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升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困境及突破之道

2018-03-22 13:50陈士勇黄晓利
关键词:社会科学医药立德

陈士勇 黄晓利

(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新的历史时期,医药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应进一步挖掘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社会合力和整体效应,不断提升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科学化水平,为医药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

一、“立德树人”的基本解读

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准确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前提。

1.“立德树人”一词的历史溯源

自古以来,不同时代的人对于“立德树人”概念的界定都有所不同。尽管“立德树人”一词在不同领域被分别使用,但却始终是古今中外统治者和教育家共同遵奉的教育理念,可谓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理论渊源。在中国,“立德”一词最早出自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一文中,叔孙豹在与范宣子探讨“身死而名不朽灭”的问题时,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三国时期的李康在《运命论》文章中,写道:“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到了清代,钱谦益在《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微仕郎》中,写道:“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而“树人”则最早出自于《管子·权修·第三》一文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3]。相比于中国人从自律的角度对于“立德树人”的理解,西方人的理解则有明显的差异,更多的是站在理性的视野,从他律的角度阐释对于“立德树人”的看法,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过“美德即知识”的论断等等。综观国内外教育家对于“立德树人”的阐释,可以看出,中外教育家对于“立德树人”内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但大体思想都趋于一致:过于强调遵守国家的治理和训导,关注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这也深刻反映了人们对道德的追求和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但其背后蕴含的仍是统治阶级的实体化思维和工具化导向。

2.“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立德树人”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立德树人”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这充分凸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跨越式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指数越来越高。但是,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道德世界潜移默化的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因此,人的道德问题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面对当今世界文化日趋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国内教育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立德树人”的内容,“立德树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蕴。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立德树人”所蕴含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在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培育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归旨。

3.“立德树人”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

“立德树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可谓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从本质上说,“立德树人”与哲学社会科学从目的到内容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立德树人”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和目标,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能够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基石。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对人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起到引领和教育作用,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升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现实困境

目前,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总体上稳步推进,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医药院校在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既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的养成,也使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式微。

1.对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视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医药院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教育理念,并为之不懈努力,培养了大量的受人尊敬的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医药院校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战略地位的认识程度上还是存在不足。部分医药院校学校为了迎接各种评估和检查,把更多精力和努力方向放在学校重点培养的学科、专业和实验室方面,而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采取静观其变的状态,进而导致医药院校整体努力方向和核心功能出现偏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倾向。另外,从医药院校学科建设的实践角度来看,中国的医药院校学科建设仍主要局限于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基本的人文知识教育,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认识大多数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涵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深层次的文化理论内容,而且,自然科学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融合度也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

2.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

就国际环境来说,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一直虎视眈眈,对中国实施的渗透政策始终未变,利用各种机会从各个方面进行打压,并且组织西方学者编造各种理论歪曲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增加了大学生的信息选择和价值选择的难度,提高了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难度。就国内学术环境而言,医药院校部分教师缺乏清醒的头脑和独立自主的意识,盲目推崇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著作,在课堂教学和论文发表中把引述西方的论点和公式当作成为一种时尚,认为这样才能凸显自己的理论水平,而对几千年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完全没有了兴趣和追求,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理念则被边缘化。就国内课堂教学环境而言,医药院校部分教师忽视自身的理论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没有对社会现实出现的问题进行考察和调研的情况下,盲目发表不当言论,甚至把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传递给大学生。在这种境遇下,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缺位现象愈发严重,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容易混淆道德是非,导致道德认知与功利取向异化,社会责任感缺乏,严重影响了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难度。

3.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理论创新动力不足

新世纪以来,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丰硕。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动力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理论研究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目前,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严重的思想僵化、保守主义的倾向,缺乏多种价值观交织的道德观念的辨析体系,研究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理论上,与社会发展实践发生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学术风气浮躁。一些人并没有对大学生道德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潜心研究,就随意编造数据发文章;也有一些人追求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把理论研究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完成的任务,学术成果变成不触及实质问题的应景之作,研究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

4.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管理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管理理念滞后。在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部分医药院校对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管理制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事务管理上,忽视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地影响甚至抵消着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实效性。二是大一统的管理体制。现行的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属于单一的集中型行政控制管理体制,导致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难以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造成有限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源的浪费。三是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评价体系过于机械,过于关注办学水平、硬件建设的衡量指标,弱化了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不能客观反映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实际效果,甚至成为阻碍医药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诱因。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升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策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医药院校进一步把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努力探索和把握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规律,积极创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体制机制,增强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整体效应,真正建构起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模式。

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也是医药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更是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4]在新的形势下,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引导。第一,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中国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方面,绝对不能搞多元化,应当理直气壮的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提高马克思主义与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融合度,凝练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形成反映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新媒体迅速发展条件下,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用通俗化语言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优化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发挥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医院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实现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而且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一是要加强互联网传播平台监管力度。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医药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面临着复杂的环境。互联网平台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如果不加以引导和及时有效的监管力度,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在互联网平台传播中的监管力度,以此来避免互联网传播平台中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加强学术建设。要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引导教师严谨治学,并且鼓励教师把“立德树人”的目标寓于自身的学术活动之中,这不仅能够开阔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能够增强教师自身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同,提升自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三是要加强依法治学。要引导教师自觉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坚持法律规范和道德自律并举进行课堂教学工作,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率先垂范。

3.加强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法宝,也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必要条件。客观来说,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已经不能满足于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因此,医药院校需要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创新理论研究方法。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举,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与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结合,不断提升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搭建理论科研平台。医药院校应当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不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运作的旧模式,扩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

4.加快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是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实现的关键和根本保证。医药院校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作用,应当造就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强有力的人才队伍。首先,加快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梯队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要科学制订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完善人才梯队搭配,补齐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特点进行差异化的人才队伍培养,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内在动力。其次,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现有的医药院校以科研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应当及时对现有的医药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各类人才支持计划,探索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遴选、培训、考核方法和指标体系,形成符合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医药院校人才健康成长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最后,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待遇。要加大对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及时解决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关注他们的发展和利益追求,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5.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管理体制

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管理体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找准阻碍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实现的管理体制的症结,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进一步凝聚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第一,加强顶层设计。要从宏观上对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科学的系统设计和战略性统筹,实现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管理制度的科学化。第二,强化组织管理。理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构的职责界限,确保组织正常运转,形成相互支撑、合理分布的组织框架,实现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建设常态化、规范化,提高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完善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管理制度的监督制度,对不遵守管理制度的相关人员启动责任追究机制,从根本上确保管理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08.

[3] 李远燕,李文娟.管子·权修[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22.

[4]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8-20.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医药立德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传统医药类非遗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严以修身”先立德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