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芳与活济堂的医籍出版活动评述

2018-03-19 11:59何广益李良松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四书针灸

梁 壮,何广益 ,李良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1279年元统一全国,不仅使得之前金宋对立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大为变动,而且使得自绍兴以来就阻碍重重的南北文化交流在同一的政治环境下得以顺畅地展开。而作为文化事业的基础和支柱的印刷业,在北宋勃兴后就南北独立并各具特色地发展,此时也终于突破秦岭—淮河的界限,开始兼容南北,共同发展,在官刻、私刻、坊刻三大系统上均取得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发展。燕山窦桂芳活济堂的出版活动既是南北出版业互相交流的典型,也因其特出医书的专一性,成为专业书肆初现的代表。关于此的研究散见于各书的版本考证,少见专门论述。

1 时代背景

1.1 元代大都的出版业发展 北京出版业[1]在辽金时代已经初步发展,工业流程相对完备,金代时中都已经成为北方仅次于平阳的出版中心;元在继承辽金两代出版工业成果基础上,继续发挥政治力量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大都出版业,包括尊经崇儒,搜集图书;兴学立教,供给学田;发展经济,保护百工等方面[2],同时,元政府早在太宗八年1236年就在燕京设立编修所,之后又令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以及太医院的广惠局和医学提举司等专门出版各类图书,加上大都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人文荟萃,科考用书和平话小说的大量印刷又反映出需求的旺盛,因此,人才、技术、资源、需求和政策多方面具备,使得大都既吸引着外来出版人才入京寻找机遇,又有足够的实力承载他们的事业。

1.2 福建刻书业的发展和竞争 福建建宁地区的坊刻自南宋时期就取得的全国性的地位,在元代得到了继续发展和强化。据《中国古代书坊研究》[3]相关统计,元代建宁地区书坊总数已达50家以上,所印刻图书约160种2200余卷,占全国坊刻的半数以上,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绝对数量的庞大使得新技术新设计的采用依然领先全国。窦桂芳是建安人氏,毗邻建宁,学医之余掌握相关技术,并挟术北上,开始他的出版活动。另外,建宁地区自南宋来就有刻印医书的传统,南宋建阳余氏刻书中[4]余塘卿明经堂的《类证普济本事方》、余彦国励贤堂的《新编类要图注本草》、余恭礼的《活人事证方》等已有医学专业书坊的雏形,积累了大量医书出版的经验。

1.3 大都官刻医书和针灸学的发展 大都医书官刻任务主要交由太医院及下属机构完成,辅以国子监,其出版书籍主要有《伤寒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等。可以看出太医院的出版兴趣集中在经方和方书上,对针灸类医书并未见相关刊刻,因此对于民间坊刻尤其是有针灸背景的窦桂芳而言,刊刻针灸类图书应是首选。而就针灸学内部发展而言,金元以来的医家著作,打破了以往针灸著作重灸治而轻针刺,重治疗而轻理论的倾向[5],又出现了诸多新理论,如何若愚提倡的按时取穴法,窦汉卿推崇的子午流注和八脉交汇穴等,以上成果需要整理、保存和传播,窦桂芳《针灸四书》的出版正是响应了这样的需求。

2 窦桂芳生平

关于活济堂坊主窦桂芳的生平记载极少。通过窦氏为其所刊《针灸四书》的序,可以粗略地看出其生平事迹。此序见于《普济方》[6]卷一针灸门各序中,虽题为《流注针经序》,但观其内容,当是为《针灸四书》所做,虽然此序乃是“纪此(书)本末”,但从中透露出窦桂芳的生平的信息包括如下。

2.1 籍贯和家世 刻书所见窦桂芳处均书建安,可知其为建安人;建安,在今福建建瓯市,毗邻建宁等地。活济堂最初是在其父隐居之处的药室,而不是后来迁到北京以出版闻名的书肆。其父名不详,字汉卿,以药与灸闻名,此处所称“先君”则其当在至大四年前去世。

2.2 受业与行医 窦桂芳所师最开始为其父亲,并在至元丙子(1276年),开始独立行医,所谓“余挟父术游江淮”,在之后遇到了“至人”“面授针法”,医术“大有进益””药与针灸三者俱通”;因此窦桂芳在北京活济堂的具体业务,除了刊刻医书之外,很有可能还同时诊病行医。

2.3 “至人”与窦汉卿 窦桂芳所遇“至人”是谁,文中并未点出,后文大段议论南北汉卿,“面授针法,以验之书”,未涉及旁人,似至人指向为窦汉卿。但是考窦汉卿年表[7],至元十三年(1276年)时已81岁,且仍在大都为官,南下江淮向窦桂芳传道授书的可能性很小 ,同时“至人”所授三书中《子午流注》应即是何若愚所著《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或指《灵枢》,而“窦汉卿针经指南”,若至人为窦,则此处不当出现“窦汉卿”三字,若非此书全称为《窦汉卿针经指南》,则可认为序中“至人”不是窦汉卿,而很有可能是窦的弟子或熟悉其作品的人。

2.4 燕山牛良祐 与窦桂芳所持《针经指南》进行对较的是“牛提举所刊窦汉卿针经二本”。牛提举即牛良祐,《爱日精庐藏书志》做朱良能。《普济方》[6]载《针经指南》前有牛序称:余壬辰冬。被旨来南。遍历闽中诸郡。求其所谓针法者。皆不获。旧箧中得先生之遗书。敬用锓梓。以广其传。署名时元贞元年燕山牛良祐序。可知其南下福建为壬辰冬1292年,所谓旧箧,应是民间旧书,并于1294年贞元元年出版《针经指南》。而窦桂芳出版《针灸四书》时间在至大四年辛亥年1311年,时已经出版十余年,所以窦能在福建得到牛的刊本。的一点是,牛署名燕山人士,由京入闽刊刻,而窦则是建安人,由闽入京刊刻,可做南北印刷业的交流一证;同时窦之入京是否收到牛的影响,甚至说窦是否与牛有所交流,受到关照和启发,虽已不可考,却也惹人遐想。

2.5 历史踪影 除了已知的印刷活动之外,并未有活济堂其他工作的记载,在历史中失去了足迹;《明代版刻综录》[8]中也未有活济堂踪迹之后的明代;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罗亨信曾有一首题为《活济堂》的七言律诗:“夙闻清誉播维扬,华扁新题活济堂。橘井浮烟侵座润,杏花飞雨入帘香。阴功胜积流芳远,种德多遗庆泽长。会看大施国医手,人跻寿域乐时康。”诗中新题、维扬、国医,显示这是一家新开在扬州的医馆,与元代窦桂芳在北京以出版闻名的活济堂绝非一物,至于是否是窦的后人或者与窦有关系已不可考,不过其以诊病行药为主,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回归。

3 刻书概要

活济堂现可考的刊刻书籍有《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腧穴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指南》《针灸杂说》《指微针赋》《伤寒百问经络图》,其中前四书除单行本外,另有合刊本《针灸四书》,后附自著《针灸杂说》,《针灸四书》古代合刊本有三[9]:其一为浙江宁波天一阁残本;其二为明成化八年残本,现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其三为明成化壬辰竹坪书堂新刊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保存完整。按《针灸四书》刊刻时间在1311年,故前四书单行本应早于此,具体不详。

3.1 《黄帝明堂灸经》 三卷:不题撰人,内容以定穴法、点灸、下火,用火法等灸法基础知识一卷,正人形、背人形、侧人形等穴图二卷,并标注各穴主治,据考其主要内容已见于《太平盛惠方》,所以其成书年代当在北宋之前。窦桂芳的底本是“家世所藏《黄帝明堂灸经》”,具体不详,活济堂为现存最早版本,之后版本[10]还有据活济堂刻本的日本庆安2年己丑(1649)重刻本、日本延宝3年乙卯(1675)重刻本、近代抄本和句明初刻本复制本。

3.2 《灸膏肓腧穴经》 一卷:分10篇,是著名的灸痨专著。作者庄绰,字季裕,山西清徐人,生活年代在南北宋,除本书及杂著《鸡肋编》三卷传世外,其余《明堂灸经》《脉法要略》《庄氏家传》《本草节要》 均亡佚。据周益新[11]考证,该书成书于宋建炎三年(1129),增订于绍兴十二年(1142),《灸膏肓腧穴法》宋代有抄本,《幼幼新书》卷四十“近世方书”中即已著录,《宋史·艺文志》著录有庄绰《膏肓腧穴灸法》二卷。活济堂本为该书最早的刊本,之后明成化年间亦有刊本,后流入日本。

3.3 《子午流注针经》 三卷、《指微针赋》一卷:《子午流注针经》前有元代闫广明序言:“近有南唐何公……撰指微论三卷……又近于贞元癸酉年间收何公所作指微针赋一道……今复采难素遗文、贾氏井荥六十首,法布经络往还。复针刺孔穴部分,钤括图形,集成一义,目之曰流注经络井荥图歌诀,续于赋后。”可知三卷中,《指微针赋》为何若愚作,后两卷为闫氏收集他作集结成书,《指微针赋》或有单刊本。该书内容如序所言,

以子午流注和五腧穴为主。关于何若愚,据李鼎[12]认为其应为金代人,南唐应是何所在地名。

3.4 《针灸指南》 一卷:作者窦默(1196- 1280),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今河北肥乡)人。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死后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元代儒医代表。书中首列《标幽赋》,次列《流注通玄指要赋》,后列八会穴、经络、补泻、禁忌等,以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的“避忌太一之图”。该书全面了总括针灸学在元代的基础理论和最新发展,关于其他版本、具体成就和医学意义,可参考李会敏的《窦默医著内容与版本考》[13]一文。

3.5 《针灸杂说》 附于《针灸四书》后,题“建安后学窦桂芳类次”,高武《针灸聚英》[14]言:“《针灸杂说》,建安窦桂芳类次,取千金禁忌人神,及离合真邪论,未能曲尽针灸之妙。”其内容简略驳杂,确实难称佳作。

3.6 《伤寒百问经络图》 九卷:现存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据申玮红[15]考证,该书系将朱肱最初本《伤寒百问》与《伤寒百问经络图》(一卷,系插图6幅)二书相并[16],厘为九卷,由活济堂刊刻印行,并认为本书与后世通行的《南阳活人书》是两个不同的版本体系,推测活济堂本应与朱肪最初本《伤寒百问》属同一传本系统。作者朱肱,字翼中,自号无求子,浙江吴兴人,北宋伤寒学家,著有《南阳活人书》。

4 历史意义评述

4.1 就古代出版业发展而言 窦桂芳的出版活动是元代南北出版业交流的成果和典型案例,同时也是书肆专门化进程中的一个早期代表,虽然就具体技术层面而言,活济堂所刊书籍并无标新之处,但无论是图文并茂的医书形式,还是认真的校对工作和明晰的出版策略,窦桂芳都可以作为当时一个杰出的书坊主来看待和研究,而不囿于他的医学身份。

4.2 就北京出版业而言 窦桂芳是元代大都出版业发展的见证者。不仅因为活济堂是现存极少数的元代坊刻之一,且在这极少数中又成果斐然,还因为它本身即是当时大都对外来者的吸引力和容纳度的果实,也是政治中心出版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虽然活济堂最终在历史中失去了踪影,没有展现更多的成果,不无遗憾,但每提到北京元代的坊刻,它必是首选,这本身便是历史意义的最好说明。

4.3 就中医学而言 活济堂最大的功绩在于保存了诸多珍贵的中医文献,既包括宋以前,也涵盖当时的新作,活济堂是它们的最早刊本甚至是唯一刊本;就当时而言,《针灸四书》的整理出版促进了针灸新理论的传播和讨论,对当时重灸轻针风气的改变也有一臂之力,同时满足了中医学者的书籍需求。《针灸四书》的大体内容被吸收到明代如《针灸大成》《针灸聚英》等医书中,成为了古代针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书反不被重视,流传不广,颇有遗憾。

参考文献:

[1]曲德森.北京印刷史图鉴[M].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07:12.

[2]孙文杰.中国图书发行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3.

[3]戚福康.中国古代书坊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4]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5]王飞.窦汉卿针灸学术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 13(4):34-36.

[6]朱橚等.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0:2.

[7]李宝金.窦汉卿生平及其学术思想源流考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8]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5.

[9]李宝金.窦汉卿生平及其学术思想源流考辨[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10]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1.

[11]周益新.庄绰里籍及《灸膏肓腧穴法》考证[J].山西中医,2005, 21(6):45-46.

[12]李鼎.《子午流注针经》作者里籍略考[J].上海针灸杂志,1990, 19(1):32.

[13]李会敏,董尚朴,邓国兴.窦默医著内容与版本考[J].河北中医, 2002, 24(5):392-393.

[14]高武.针灸聚英[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8:4.

[15]申玮红.朱肱“经络图”源流考[D].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

[16]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猜你喜欢
四书针灸
从万木草堂到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
论陈普《“四书”讲义》中的“为学”思想
当代人如何读“四书”
《四书辑释》在朝鲜王朝的传播与影响*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因地制宜的中国针灸——“糖针——舒适化针灸”后记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先秦儒家经典中关于“诚”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