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占筮价值研究

2018-03-22 23:25吴鸿斌
关键词:易学易经思维

吴鸿斌

(1.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2.苏州市周易研究会,江苏 苏州 215009)

《易·系辞上传》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卜筮,或占筮,不仅是“圣人之道”之一,从文本形成来看,《易经》是周人占筮记录的系统化,对《易经》占筮体例的解释,也反映了易学哲学发展的逻辑进程及其规律[1]38。要言之,象数派与义理派基于对《易经》诠释的长期论争,推动了易学哲学理论思维的发展。法国汉学家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2]2-3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的“肩胛甲骨火占法”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与神学在西方文化上的地位相似,汪称之为“占卜学”,与神学对举。从《易经》的传播来看,无论是在我国本土还是海外,占筮功用始终是《易经》在民间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主要原因。《易经》的占筮功能一直是一些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对《易经》占筮的哲学思辨,彰显了人在宇宙图景中进行选择的定位和实践智慧。在工业4.0时代的今天,大数据技术与易占思想的暗合更突显了易占在当代的新价值。

一、从易学发展史看占筮的价值

(一)关于占卜

占卜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在其《论预言》中指出,“无论是文明之邦还是荒蛮之国,都相信有那么些征兆可以预示未来,同时也有人能够解释这些征兆。”(1)爱尔兰籍耶稣会士甘沛澎(Martin Kennelly, 1859-?)在为法国传教士禄是遒(Henri Doré,1859-1931)著的《中国民间崇拜第四卷:命相占卜》撰写英译版序时指出:在古埃及、巴比伦,占卜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追随着统治者及军队,以便在遇到战争或其他重大国家事务时征求神谕。印度人、德鲁伊特人、罗马人同样热衷于占卜[3]。在我国,占卜,亦称龟策、卜筮、占筮。《说文》曰:“占,视兆也,从卜口;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筮,揲蓍也。”龟及蓍草因其独特的自然属性成为占卜的特定工具。《易·系辞上传》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龟卜约出现于5000年前,蓍筮约出现于3500年前。至于蓍草何以取代龟作为占卜之媒介,清沈竹礽[4]认为,龟谓之灵物,蓍谓之神物。周易一书言筮而不言卜,因其时求龟已不易,取蓍以代之。到东汉时期,据班固统计,当时占卜种类已多达190余种。其他国家早期的占卜大多只停留在民俗水平,而中国的占筮,不但未被历史淘汰,反而孕育了“群经之首”的《易经》,达到了系统化、哲学化的高度,与西方《圣经》并举。诚如摩尔[5]所言:如果一本书的重要性可以用读者的数量、评注的多少、版本和译本的总量以及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来衡量的话,显然只有两部著作可以相提并论,那就是《圣经》和《易经》。

(二)从《易经》文本的形成过程来看

朱熹《周易本义》指明《易经》本是卜筮之作。《易经》用64卦的占筮体例将蒙昧时期生民的各类典型占卜资料规范成册。《周礼·春官》:“占人掌占龟,以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视吉凶。”“八故”,按郑玄注,即征(征伐)、象(灾变云物类)、与(与人以物)、谋(谋议)、果(事成与否)、至(来到与否)、雨(降雨与否)、瘳(病愈与否)。关于此“八故”的筮占即为“八筮”。朱伯崑[1]11指出,依《周礼》所说,《易经》64卦卦辞和384爻爻辞,全部来源于筮辞。《周礼·春官》:“凡筮卜,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筮辞并非某一人所创,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积累了的筮辞需要整理,以作为以后占筮时的参考或依据。如坤卦的筮辞原来有许多条,整理后挑出卦辞一条,爻辞六条,系于卦爻象之下,成为《易经》坤卦的内容。《易经》的内容,就其素材来说,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清陈梦雷亦认为,卦爻辞是由占筮之辞删改润色而来的,是占筮之辞的演变形式[6]。

(三)使儒门《易经》免于被焚

秦始皇“焚书坑儒”,唯“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免于被焚。《汉书·儒林传》:“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这里的“易”字乃指此筮书,非指儒门的《易经》。

据台湾易学史研究专家高怀民[7]5考证,所谓筮书,即包括十翼在内的64卦象辞及卦爻辞,原为占断所用书,并非危险的学术思想,故秦不禁。因当时的儒门易学家大多兼通筮术,为躲避“焚书坑儒”之险,他们只消摘去易家招牌,换上筮家招牌即可。儒门《易经》能独无损缺地度过秦火,原因正在于此。总之,正是在占筮外衣的掩护下,儒门《易经》才得以保全。

(四)从象数学派的形成来看

《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取象,不仅是取万物本来的“静态”之象,也包括象与象之间“雷风相薄、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等“位”的关系以及动态的变化关系。象与象的关系中,静态关系只是暂时的,动态的关系涉及量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质的改变,故《易·系辞上传》曰:“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对于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达以及预测需要数,数体现了事象中的内在关系或内在变化关系[8]254。占筮从象征符号实现了向数字符号体系的飞跃,既是占筮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发展的必然。对数的“极深研几”,最终导致了象数派的产生。高怀民[7]176指出:象数易之兴,乃兴于占验,非兴于注经。汉代灾异思想与数术之说盛行,只能算是当时促成象数易发生的因素,如追溯象数易的思想渊源,实应远溯其源于西周的筮术[7]238。就象数派与义理派的关系而言,易的象数是易的义理发展的基础,义理是超出象数的,但象数必须发展到某一阶段才有义理的出现[8]254。

二、从中国文字的起源看占筮的价值

汪德迈2013年出版的法文版专著《中国思想的两重理性:占卜与表意》,反映了其最新研究成果。该专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占卜到表意字,从表意字到占卜”,通过考证大量史料,构想了由卜筮到表意文字的创生过程、从甲骨文到文言文以及从龟占到筮占的演变过程。第二部分“中国思想中的占卜文化”,论述了从中国古代占卜学到宇宙而上学(非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中国科学思想中的关联性,并分析了中国古代的礼制,指出了中国是礼学传统,西方乃权理传统,颇有说服力。汪德迈[2]142指出,中国文字的创造源于龟卜兆的外推法,中国文学起源于占卜学者(史),(后者)用文言文记录原本与卜辞有关的各种资料。汪德迈[2]2-3认为,中国文字发展为独一无二的文言形式,是一种创自武丁统治(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时期的书写符号体系,其目的并非像所有其他文字——无论表意或拼音文字系统,那样去记录口语所言,而是用一种科学的语言形式去记录占卜运行规则。在神卜与科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殷代极为完善的龟卜学导向了占卜公式表意字的创造。从甲骨兆纹的卜相到占卜公式的表形文字,这一过程与由语音结构标准化而形成的自然语言的过程相同。

三、对占筮本身的哲学考量

在《易经》哲学研究的诸问题中,占筮的意义如何理解和评价,历来是最麻烦、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8]258。作为一名华裔哲学家、易经研究专家,同时作为在西方大学讲授《易经》课程的第一人,成中英在各种访谈中有过关于占筮的各种散论,也在其论著中从哲学思辨的高度对占筮进行了论述,颇有见地。现把这些观点梳理出来,按占卦条件、卦辞和解卦的过程,考察占卜的哲学意蕴。关于占卜的条件[8]247:

(1)它无法用过去事例来投射。

(2)问事者的处境为明显的不定。

(3)处境选择的充分独立与独一常为价值意义的重大选择。

(4)个人选择行为将影响事件的发生。

(5)必须在短期内作出选择和决定。

由此可知,占卜乃是在不确定的处境下所做的基于解释的自由选择。占卜的动作总会产生一个结果,即出现一个卦。卦是一个具有数理确定性和符号多义性的一种分配,在占卜过程中产生,与人事、时空以及人的价值判断和推理等息息相关。占卜的重要性就是赋予卦以意义,通过对占卜的了解,即理解了卦的意义的具体规定性[8]260-261。笔者认为,这也正是清代象数派代表尚秉和主张“未学易,先学筮”的主要原因。每一卦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处境。解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它既跟现实环境相连接,又基于一定的原则,这是一种未决定论和待决定论,它提示人们要注意到各种可能性,并在其中找到最优方向,做出最理智的决策[9]239。在此过程中,占卜为占卜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宇宙图像,使其在这个空间内对自己做出一个定位。这显示了人之处境,也显示出了个人选择及参与改变环境的潜力。成中英指出,从这一角度看,卜筮并非迷信,而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卜筮成为迷信,乃是科学发展及经验总结的结果。今人很多事不必占卜,因为可用科学认识来推测、预料。但并非所有正确的、有价值的决策都可以用科学做选择,当科学无法给出答案的时候,卜筮不失为一种重要手段,虽然任何一种卜筮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8]247。因此,他并不反对将占卜作为一个心理整合与现实认知整合的工具[9]231。因为占卜是要为理解和行动找到一种调节方法,这就要求在逻辑上高度警觉、高度预防、高度整合,在道德上要求个人具有小心、忍耐、商量的态度[8]73。

笔者认为,在预测的实践活动中,易占筮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其原因在于预测中理性思维的科学性,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广大悉备”的整体思维以及丰富的意象思维和类象思维等。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朴素预测系统,易经的理论基石之一——“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说,其学理依据并不像其他社会科学原理那样较容易证明。同时,易筮的经验性、模糊性、偶然性因素的存在也是事实。此即王夫之所说,“此‘不测之神’,即《易·系辞传》中的鬼谋也” 。

四、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占筮的价值

自17世纪初欧洲来华传教士把《易经》译成拉丁文传到欧洲开始,至今《易经》在海外传播已300多年。由于《易经》的简易性、不具教条性、广泛的文化涵容性及其所具有的精神解放作用,其在“东方四学”之外及其广为流传之后,成为西方社会最具民间应用价值和生活实用性的书[10]146。占筮功能(如以大衍筮法和堪舆应用为代表的预测术)则是“应用价值”和“实用性”的主要所指。成中英[10]145认为由于卫礼贤、荣格等人的工作,西方一般公众对《易经》的占筮实用性已广泛接受。

《易经》的占筮功能一直是一些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1933年,英国汉学家韦利(A. Waley)在《远东考古博物院汇刊》第五期发表《易经》(TheBookofChanges)一文。同卫礼贤一样,韦利也把《易经》书名译为“变化之书”,他意在回到文本的卜筮原意,并把很多爻辞当成占卜。Blofeld 1965年出版的译本,名为《易经:附有实用占卜指南的新译本》,详细介绍了如何占卜,并描述了自己的占卜经历。1968年,Palmer等人出版的《算命者易经》,分别介绍了使用12根蓍草、3枚铜钱和8枚铜钱的占筮方法。涉及占筮的重要译本还有Doglas 1971年出版的《如何咨询易经》、Rutt 1996年出版的《易经》、Huang 1998年出版的《完整易经》等。闵福德(J. Minford)2014年出版的译本(IChing:TheEssentialTranslationoftheAncientChineseOracleandBookofWisdom)是最新的《易经》英译本,该译本分为两部分,第二部分卜卦把《易经》回归为青铜时代的占卜手册[11]。总之,占筮功能既是《易经》走向海外的起点,也是使其在西方学术界和民间被译介和接受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作为与象数派联系最紧密的占筮术在西方如此受欢迎呢?成中英[12]指出:西方人要真正掌握易学的精神,在象数方面比较容易,在义理方面比较困难。因为义理要求对中国哲学具有深刻的认识,而西方人往往更擅长把握形象方面的东西,比如象数方面。

五、大数据技术思维与易占的互文性——易占在当代的价值启示

工业4.0时代的到来,把人类带入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新历史时期。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大数据定义为: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大数据对经济、社会、人类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技术层面,对管理理念、运作方式都将产生巨大影响。大数据使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管理理念发生全方位变革,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深刻的行业调整,体现了国家治理中的战略价值”[13]19。美英、欧盟、日韩、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均提出了大数据推进政策。我国于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指出,要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同年印发的《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建立大数据下的经济新体制,大数据正式进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一)大数据技术与易占在原理上的共通性

“大数据之父”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Victor Mayer SchÖnberger)指出,大数据的核心功能是预测,通过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易占的预测功能,也是易经的重要实用价值之一。二者存在共通性。正如科技部项目评审组专家、核能行业协会科技类评审专家朱书堂所言:“大多数人读《周易》,都会有一种奇妙的‘穿越’感,《周易》的卦象与哲理,可以把人类最古老的智慧和最先进的科技联系在一起。”[14]44以盲人摸象的故事为例,朱书堂指出:“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综合认识事物的新视角。大数据汇集了众多‘盲人’对‘大象’的认知数据,根据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整合,就可以得出基本上与真实‘大象’一致的结果。实际上,我国上古奇书《周易》在数千年前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思维方法。《周易》占筮预测与大数据预测在方法论上有相似之处。占筮预测以阴阳二元论为基础,依据卦象与世间事物的相似性、关联性和全息性,结合历史事件的经验积累对事物的未来状况进行预测。其合理性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大数据预测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输入值和输出值关联性的学习,得到预测模型,再利用该模型对未来的输入值进行输出值预测”[14]282。

(二)大数据思维与易占在技术表观上的互涉性

大数据理论不仅在原理上与易经占筮有共通之处,在其技术表现和思维特点上也有互涉性。

1.可视化技术与《断易天机》

数据可视化是大数据技术用来展示数据的主要方式,它借助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用户界面等手段,通过表达、建模以及立体、表面、属性和动画显示等多种形式,从多角度把海量信息、概念视觉化,以简洁、清晰的方式展示数据的内在模式。众所周知,易经的64卦是以六个阴阳爻组合而成的类似图画的“卦象”显示的,这种以象言义的方法,是易经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如火雷噬嗑卦,噬嗑,齿也,该卦的符号组合就象一个张开的口里有个东西在咀嚼,故名噬嗑。又如山雷颐卦,颐者,养也。该卦的符号似一个张口的嘴,外卦为艮为止,内卦为雷为动,动而止,劳逸结合,修养之象。张口吃东西,以养自己之体。

以图像方式展示易占最突出的例子,当属古代易占的集大成之作、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断易天机》。该书不仅介绍了64卦易占的基本原理、方法,收录了鬼谷子、孙膑、诸葛亮、郭璞等卜筮名家的歌诀、歌赋,更为64卦的每一卦都配了一幅具象图,不仅形象地说明了该卦的意义,而且从更深层次启发读者思考。如2018年的年卦随卦,该卦所配图画上,即有“鸿雁衔书”“官人端坐”“士人求进”三个场景,反映了占得此卦“凡事顺心、吉无不利”的吉兆。又如萃卦,其图上有“一凤衔书”“一人救火”“贵人磨镜”“僧人指路”四个场景(参见《断易天机》)。将每一卦图画中的场景结合起来,即可知道此卦的总体含义,结合卦爻辞,可知天时、家宅、交易、疾病、词讼等约18种具体事占的大体吉凶判断,不一而足。可以说,《断易天机》这种纯朴的“以图释卦”的形式,是一种原始的“概念可视化”操作,发扬了易经的光辉思想。

2.大数据思维与易占思维的互文性

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时代来临后,人类会出现一些新的思维方式逐步代替旧的思维方式,大数据思维已成为人们决策的重要思维模式。“所谓大数据思维,主要是一种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更多地应用了大数据技术以及分析方法,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供了更为经济有效的方法”[15]。大数据思维,以整体思维、相关思维、容错思维、多样思维、智能思维、开放思维和资源思维为特征[13]2。现以相关思维和资源思维为例,说明易占思维与大数据思维的关联。

(1)相关思维。与追究“为什么”的因果关系不同,相关思维追求的是“是什么”,将事物与其他周边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既注重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重视大数据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数据的重组、扩展和利用,突破原有的框架,发掘数据蕴含的价值”[13]313。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提供关系。2015年9月26日,舍恩伯格在中山大学所做的题为《大数据能做什么?——大数据时代的变革与创新(The Big Deal About Big Data)》的演讲中指出,如果对数据解释得过度(如强行以因果关系进行解释),实际上就是滥用数据(the abusive use of data),比如在美国做汽车分析,显示橙色车维修的成本是最低的。大家可能在想,为什么橙色的车维修率低?是因为橙色的车在夜晚看的更清楚?还是开车的人更小心?在大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要找的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2)。这是因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当数据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时,表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具有了一定量上的显著度,这种从量的层面掌握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为从质的层面把握规律提供了全面、可靠的基础,所以大数据挖掘才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

杨力认为,从横向的相关依存关系进行推测是易占的两个基本预测方法之一,其主要包括预兆预测、类推预测、感应预测法等。其原理在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即根据外推法,事物内部的变化往往会先在外部显现出来,如中医的面诊、舌诊,占卜中的面相法等[16]。

(2)资源思维。“大数据时代的资源思维是指将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均看作资源。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各种形式数据以及IT业、电商行业、金融行业、制造业等不同行业所产生的数据。它利用所有可获得的数据资源进行大数据分析。”[13]317实际上,这种“穷尽数据,把握全局”的思维方法,早在《梅花易数》中就已有突出体现。梅花易数占法,据信由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所创,它“以时间、方位、声音、动静、地理、天时、人事、颜色、动植物等一切可以感知的事物异象为媒介体起卦,同时全方位考察卦象的体用互变、卦爻辞,并纳入四季、五行、五方、干支及三要、十应等外象,依据既定的逻辑推演模式,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细节”[17]。这在起卦(数据收集)和断卦(数据分析)过程中都是极其重视的信息。如“三要”,即“耳要”(仔细听声音,包括听人的声息以及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目要”(观察来人的面色、眼色以及仔细观察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心要”(把耳、目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综合处理)。这种重视外应的全息思想,不仅说明梅花占法重视事物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更体现了易占高度自觉的资源思维意识,这也是梅花易数占法的精髓所在。

综上所述,对大数据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加深了对易经占筮价值的认识,易占的伟大思想和原理为理解和发展大数据提供了更加宏观的哲学视角和深刻启迪。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技术的崛起为易经提供了新的有力注解,易经更像是一个古老的预言,它所暗含的丰富意蕴和深邃思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被不断发掘出来,焕发出新的光彩。

六、智库建设与易学人才培养、管理的规范化

易学人才作为特殊人才,应被纳入我国智库建设体系。只有重视易学人才建设,才能充分发挥易经的价值。2013年6月9日,由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中国专业人才库批复设立了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首次将易学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和从业活动管理以及全国易学考评教材出版纳入官方体系,并批准了“易学教育与研究、易学管理与咨询、易学建筑与设计”等专业职级[18]。至此,始终徘徊在民间的易学文化终于登上了官方学术殿堂,中国专业人才库全国易学考评与应用研究工作开始步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之路。

近代史学家夏曾佑先生有言:智莫大于知来。以上通过对《易经》占筮的各方面考察,意在提起对于易占的一个理性关注以及宏观研究视角,以促进其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相适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知来”作用,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注释:

(1)参见西塞罗《论预言》(Cicero:DeDivinatione)第一卷,第一节。

(2)见“大数据能做什么?第十一期中山大学黄埔大讲堂顺利举行”,http://bus.sysu.edu.cn/NewsContent.2015年9月28日.

猜你喜欢
易学易经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易经·序卦》探微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王冬龄作品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