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艳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推拿科,云南 昆明 650011)
滞颐也叫“流涎”、“流口水”,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笔者用推拿治疗脾胃虚寒型小儿滞颐收到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共19例,均为我院推拿科门诊患儿,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男11例,女8例,年龄7个月~4岁,病程15天~1年。
诊断标准:口唇流涎,在颐、下颏、颈部有涎水浸渍的症状。脾胃虚寒型滞颐辨证要点是口角流涎,涎液清稀,面白唇淡,四肢不温,大便正常或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指纹淡红。
纳入标准:全身状况良好,经相关检查未患其他疾病。
分推手阴阳:用两手拇指在患儿手腕掌侧横纹处,从中央向两边推动,约100次;补脾土:用拇指螺纹面着力,沿患者拇指桡侧,从指尖推向指根,约300次;补大肠:用拇指螺纹面着力,沿患者食指桡侧,从指尖推向指根,约300次;补肾经:用拇指罗纹面着力,沿患者小指指面,从指根推向指尖,约300次;揉板门:揉板门穴并从板门推向横纹,约300次;运内八卦:顺时针从坎运至巽,约300次;揉外劳宫穴:医者用中指指端在患者掌背第3,4掌骨歧缝间凹陷处的外劳宫穴作揉法,约100次;推上三关:小儿屈肘,以一手握其腕,另一手中、食二指指腹沿前臂桡侧,自腕横纹处推向肘横纹处,约2min;摩腹:以脐为中心顺时针缓摩腹部,以透热为度;分推腹阴阳: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向两边分推,反复9次;揉中脘穴、天枢穴:用中指指端或掌跟在患者脐上4寸的中脘穴和脐旁开2寸的天枢穴作揉动,约100次;按揉足三里穴:用拇指指端按住患者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1寸处的足三里穴作揉法,约100次;揉龟尾、推上七节骨:点揉龟尾穴,以拇指或食、中二指指腹自下而上直推七节骨,约3min;捏脊:用拇指桡侧缘顶住脊背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肌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6~9次。每日治疗1次,每次约30min,5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注意事项:治疗时用温水作为介质,以保护患儿皮肤。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整饮食。1个疗程结束后需休息2天进行调整。
治愈:无口水流出,嘴角、胸前干燥。有效:偶有口水流出,嘴角、胸前干燥。无效:经常有口水流出,嘴角、胸前潮湿。
治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
鲁某,男,8个月。流涎两个月,每日流涎甚多,尤以哭吵时明显,每日须更衣多次,流涎清稀,大便稀,日行3至4次,小便清长,舌淡苔薄,指纹淡红。辨证属睥胃虚寒型。推拿2周后症状明显改善,流涎消失,即使哭吵均未见流涎,大便减少至日行1~2次。
《诸病源候论·滞颐论》谓:“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此由脾冷涎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胃虚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渍于颐也。”《伤寒论条辨》曰:“脾胃虚既中气失宰,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至滋味,五脏凌夺,诸症所由来也。”《幼科释迷》说:“小儿多涎,亦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寿世保元》中说:“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灵枢·口问》说:“胃中有热……故涎下”。中医认为滞颐发病的根本在脾胃,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腠理疏松。脾开窍于口,脾之液为涎,廉泉乃津液之道路,脾运则水津四布,胃和则浊气下行,若寒温不适,饮食不调,养护失宜可导致脾虚,使脾不能输布津液,导致流涎不收,亦或因热邪侵淫、脾胃伏火上迫廉泉,津液外溢而导致本症。脾胃积热及脾胃虚寒为其主要病因[1]。
推拿可刺激相应穴位和经络,调节经气、阴阳、精、气、神,通过激活与调动小儿机体自身而不是药物去改善体内状态达到脏腑组织间新的阴阳平衡和人体与自然之间的和谐[2]。分推手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防止大凉大热,清热而不伤正气;补脾经按揉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和中的作用;补肾经具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还能养先天而助后天;推上三关具有温阳散寒、补中益气、发汗解表,温补脾肾治本的作用;补脾经、揉板门有提升气机,健脾止泻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补脾经、补肾经为先后天相须而用,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运内八卦能宽胸利隔、理气化痰、行滞消食,以调理气机;揉龟尾具有通调督脉之气、提升阳气、调理大肠的作用,既能止泻,也能通便;缓摩中脘合按揉足三里可补益脾气以健脾运,顺时针操作意在补中寓消,调和脾胃功能;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疏调中焦上下之气机,脾升胃降,气机调和,则诸症自愈。健脾助运之推拿手法当首推摩腹,通过摩腹加强胃腑的通降功能,调畅气机,配合足三里共同达到对脾胃功能的调节作用。捏脊作用于背部的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与脏腑密切相关,故捏脊疗法能调理脏腑阴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培补肾之元气,具有强身健体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