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背景资源,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2018-03-19 15:27汤周妹
江西教育C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小学语文

汤周妹

摘 要:所有文本都非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有其独特的背景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与之有关的背景资源,在理解背景的基础上感悟文本。具体方法包括:在导入时运用资源,做好背景铺垫;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引入资源,引发学生共鸣;从补充视角的角度引入资源,促使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让学生受到启发,尝试阅读各种课外资料。

关键词:背景资源 文本阅读 小学语文

小学生收集资料、整合利用资料的能力较弱,因此在阅读课文时往往很难充分利用背景资料辅助阅读。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所有的文本都非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大量背景资料与其形成呼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背景资源,促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能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在阅读文本时要如何从背景资料中受到启发,让阅读更加深入。

一、顺势而导,做好铺垫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新课的导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可以尝试展示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前就对文本的内容、文本的创作背景、文本创作者的风格和生活环境等内容有所了解,这样便能做好铺垫,在下一步的阅读中学生便能有所感悟,对文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详实而有趣的背景资料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文本阅读中。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展现了霍金身残志坚的坚强品格,但是小学生对于霍金比较陌生,对于霍金的科学思想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在学习时难免会产生隔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先提供一些和文章有關的背景资料,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对霍金有初步了解,这样在阅读文本时便会对霍金的形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能更好体会霍金的不易。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霍金全身瘫痪后的照片,震撼的画面会瞬间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什么是卢伽雷氏症,介绍与之有关的症状,让学生尝试想象,如果身患这种疾病,将会给身心带来多大的痛苦。其次教师可以从学生稍微熟悉的牛顿、爱因斯坦为引子,告诉学生霍金是一个和牛顿一样伟大的科学家,并简要介绍其科学思想给世界带来的冲击性。在这番介绍后,学生对于霍金有了初步了解,此时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便能更投入地阅读。因此教师在导入课文时可以多收集一些此类资料,让学生对文本的特质有一定了解。

二、引发共鸣,激活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本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小学生阅读文本时,要充分调动其体验,促使其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的阅历尚浅,故此有时很难真正和作者产生共鸣。在这种时候教师就需要引入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进而促使学生和其进行深入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中杜甫喜悦的情感,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创作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创作风格。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杜甫的诗歌所具有的“诗史”的特点,杜甫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常常会利用诗歌记录国家大事,表达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这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情怀。其次,教师给学生介绍杜甫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背景,这首作品创作于唐代宗时期,当年的正月正好发生了史朝义自杀的事件,安史之乱因此而终结。作为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担心大唐命运的爱国诗人,杜甫在得到这个消息后自然感到十分高兴,因此才创作了这首诗歌。学生在了解了这些背景后,充分感受到了这首诗歌中凝聚着的浓浓爱国情怀。学生意识到,作者并非因为战争结束后自己能有安乐的生活而高兴,更多的是为国家和人民感到庆幸。由此,学生和作者形成了深度共鸣。

当教师给学生展示背景资料时,学生能更好地沿着文本的语言进入文本的内在意蕴之中,学生便有更加深厚的感触。在小学语文中有不少古诗词,这些古诗词大多情感丰富,但是却和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其中情感。若能给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则能有效触发其情感。

三、补充视角,深度解读

小学课本中有不少文本都有丰富的内蕴,然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往往很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扣紧文章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尝试变换视角,从文本背景资料的角度入手分析文本,或许会令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

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文中的主要人物肖邦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肖邦的《革命练习曲》,让学生感受其催人奋起的旋律。此外还可以给学生简单地介绍波兰遭受欧洲瓜分前后的欧洲历史,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变换视角,从文本背景资料的角度入手分析。让学生思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波兰人民怀着怎样的情感面对自己国家的遭遇,而肖邦作为一个被迫离开国家的游子,当时又怀着怎样的情感。此时教师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中“弥留之际” “悲愤欲绝” “疾驰”等词语,感受肖邦的内心情感。“肖邦既然很爱自己的国家,为何不像背景资料中的那些波兰人民一样,留在国家效力,为何还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由于补充了资料,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入手解读文本,理解能更深刻。

在提供学生辅助背景资料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材料再次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句,让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就有更深入的感受。

四、链接资料,延伸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用的概念,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学生如何使用所学会的语言知识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链接背景资料的机会让学生将注意力延伸到课外,尝试阅读更多文本,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的姿势》一文介绍了教师谭千秋在汶川大地震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学生,因而牺牲了自己生命的故事。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链接课内外,尝试收集一些汶川大地震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读一些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并尝试创作一篇文章,表达自己从汶川大地震事件中感受到的事物。学生收集了各种资料,不仅有相关的新闻报道,还有社会各界人士撰写汶川大地震有关的文章。在阅读中,学生深受感动,读到了不少和谭千秋类似的感人故事,体会到了天灾无情人有情,感受到了人们在地震中表现出的高尚品德。有不少学生受到触发,撰写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描写了自己阅读背景资料后的震撼,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人物的钦佩和赞颂,同时也表示自己愿意向这些英雄学习,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情操都得到了提高。

除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拓展阅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的背景资料进行拓展活动,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项目结合起来,令学生在多种练习中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学者孙祥林在研究阅读教学时提出和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包罗万象,并非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背景资料加以妥善运用,要注意所选择背景资料的适合性。教师要妥善使用背景资料,这样才能令教学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章世娥.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11

[2]喻芝锦.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浅析[J].新课程学习(上), 2015,05.

(作者单位:福建省周宁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小学语文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