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顺 夏斌文
(1.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这个命题进行阐释时,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这个概念进行解释。对于“文化”的定义,可追溯到古典文献中,在《说文解字》中,“文,错画也,象交文”,指的是相互交错的纹理,并衍生出文章、文字等义,而“化”,本义为变化、生成、造化、转移,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所以“文化”指的是“以文教化”,用文章、文字来对人进行改造、改变,是对人的一种精神性的陶冶和改造。由此“文化”对应的形态即为“能改造、陶冶人的意识形态。”在《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而英国学者泰勒的《原始文化》定义的“文化”广为流传:“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个综合体。”[2]总体来说,这个定义笔者认为是比较贴切和具体的。而“传统”“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3]
在本命题里,优秀传统文化特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一概念覆盖的时间跨度有众多的说法和意见,笔者把先秦到1840年鸦片战争这历史时期划分为“传统文化”这个概念覆盖的时间范围,原因在于先秦开始,中国文化开始有书面的记录,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作为文化弱势方接受西方思想文化霸权的入侵,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鉴于这段历史时期内的情况,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是历史长河里的主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主要是儒家文化。同时也要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包罗万象的,既具有优秀的文化,又有糟粕,所以本文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优秀的,对当下的现实生活具有正面指导意义的儒家传统文化。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大学时期也是一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时期,所以对于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教育能强化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民族文化认同是某一民族的成员对其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特别是思想观念、政治观点、行为方式及行为习惯的理解、接受和实践过程。”[4]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是团结和凝聚民族力量、国家力量的思想基础。只有大学生对民族的文化有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才能由衷地去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演绎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这种认同中影响到更多的人和下一代。反观近年来社会氛围体现出来的浮躁之风、崇洋媚外就是因为社会大多数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从而逐渐丧失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核中的深刻力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丧失了赖以立足的信念。
传统文化教育能增强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儒家文化中非常强调伦理道德观念,宗亲的纲常伦理观念、及人之老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治国平天下的爱国思想都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道德教化资源,有利于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处理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处理自己和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构建一个稳定的和谐的社会形态。
树立大学生价值观念,塑造大学生人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塑造自身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完善自身人格信念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作为接受和传承先进文化和思想的主体,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他们人格的塑造。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先辈总结传承的思想文化瑰宝,如人之初的善恶之争、有无之争、生死之辩等都提供了多样的思维向度和开拓空间,更不用说璀璨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多元的文化遗产给大学生的人格滋养。当现代大学在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下出现了信仰真空和对自我价值观的质疑的情况下,回归到传统文化中给大学生以更多样化的文化熏陶和人格参考。
以“国学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热的出现表明了传统文化逐渐被社会主流所呼唤,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能掩盖在高校中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目的地位中的“附属性”。学校往往更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就业竞争力的功利性课程,而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多以选修课、讲座等方式进行,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但要看到在这种现状下传统文化的“附属性”和“边缘性”,学校的设置和重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工具化的教学”与教学形式停留在课堂这一现象对应的反面极端现象是一些高校的活动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名,将传统文化简单地表现为歌舞、书法、古代故事演绎等浅显的形式,学者认为:“我国高校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多限于文艺活动、文艺表演、书法、艺术、乐器表演等,在这些活动上冠以传统文化之名。”[5]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真正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内涵。而教育者更是利用传统文化活动在做功利性的校际、院际间的比拼,看谁的活动搞得更传统,把传统文化“工具化”,而忘记活动真正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内涵教育。
现在高校针对于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保守的课堂理论教育,停留在课堂理论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并没有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实处,回归到经典,往往学完一个课程,却连完整的《诗经》《论语》都没有读过,只知其字,不知其意的现象也不是个例,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是对传统文化教育很大的伤害,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大学生是具备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但是家庭的作用依旧不能小觑。在实际的家庭生态中,在当下的社会氛围浸染下,相当一部分的家长鼓励学生在大学学习专业技能和获得就业竞争力,而忽视了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也就忽视了对学生价值信念、人生观念的引导,导致了大学生跳楼、荒废学业等负面现象的出现。究其根本在于家长影响孩子过于功利地学习而忽视孩子内心情感的需要。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提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媒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增加一道防护网。同时,要以传统文化为主要的教育资源建立符合自身家庭特点的家庭风气,以一个家庭为单位,建立一种良好的家庭风气,切实影响到每一个大学生,每一个社会人。
学校应该设置科学的、独立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优质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是很高的,学校应设置系统的课程来完善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其中对于经典的研读、细读是非常必要的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生从根本上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全貌有很大的帮助,也是让传统文化精神真正滋养到学生的核心措施。正如《诗经》对心爱人的爱慕是通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婉转又热烈的方式来表达的,而对贪官的厌恶又是通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来比喻的,这种来自民间的,流传千古的表达方式和思想价值是要亲身感性理解才能习得的。然而也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配合,才能免于“迂腐”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现实人生有实际的影响。在传统文化大花园里,除了文本资料外,还有更多的动态资料和实体资料,如戏曲,在昆曲戏文中可以体会到杜丽娘勇敢追求爱情的抗争精神,在梨园戏唱腔中可以领略到中原古音的远古魅力;如建筑雕塑,苏州园林所体现的曲曲折折、错落有致正是中国人对虚实的独特理解的体现,敦煌壁画对民族风俗的表达这些种种都是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应该涉及的内容。因此,课程的系统性和活动的实践性,文本研读和实地考察都应该作为学校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社会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股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只有传统文化真正被社会公民接受了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氛围的营造既依赖于个人从自身做起,阅读经典、学习经典、重视传统;也依赖于政府出台相关制度,从政策层面来普及传统文化,如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建设传统文化全民教育基地、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还依赖于社会媒体资源的配合,在当下信息时代、媒体时代,全民的信息接收很大一部分来自网络媒体,特别是现代大学生从小都生活在手机、电脑的网络世界,网络是他们打开世界最重要的方式,所以媒体应该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制作优质的传统文化节目和作品。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附属化、工具化、片面化的教育现状下,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加强联系,共同探讨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滋养的最佳模式,以此来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构建和谐社会。
[1] 辞海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 赵洪恩,李席宝.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 唐晓燕.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与提升[J].湖南社会科学 ,2010(6):141-143.
[5] 高琼,刘茹.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研究 ,2008,2(5):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