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养”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实践

2018-03-22 13:50丁闽江
关键词:养德养性养心

丁闽江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处,福建 福州 350102)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日愈激烈。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爱情婚恋、职业就业、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由此而导致的心理问题现象频繁发生。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实践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回应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在中国本土化心理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运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四养—养身、养心、养性、养德”思想,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的有效路径,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强,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得到全所未有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作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文件之一,是我国首个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意见,对推动全社会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个最重要群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缔造者,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培养知识全面、技能过硬、身心健康、品德优良的合格大学生,是当代高校的历史使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需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要求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积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成效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大学生面临的各种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望值,家庭和社会都赋予了他们重要的责任。他们成长成才的欲望强烈,但心理发展并不成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学习、交往、就业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压力产生的困难和矛盾、困扰和冲突不可避免的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面临的困扰,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好的心理素质,顺利的成长成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思想引领

1.转变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态度和认识,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秉持何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其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影响并制约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生为本,全面素质提升,自我成长”的根本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人格,贴近学生心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学生,关注问题学生,也不能把预防学生心理疾病作为主要任务,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愈水平,塑造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回归“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解决自己的问题,主动发掘自己的潜能,同时,为学生创造朋辈互助的良好氛围。

2.弥补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逐步被认识、被重视。目前,在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下,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有专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开展心理测试工作,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立三级危机预防体系,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活动等。总结目前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既有经验,我们会清醒认识到很多不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育对象的偏差。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问题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预防危机事件发生。在教育对象上,主要关注的是特殊学生群体或者已经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障碍性咨询服务做得多,发展性咨询服务做得少。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的偏差。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没有根据不同对象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方案设计主要由心理中心的老师完成。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方式单一。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多关注的是心理学知识传授,而非学生的心理健康体验,对学生情感体验重视不够,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四是教育手段不能适应时代特征。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停留在传统的预约咨询、听讲座、上课等,传统的方式已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下新生代。五是缺乏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较重,所用的心理咨询方式、开展的心理活动大多是西方心理学的方法,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回应大学生的心理诉求

对209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调查显示:97%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83%的学生认为需要了解或者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相关知识;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需要提升;11%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帮助;82%的学生不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心理健康活动;68%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接地气;在问及希望学校开展哪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回答中,主要集中在:心理素质训练、学习生活指导、应对压力的技巧、人际交往技巧、恋爱技巧、情绪宣泄技巧、抗挫折能力培养等等;在问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上的回答中,主要集中在: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不强制、互联网化,方便快捷、有针对性,选择面广。

从以上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社会转型、社会适应、个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学习、生活、适应、交往、职业、婚恋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扰,他们大都有提升自己心理素质的诉求,只是,高校目前为他们所提供的帮助和服务不能很好的回应他们的诉求。所以,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回应学生诉求,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路径。

4.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思想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有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又深深的影响每个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心理学,符合中国大学生的哲学思想和行为习惯,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里蕴涵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根据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找出大学生行为的真正意义,解释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模式,在具有中国本土特色本土化心理学的指导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提出了修身养性与保持心理平衡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愧,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他最早注意到修身养性与人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关系。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它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那么,应该如何发掘和运用本土化的心理学思想,创造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1.“四养”模式的提出

在本土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中,我们找到了传统文化中的“四养”,即:养身、养心、养性、养德。“养身”是指人们通过顺应自然,起居有度,适量运动把自己的身体调养到最佳状态,不断保持和增强体质;“养心”是指人们通过调控心理、稳定情绪、涵养心态,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认知,面对人生际遇,能妥善处理,达到一种世事洞明、心态平和的状态;“养性”是指指借助修养情性,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人们的精神境界,以促进健康长寿,强调修养身心,涵养天性。“养德”是指人们通过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以仁爱至善为本,乐于奉献,互敬互爱,从而提升道德品质、净化心灵,进一步提升健康状态的目的。

“养身、养心、养性、养德”四者之间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养身是养心、养性、养德的基础内容和首要步骤,为养心、养性、养德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养心、养性是核心,为养身、养德提供了思想基础,指明了养身、养德的方向;养德是最高境界,为养身、养心养性提供了伦理保障和人生意义。养身、养心、养性、养德四者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四者之间互相影响。

通过对“四养”的研究分析发现,“四养”的核心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四养”模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本土化思想,符合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2.“四养”模式指引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1)“养身”路径

“养身”是指人们通过顺应自然,起居有度,适量运动把自己的身体调养到最佳状态,不断保持和增强体质。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要不断倡导学生走出宿舍,亲近自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坚持适量运动。具体做法包括:组建各种运动小组(慢跑小组、快走小组、太极小组、八段锦小组、球类小组、广场舞小组等),由学校专门培训后的朋辈心理咨询员带领,按照中医养生节气,定时、定点集体活动,对每天的活动进行记录,坚持完成任务的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积极倡导各学院、各班级、各宿舍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适量运动方案,共同“养身”。

(2)“养心”路径

“养心”是指人们通过调控心理、稳定情绪、涵养心态,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认知,面对人生际遇,能妥善处理,达到一种世事洞明、心态平和的状态。在“养心”路径上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学生的“养心”方案,在这个方案中要精准识别问题学生,建立帮扶体系,发挥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帮助学生“养心”;第二个层次是对全体学生的“养心”方案,对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的“养心”方案。如: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各种团体心理成长小组、不同类型的心理讲座、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活动等等。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调控心理、提升心理素质。

(3)“养性”路径

“养性”是指指借助修养情性,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人们的精神境界,以促进健康长寿,强调修养身心,涵养天性。在“养性”路径上,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要求他们主动参与社团活动,主动担任学校、学院、班级的干部,主动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主动参与宿舍管理和宿舍聚会,主动检讨自己的过错,主动与人交往,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学生对自己所做的每件事进行自我记录和评分,评分可作为辅导员对学生学年综合考评的参考。

(4)“养德”路径

“养德”是指人们通过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以仁爱至善为本,乐于奉献,互敬互爱,从而提升道德品质、净化心灵,进一步提升健康状态的目的。在“养德”路径上主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品德,具体路径上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帮助身边的同学,尤其是主动关心帮助宿舍同学,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人际交往中谦虚忍让,在思想意识中追求真善美。通过“养德”来净化心灵,获得更多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

3.“四养”路径之间的协同关系

“四养”路径是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也是辩证统一关系,可以协同实施也可以分项实施。通过“养身”路径的实施,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和调养,为“养心、养性、养德”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养心”路径的实施,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学会了调控心理,稳定情绪,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对“养性、养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养性”路径的实施,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为“养心、养德”提供了保障;通过“养德”路径的实施,学生坚定了理想信念,养成了良好的品德,有助于学生“养身、养心、养性”。在具体路径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目前的状态和需求分项实施,分项促进。另外,“四养”路径的实施还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学校各部门都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4.“四养”路径的有效载体

为落实“四养”路径的实施方案,倡导学生主动自我发展,主动调节身心,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主动融入宿舍文化。设计并实施了“心理银行”自我成长计划载体,“心理银行”自我成长载体设计了:运动休闲、自我发展、社会活动、文化娱乐、宿舍文化五个一级指标,二十五个二级指标,并设立相应的收益值。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本周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收益值并注明支撑该收益值的具体内容,“心理银行”每周收益表由本人自己填写,每月由班级心理委员确认,学生所填写的收益值将作为辅导员综合测评分的一个重要参考值,期末结束时,学校还将根据个人分值总和及五项的均衡性,评选班级“心理健康之星”,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另一个有效载体是朋辈心理服务和互联网,经过选拔培养的朋辈心理咨询员能有效推动“心理银行”自我成长计划的实施。同时,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四养”路径的实施过程还依托互联网,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一站式服务管家,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端直接参与“四养”路径的实施过程,成效显著。

5.“四养”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

运用“四养”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自上而下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五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发挥每个网络的优势,协同配合;在推动“心理银行”自我成长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工作、教务、团委等部门要通力合作,为“四养”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1] 荆世群,王文兵. 身、心、性的辩证与和谐[J].求索,2012(8):218-219.

[2] 何裕民.从“人文引领健康”到健康人文学—“大/小传统”视域下的健康人文学之建构[J].医学与哲学,2017,38(6A):14-18.

[3] 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5):103-105.

[4] 张祖曦,廖友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1):128-131.

[5] 周虎,樊拖迎.论养德养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l6,31(4):1253-1255.

[6] 马建新.基于儒家思想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2):32-34.

[7] 彭智华.中国传统“以德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J].思想政治学理论,2012(2):181—182.

猜你喜欢
养德养性养心
夏至重养心
篆刻欣赏
以墨育德 以墨养性
《节俭养德》
夏至养心喝“三茶”
打铁没样,边打边像
翰墨养性,伴我前行
践行“三严三实”从修身养德做起
修身首先在『养心』
节俭养德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