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国际传播背景下的中医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思考

2018-03-22 13:50:06唐小云
关键词:外语中医药院校

唐小云 王 可 陈 骥

(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号角,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最后冲刺的五年,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战略性结构调整期。从行业层面看,十八大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重大部署。充分利用学科、技术、人才优势,依托中医的“五个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解决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离不开中医院校的医疗服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从时代层面看,未来5年是中国教育经历新一轮大变革、大跨越、大发展的时期。“转型升级”的新常态,迫使高等教育发展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注重高校分类指导、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特别是中医药领域要“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王国强,2017),因而务必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对内传承和对外传播。从高校层面看,顺应大好形势,把握有利条件,依托优势学科,彰显交叉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等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药是我国原创的医学科学,具有极大的自主创新潜力和前途,完全有可能在若干领域创造出世界一流或具有世界水平的奇迹” (温长路,2009)。 “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张其成,2017)。如何体现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医药的灵魂和精神家园,是中医药学核心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毛嘉陵,2014),如何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有所作为? 培养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至关重要。传播是一种文化行为,国际传播有全球化背景和国家民族背景,如果说文化是传播的基础,传播是文化的表征和积累(李岩,2009),外语人才最具备全球化背景,具有文化的积累基础和表现能力,他们的传播行为正是在强化和建构文化。

二、中医药院校的外语办学现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需要,大多数高等院校开办了外语专业,为中西方的交流和贸易培养了外语人才。20多年过去了,随着外语人才的饱和和全民外语水平的提高,对纯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减少,对行业外语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强。除了综合性的名校纯外语人才培养尚有一席之地,行业特色较强的院校面临较大的挑战,纯外语专业的重心转向特色外语专业的办学势在必行。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和外语历史积淀深厚的语言型大学,即使专业和方向局限于语言文学,其师资力量也能够把本身就很有优势的人才培养成行业精英。理工特色较强的“一流”大学由于师资和生源的优越性,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也有用武之地。还有一些行业性较强的大学陆续使语言专业打上学校特色的印记。然而,在纯语言人才培养上,中医药院校没有发挥出特色优势,没跟上时代的发展,当初办学的目的是顺应社会需求,但伴随人才市场的饱和,纯语言人才就业面临着市场的竞争风险。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已设置英语专业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在教学模式上开始了一轮改革,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设置“中医药外语”独立硕士点,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了“中医外语”独立硕士点,上海中医药大学挂靠 “中医外语”招收硕士生,有MTI翻译专业独立硕士点。河南中医药大学有MTI翻译专业独立硕士点,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贵阳中医学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英语”重点学科,成都中医药大学有挂靠的“中医药国际传播”硕士点。大多数中医药院校还未涉及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培育体系的建设。由于传播是文化认同和彼此了解的主要路径,这个路径需要外语人才去打通,所以依靠特色办学中医院校的外语专业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研究文献现状

目前已有学者展开了相关研究。司建平在《中医学报》发表了“三级架构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提出微观层面凝练中医药文化精髓,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中观层面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播;宏观层面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优势,加快中医药文化品牌构建。董薇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医药海外传播”一文中提出将跨文化传播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医药的海外推广,能够发挥中医药的文化特性,利用其传播方面的天然优势,推动世界对中医药的接受和认同(董薇,2014)。徐桢撰写了“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分析及对策研究”的论文。官翠玲对“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进行了探析。刘殿刚、毛和荣从事了“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湖北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徐永红撰文“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从历史层面,理论层面, 探究中医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文化适应和文化间性。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必要性,方法、路径和对策上,涉及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院校不多,更未谈及到该类人才的孵化问题。从国家需要到国际需求,从国家层面到中医药行业层面,从地方层面到高教层面,顺应大好形势,把握有利条件,依托优势学科,彰显交叉特色。建立校园培养+基地孵化的双培养模式,培养“懂中医,通人文,精外语”并能从事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是大势所趋。中医药国际传播建设虽然处于萌芽状态,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培养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乃战略大计,文化主权的博弈,中华思想术语传播工程的启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争取话语权,需要更多的国际传播人才。如果说中医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中医药翻译是中医文化外宣的排头兵,那么中医外语就是中医通向国际的桥梁(李照国2013)。 培养集中医药学、外语学和传播学于一体的国际传播型人才很有必要。

大科学家钱学森有过仰望星空的秘密,他提出这样一个铭心刻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操作性:听听激动,想想感动,不知怎样行动;二是缺时效性:学者泛泛,习者寥寥;三是缺实践性:授业不传道,授业不解惑;四是缺创新性:重理论教育,轻实践创新。如果把我们的高校比作一个生蛋器,那它只具备了造蛋功能,还没有赋予它生命和生气。对蛋的孵化还缺少一个平台——那就是由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践基地——孵化器。把人才放入企业孵化,人才成长和发展将更有情景。

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契机,以国际化传播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探究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载体、传播型态和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理清外语语言教学,基地建设、媒介运用的相互关系。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构建理论+实践+应用的人才培育框架以及学校与企业共建中医药国际传播孵化基地的道路。如此,既有利于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完善,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机制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互动。

基于以上分析,对人才培养需重新定位:提倡依托优势学科,彰显交叉特色,秉持“拓国际视野,扬中医文化,育复合人才”的理念,培养“懂中医,通人文,精外语”的 复合型人才,兼具培养多元文化人才。

四、改革措施

基于这样的定位,对中医药院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给予全面的改革。

1.培养目标改革

倡导中医院校的外语专业应依附学校中医药特色,探索培养和发展交叉学科的道路。在培养人才目标上倡导多元性和复合性,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在人才培养上方式既注重“实基础、重应用”,又兼顾“拓思维、强能力”,既突出了语言特色,又彰显出中医药特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学生应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熟练的语言技能和一定的中医药相关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从事教育、中医药翻译、外事、旅游、商务、会议翻译和中医药对外传播。把“懂中医,通人文,精外语”和能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付诸于实践,培养需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过硬的语言技能,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既懂中国文化又了解西方文化,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能够熟悉科技、经贸、商务、中医药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在教育、外事、经贸、文化、中医中药、新闻出版、科研和旅游业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文秘、商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新型复合型外语人才。

2.培养计划修订

围绕改革对教学大纲、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材教法、实践教学环节、实习环节这几大要素进行大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构建理论+实践+应用的人才培育框架,建立校园培养+基地孵化的双培养模式。

3.课程体系改革

凸显特色。专业以《英语精读》 《中医药英语基础》 《英语口译》等课程为载体,将“任务型教学”、“案例式教学”引入教学改革,使学生系统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熟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特点,办学中探索出“懂中医,通人文,精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中医理论,弘扬中医文化。培养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课程体系上,注重将英语语言类课程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相结合,开设必修课《中医药学基础》和选修课《中药学》 《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中医课程,介绍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特色学说,望闻问切等诊疗方法;开设《中医英语基础》 《中医英语翻译》和《中医文化国际传播》,使学生掌握中医药英文术语表达,熟悉中医药在海外发展历程,夯实了中医药翻译人才学术基础。

探索教学规律,拓展培养环节。 实现“语言-知识-文化”多模态立体化教学培养环节上,实施全方位改革,实现中医药学和英语语言教学的有机融合。以《英语精读》 《中医英语基础》核心课程为语言能力培养平台, 《翻译理论与实践》 《医学英语词汇》优势课程为特色能力培养载体,加以《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等专业课程,辅以网络教学、语言测试教学(语言辅导与测试、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前专题培训)、语言实践教学(暑期社会实践、学术论文指导、文献报告会、文化讲座与交流活动)等,将语言知识的实用性、中医知识的专业性和人文知识的通识性融为一体,实现多模态立体化的教学。

4. 队伍建设改革

鼓励学历进修,汇聚复合型师资,拓宽人才培养视野师资建设上,吸纳中医学背景且有英语特长的教师,鼓励英语背景的教师攻读中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对英语教师开设基础中医知识培训班,培养骨干教师具有中医学和英语语言学双层学术背景,并派出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访问进修,提升师资的胜任力,着力汇聚高学历、高水平的跨学科复合型师资队伍,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化的师资平台。

5.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培养模式的改革之路,实行3+1模式, 即3年课堂学习+1年基地孵化。通过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和对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孵化作用的实践性研究,使培养对象系统认知中医药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历史与现状,掌握中医药对外宣传和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中医临床及针灸学基础知识,掌握中医药文化中的外事礼仪接待的知识和特点并付诸于实践。建立校园培养+基地孵化的双培养模式,培养“懂中医,通人文,精外语”并能从事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五、意义

通过探究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载体、传播型态和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以付诸实践,从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重新定位牵引出对现有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培养体系的改革和新的培养模式的构建。通过研究,可以探明外语语言教学、基地建设和基地运用的相互关系对相关人才培养的作用。可以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构建理论+实践+应用的人才培育框架以及学校与企业共建中医药国际传播孵化基地的道路。通可以探究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孵化路径,构建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体系,探索构建理论+实践+应用人才培育框架以及学校与企业共建中医药国际传播孵化基地的道路。理论意义上有助于高等中医药院校着力于中医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以促进教改;实践意义上有助于学生就业后实现“零适应期”,有助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实习就业渠道稳定可靠,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机制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互动,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启发和辐射作用。

[1] 董薇.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医药海外传播[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4(4):115-116.

[2] 李岩.传播与文化[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4] 毛嘉陵.中医文化传播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5] 王国强.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N]. 人民日报,2017-2-4.

[6] 温长路.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学的中和观[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

[7] 张其成.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OL].“张其成国学基金”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外语中医药院校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