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校合作对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影响

2018-03-21 10:02张盈盈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家校合作

张盈盈

摘 要: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鉴别和诊断智力障碍儿童的依据,还是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教育与训练的主要内容。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满足智力障碍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其融入社会的必然选择。目前对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外显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内在心理机能的发展。本文整理了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出现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家校合作;社会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117-02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培养

(一)社会适应能力在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最早始于道尔(E.A.Doll)的定义,他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类有机体保持个人独立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能。这个定义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社会适应能力:一是自身的发展,二是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从自身需要的角度阐述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与环境发生协调作用的技能。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人交往是个体自我价值得以释放的渠道。

1.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新生儿的啼哭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生存需要,也是其社会交往的萌芽。婴幼儿通过模仿成人的动作一方面达到交往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婴儿接受新知识的渠道。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能够满足其生理、学习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表述,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历程,从缺失性需要上升到成长的需要是通过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实现的转变过程。

2.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

人与人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独自生存,即使可以生存,他也失去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具备的思维、理智和情感等高级心理机能。人天生就具备学习的能力,模仿是婴儿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对照料者的面部表情进行模仿也是一种社会互动。

(二)培智学校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1.注重外显行为的改变,忽视内在心理机能的发展。

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家校合作的文献发现,目前培智学校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X是智力障碍,从小喜欢抱人等身体接触,家长认为,这种行为有助于该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该学生的行为并不在意,随着该学生青春期的到来,抱人等身体接触变本加厉,由于教师的阻止,对教师发起了攻击性行为。教师对该学生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没有采取合理化的教育措施,对其外显行为进行机械训练,并没有达到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忽视情感的表达及潜能的开发。

由于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教专业知识不足,职后培训不完善、培养内容局限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理解不全面,忽视了智力障碍儿童作为一个人应具备的自我意识与情感需求的表达,缺少了对社会适应能力内涵的深度挖掘,将生活技能的训练简单地归结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能够用情感准确地表达需求与想法,能够察觉别人情感的表露所代表的内隐含义,进而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交往。对于智力障碍的儿童来说,能够用情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最好诠释。

3.注重学校教育形式,忽视家庭的作用。

学校教育主要起引导作用,如何将知識转化为内在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自身对于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还需要自然情景的刺激。学校教师要照顾到班级的全体学生,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就会降低,不能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不能及时有效地做出补救措施。由于教师缺乏与家长沟通或家长消极怠慢的态度等使教育出现断层,致使学校教育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显得过于苍白。

二、家校合作在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家校合作重点在“合作”二字上,学校与家庭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学校及家庭应该准确地把握好彼此的在合作上的关系,是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不是单向引导、支配的关系,否则家校合作只能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变形。

(一)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

家长和教师通过沟通、理解、信任等能够建立平等的家校合作模式,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形成教育最优化。站在“一切为了孩子”的角度,教师和家长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应对智力障碍儿童不良的社会交往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与指导。家校合作能够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将社会适应能力的必备知识技能集中传递给智力障碍儿童,而家庭可以通过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将相关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传授给智力障碍儿童。在这样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心理机能的变化。

(二)开发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交潜能

社会交往是一种与他人互动的过程,包括主动互动和被动互动。智力障碍儿童往往较多出现被动互动,主动互动能力较欠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主题单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社交潜能,家长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利用家庭及社区教育资源,将学生的高级情感以及社会潜能发挥出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规律,适时地加入情感训练。

(三)突显家庭在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在家庭中,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然地呈现其真实水平。智力障碍学生在学校教学中缺乏真实情境的刺激,而家庭环境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展现实际水平,帮助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家校合作的视角

(一)拓宽培养内容,促进心理机能发展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做出适合生存的反应能力,仅仅停留在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的层面会窄化社会适应能力的外延。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明确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制定完整的训练计划以及连贯的课程安排,通过学校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创设教育情境,挖掘内在社交潜能

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都应作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内容。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讲述道德故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家长也应该端正态度,锻炼其独立自主的能力。例如,儿童在穿衣服的时候,故意把其衣服弄反,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潜能的发挥也需要情境的激发。增强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形式,将教育进行到底。

(三)改善教育形式,合理利用家庭资源

家庭教育资源共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在资源是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亲子交往,亲子互动是最自然的社会交往形式。对于内在资源的利用,教师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利用节日等活动来组织亲子活动,例如,为了欢度中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们做月饼,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在活动中既可以深化学生对中秋节以及做月饼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亲自互动、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做出的月饼成品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外在资源不仅是家庭、社区的自然环境,一切与学生成长发展有关的环境都算在内。家校合作应该适当联系社区,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交叉式的知识网络,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的缺陷。

参考文献:

[1]韦小满.特殊儿童心理评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欧阳朝阳.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J].科技信息,2006,(7).

[3]蒋云尔,王辉,范莉莉.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8).

[4]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26).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能力家校合作
拓展训练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的作用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篮球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
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探讨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