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2018-03-23 10:58赵生龙任振斌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赵生龙 任振斌

摘要: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成功教育的开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直是义务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体育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沿阵地。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本文中,笔者将从“谦逊”“坚持”“团结”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包涵。

关键词:行为习惯;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体育课是义务教育阶段最主要的实践课程,但这一门课程教学空间较为宽泛,教学自由度较高,对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有较大的考验,也正因为如此,体育教学给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时机。如果能够在课堂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笔者以为,体育教学可以从细节入手,着重培养学生不同的行为品质。

一、 渗透礼仪知识,懂得谦逊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知识、懂礼貌”,由此可见,在学校传递给学生一定的礼仪知识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一定的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谦逊意识,让学生更加全方面地成长。

例如,随着学生课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出现驼背等不良习惯,这不仅对学生的身体成长不利,在今后的社交礼仪中,个人形象将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初一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就加入了常规队列的练习,通过立正、稍息、踏步走和原地三面转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站姿。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解了一些简单的站位知识,让学生从内心层面认识到站姿对礼仪的重要性,之后給学生示范了标准的动作姿势,学生在知道要领之后就解散自由练习十分钟。十分钟后集合,分组让学生进行演示,挑出其中动作比较标准的几个学生作为标兵,由他们给学生讲解练习心得,让学生在交流中成长,也在向同伴请教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谦虚。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纷纷表示在交流的过程中进步很快,身体姿势也越来越标准,在课堂上学到很多。

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变换一下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给学生一定的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挖掘运动潜能,学会坚持

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一直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和重中之重,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一切体育课程开展的基础。体育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不断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

例如,在初二4×400的体育教学课上,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跑步的爆发力和耐力,很多学生觉得训练比较累,训练态度比较消极,教学效果比较差。为了扭转这种形势,我引入了“双向追逐跑”这一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训练过程两人一组,每400米为一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A在前,学生B在后面追,跑完400米后两人调换角色,学生B在前,A在后追,每做两组就休息五分钟。分组的时候,我充分考虑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让身体素质比较接近,但有微小差距的两人为一组,这样两个人追起来你来我往,求胜心理就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激发,训练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同时,在课程的后半段,学生的体力都有了比较大的消耗,但是为了能够取胜,每个人都咬牙坚持,很多学生发现,以前以为坚持不下来的距离,现在都可以跑完,自身的信心得到了充分的鼓舞,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自身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在之后的训练中也更加能够坚持得下来。由此可见,体育课程训练是一个多元、丰富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更加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内在的能动性,从而让学生获得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双赢”。

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有充分的估计,既要能够“触底”,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培养学生坚持、坚韧的意志品质,又要防止学生运动过量,造成身体上的劳损。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新课标课改之后,体育课程更加人性化的体现。

三、 开展协同合作,务要团结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以集体的方式来进行课程学习,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共同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集体的含义,培养自身团结的理念。

例如,在初三的一次趣味体育课上,我就举办了一次分组踢毽比赛,学生以四个为一组,自由结成小组,组内四个同学依次踢毽传递,踢得数量最多的组获胜。比赛开始之前,同学们就都跃跃欲试,在商量踢毽的对策,比赛一开始各个小组就直接进入了白热化,开始了激烈的竞争。组内有同学指挥,有同学计数,每到一个暂停的节点,学生都马上聚在一起讨论刚才的失误。比赛结束之后,我让获胜的小组分享自己取胜的经验和技巧,让失败的小组反思不足和教训,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大化。通过这样一节课,学生之间的集体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大家也对“合作”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整体的协同意识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团结意识是初中生最应当具备的品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最核心的实践课程,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理念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体育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桎梏,大胆创新,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上几点,就是笔者在多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初中体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把教学思想与具体的教学环境相结合,灵活运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不断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大胆创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断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叶秀环.初中体育与德育的融合让课堂流光溢彩[J].新课程学习,2015(01).

[2]花美林.探析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6(19).

作者简介:

赵生龙,任振斌,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