人体生成论、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天人感应原理和阴阳五行学说作支柱;以中国传统医学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腑脏学说为基础;以人体的精、炁、神为修炼对象;以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七政、八卦、九宫、十干、十二支、二十四气等符号来描述修炼过程;以意守三丹田、通任督二脉、追求人体的和谐有序为人手工夫;以达到人和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同道的一体化为最高目的;以进入仙人境界为奋斗目标。仙人境界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最能体现生命价值的人生最高艺术境界。内丹学就是古代内丹家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地经过多少代人终于凿通的进入仙人理想境界的一条隧道。
丹道学是道学的精华,对中国人的影响极大,其以与道合一为最高目的,所以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当然对于习武术的人来说更是莫大的诱惑,也就导致了武术自然会与丹道学发生交汇。胡孚琛先生在《丹道法诀十二讲》里面说“武学在高层次上也和内丹学相通”,并且认为只要坚持修炼可以“激发身体潜能,产生神力,可作技击之用,外用为武术,内修成丹道”,丹道学和武术是相互影响的,丹道学丰富了武术的内涵、提升了武术的境界,同时,武术作为一种重要载体也延续和发展了内丹学。
修炼内丹最重要的药物就是精、气、神,这成为道教的内三宝,通过对精、气、神的修炼最后合于大道、返回先天、归于虚无。所以内丹的修炼即是要“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种修炼直接被武术吸收采纳,比如郭云深在谈形意拳术时就说道“三三练法”,所谓三三练法指:“形意拳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其中三层道理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易髓)和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都是这三层道理的具体展开,比如练法中的明劲就是指拳之刚劲——炼精化气的易骨之道;暗劲就是拳中的柔劲——炼气化神的易筋之道;化劲就是炼神还虚之洗髓功夫,化劲最难练,拳经所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便是化劲炼神还虚,此时人与道合,此言形意拳之道和丹道学是完全相通的,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形意拳之道就是丹道学。
武术特别是内家拳大部分都是和丹道修炼密切相关的,这种修炼在内家拳上的直接的表现就是功法的修炼——站桩。传统内家功夫的修炼基本上都要站桩,但真正把站桩作为筑基功夫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近人王芗斋所创的大成拳,也称为意拳,大成拳几乎舍弃了一切固有的招法而知犹重站桩,站桩的目的就是合一,中国哲学中一经常和道是相通的。一是道生物的中间转换,即道生物,必先得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许慎《说文解字》:“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在某种程度上说,合一就是合道,也是炼丹的目的。合一不只是身体合为一体,也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站桩除了身体要放松保持正确的姿势以外更要注重呼吸和意的正确使用,身体是通过桩的修炼回到整体状态而处处可发劲,而呼吸和意的使用是直接通达神灵、还返虚无,进人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道体,此时自己真正置身宇宙之中,宇宙即是我,我即是宇宙,一念萌动便带动宇宙的能量,时时都蕴含着无穷的后劲,不再受到任何限制,无法无招、无拳无腿、应物自然、随心而动、随势而为,所以王芗斋先生有言:“然在技击方面言之,用力则力穷,用法则法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片面,非整体之学也。且精神不统一,用力亦不笃实,便不能感借宇宙力之呼应,神经已受其范围所限,动作亦似裹足不前矣。”“习拳人手之法非止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之应合;又如浪中之鱼,起伏无定方,纵横往还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王先生一生的练拳心得总结出这一段话,可谓是道出了传统内家拳的真谛,说明丹道学对武术影响巨大。故李小龙所说“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这就是武术,也是丹道。
丹道学的发展为武术的修炼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使武术的内涵逐渐丰富,真正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了我国的“国魂”,同时武术的存在和发展也为内丹的修炼提供了新的载体,使内丹学在更大的层度上得到了延续和发扬。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中国这一片沃土上共同开出了灿烂的花朵,绚烂世界、光耀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