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型60例

2018-03-21 14:17龚植杰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颊车鼻唇口角

龚植杰

(重庆市万州区百安坝移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重庆 404100)

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口眼歪斜”范畴,以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而发病占76%[1]。笔者用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13~60岁,平均(35.65±8.73)岁;病程最长10天,最短1天,平均(3.65±2.73)天;左侧33例,右侧27例。均为突然发作,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作皱眉、蹙额、闭目、露齿等动作,食物残渣滞留于病侧齿颊间,漱口水时自病侧口角外流。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实用内科学》[2]。发病急,或面部有受凉、吹风、一侧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瘫痪,耳后乳突部有疼痛,眼裂扩大,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面肌运动时因健侧肌肉收缩牵引体征更为明显。进食时食物残渣滞留于患侧的间隙,并有流水,鼓颊、吹口哨时患侧漏气,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中医辨证为风寒袭络型。突然口喎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排除标准: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继发于其他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晕针,药物过敏。

2 治疗方法

针刺[3]:取翳风、地仓、颊车、鱼腰、合谷为主穴,迎香、人中、承浆、阳白、攒竹为配穴,严重者加足三里、三阴交。患者取仰卧位,首先针刺患者健侧面部,第2次针刺患侧,左右交替施针刺。用0.3mm×40mm毫针,用2%碘酒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针刺各穴。额纹消失,上眼肌无力,阳白透攒竹,或阳白透鱼腰;鼻唇沟消失,地仓透迎香;上唇肌力差,人中透地仓,或人中透迎香,颜唇沟歪斜,承浆透地仓;气虚明显加足三里,瘀阻明显加三阴交,气虚严重者补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针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均连续捻转4~6min,不留针。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取地仓、颊车、迎香、阳白、翳风、下关。交替选3穴进行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毎穴0.5mL,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中药内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0g,熟附子10g(先煎),细辛3g,黄芪30g,白术10g,桂枝9g,防风12g,白芷10g,白芍15g,川芎9g,秦艽18g,甘草6g。头痛者加羌活10g,葛根30g;痰浊者加胆南星10g,白芥子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治疗10天为一疗程。

按摩加自主运动。按摩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用拇指或食指沿枕额肌额腹方向从眉弓向头顶及头顶向眉弓双向按摩,嘱患者闭眼后用指腹沿上下眼睑或眶下缘间的凹陷处按摩,在上、下眼睑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地推拉。上口轮匝肌,用食指和拇指指腹沿患侧口角向人中方向和沿人中向口角方向按摩。下口轮匝肌用食指及拇指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中心方向,然后再向患侧口角方向按摩。每次5~10min,每天3次。嘱患者自主进行抬眉、闭眼、耸鼻、示齿、努嘴、鼓腮训练,每个动作40~60下,每日训练3次。10天为1个疗程。

面部尽量保暖,避风口,避免再次受凉受寒。

3 疗效标准[4]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面部表情自然,患眼能完全闭合,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额纹完全恢复正常;或症状、体征积分减少大于95%。显效:面部表情基本自然,患眼能完全闭合但不完全,鼻唇沟变浅程度减轻但不对称,口角基本无歪斜,额纹恢复但不对称;或症状、体征积分减少大于70%且小于95%。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患眼能闭合50%,鼻唇沟变浅不对称,口角略歪斜,额纹尚未完全恢复;或症状、体征积分减少大于35%且小于70%。无效:体征、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积分减少小于35%。

4 治疗结果

治愈50例,显效7例,好转3例,愈显率95%,总有效率100%。

5 典型病例

张某,男,48岁,于2015年12月8日就诊。晨起感觉右侧面部僵硬,漱口时发现右侧口角漏水,右侧口角歪向健侧。体征:患者右侧面部表情动作完全丧失,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不能做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动作,恶寒,发热,肢体拘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诊断为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型。治疗如下,针刺取翳风、地仓、颊车、鱼腰、合谷、迎香、人中、承浆、阳白、攒竹、足三里、三阴交。患者取仰卧位,用2%碘酒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先针刺患者健侧面部,第2次针刺患侧,左右交替施针刺。针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均连续捻转4~6min。同时进行穴位注射B12,每次3穴,隔日1次。并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0g,熟附子10g(先煎),细辛3g,黄芪30g,白术10g,桂枝9g,防风12g,白芷10g,白芍15g,川芎9g,秦艽18g,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并进行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按摩,每天5~10min,每天3次;并嘱患者抬眉、闭眼、耸鼻、示齿、努嘴、鼓腮训练,每个动作50下,每天3次。要求面部保暖。治疗8天后体征消失,痊愈。

6 讨 论

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加之外感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络,气血瘀阻经气,气血运行失畅,阳明经筋失养,形成肌肉纵缓不收,发为面瘫。治当祛风散寒,养血通络,濡润筋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善用针者,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左右交替施针刺是古代针法之精华应用于临床,即人体左侧发病取右侧穴位,右侧发病取左侧穴位,从而促进阴阳自和,虚实得调,使机体达到自身调整,以自我完善,自我恢复[5]。翳风为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且为面神经发出之处,本穴能开气郁之闭,有疏风通络,开窍益聪,镇痛之功,善治各种外感风症。地仓与颊车均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其中地仓平夹于口角,且为手足阳明,任脉与阳跷脉的交会穴,有祛风通络,开关利窍之功;地仓透颊车可祛风通络,疏通面部经气。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属四总穴之一。研究证明,地仓在口轮匝肌中,布有面神经颊支,颊车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分支,翳风处在面神经干从颈乳孔穿出点。刺激诸穴,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面部组织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6]。

穴位注射B12能维护神经髓鞘的代谢和功能,可起到营养神经的作用,并能通过穴位刺激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方中麻黄味微苦性温,透达全身之脏腑经络,为发汗之主药;配熟附子以振奋机体的阳气,助阳解表;细辛辛温,助麻黄散在表之寒,又助附子温散经络瘀滞之里寒,开通表里内外诸窍,麻附得细辛能使表里之寒尽去,阳气振奋而病若失。桂枝味辛微苦,性温,其宣通表散之力行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则风寒自解,麻痹自开。

面部肌肉呈扁平状,分布于颅骨的不同部位,进行合理的按摩并自主运动,有助于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症状的改善,能更好更快地改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且副作用小。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型效果好。

猜你喜欢
颊车鼻唇口角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常按5穴护牙齿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常按7穴不掉牙
视角与口角
打败鼻唇沟 恢复年轻光彩
两代人的不同
小穴位 大健康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鼻唇沟双叶皮瓣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