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载民国天津疫病救疗文本研究

2018-04-16 02:04:07杨木锐韩赫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公报疫病防疫

杨木锐,陈 柳,韩赫宇,王 鹏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中医学疫病概念的定义为:感受戾气,造成流行的急性传染的总称,临床特点是发病急剧,传染性强,每易引起大流行。《素问·遗易·刺法论》:五易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1]。据陆肇基、陈邦贤二人的学术统计及研究显示,明清及18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疾病史研究文献呈现集中,而民国时期的疾病尤其是疫病文献研究并不系统。《大公报》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创刊至今已有过百年历史,在中华民国时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下文基于《大公报》文本统计,概述民国天津地区疫病时空分布情况,对发病范围较广,社会影响较大的疫病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从政府、社会力量及患者的不同角度呈现该时期天津地区疫病救疗事业的概况。

1 疫病的分布

统计资料基于《大公报》(1912年-1949年)所载市防疫处、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卫生事务室、各租界卫生处、传染病医院、各县通信等与疫情有关的报道、公告、通讯(信)原文。疫病种类来源于两方面:1)天津市传染病医院于1933年颁布的《传染病医院组织新章》所列出的疫病;2)卫生局印发的《春秋防病歌》所包含的疫病,共计8类,与以上8类疫病报道有关的原文条数近500条。 各类疫病报道原文数量见表1。

表1 《大公报》疫病原文报导数目列表

筛选以上报道,选取文中具有明确感染人数、死亡人数的报道,将具有统计意义的数据纳入统计范围,做出统计。鼠疫仅1911年大范围流行,不在统计范围内,故不纳入。见图1。

图1 疫病感染情况分布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920年,仅天花流行。除此外,民国阶段,疫病集中在2个时间段爆发,即民国中期1931年至1932年及民国后期1946年至1947年。1919年12月,天花疫病盛行,天津义赈会协同北洋防疫处竭力救护,设法慎防传染。转年华北五省发生特大旱灾,天津容留灾民数量庞大,防疫形式严峻。1921年1月,患天花者245人及病者宗族288人一律送入医院,疫情得以控制。

1932年,是疫病发病与致死最为严重的一年。又以霍乱与猩红热最为严重,霍乱患者661人,死亡人数36人,致死率高达5.45%,猩红热确认患者72人,死亡人数10人,致死率高达13.9%.伤寒与猩红热发生频率较高,属于最易发疾病,均达到连续5年的集中性发病记载。

据1947年天津市传染病院数据显示,共收入269个传染病人。以白喉为最多,达113人;次多传染病是流行性脑膜炎,共有72个病人,死亡率15%;以下是伤寒17人,猩红热13人,天花9人,死亡率都不高。虽是传染病医院的统计,普通医院往往都不收传染病人,所以1947年天津全年的传染病人不会比这个数高出太多。

2 疫病的发生、救疗与影响

2.1 北洋时期军粮城霍乱

2.1.1 发生及传播 1919年中旬,上海发现一种传染病似虎列拉,即我国俗称的霍乱病。北洋防疫处随即采取措施,令大沽医院医官在港口检查站仔细检查上海开来船只,以免在津门传播。8月6日,廊坊驻防军队及军粮城驻防军队报告感染霍乱者众多[2]。防疫处委派医员调查确认染霍乱而死亡者已达数十人。防疫处检疫医务技术各科医员紧急待命,检查异常忙碌,星期日依旧办公。防疫处将专治此疫的药品免费施送患者,每日求药者不在少数,疫情态势严重。8月20日,军粮城再次上报霍乱传播严重。限于军粮城医疗水平和资源有限,加之军粮城驻防人口密集,传染尤为迅速,驻防奉军边防军1500余名染时疫者死亡,疫情态势危急。

2.1.2 应对与不足 北洋防疫处于 8月12日,疫情上报的第一时间,发布公告称霍乱病正值流行,提醒民众格外注意。并就该病的传染源、预防措施与消毒、处置办法逐一说明。对于上报的积存秽水有碍卫生的情况,一律经警察厅工程科填平改修暗沟,或者抽净以除污秽。随后多次派检疫医员赴咸水沽、宜兴埠、秦皇岛、营口、廊坊、大沽、唐山、河北小子庄等发现疫情之地检疫,发现感染者立刻封查、消毒。津市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基本防控了周边霍乱向市区内扩散。

鉴于军粮城疫情严重,又值夏日极为炎热,北洋防疫处将上年赈灾余下的拨款,配制速效丹、通关散等时疫用药,紧急发送至广仁堂西南城角、育黎堂西关大街、老公所永丰屯、益世报馆小洋货街等近10处施善堂,且将药方治法速载于《大公报》,这些简易药方在防治疫病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2.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2.1 津塘霍乱 1)发生及传播:1932年6月9日,津塘地区发生霍乱,市立医院派医生前往塘沽防治。12日,塘沽公安局报告,塘沽病死10余人。自入夏以来,塘沽疫疠盛行、霍乱、吐泻甚为猖獗。当地人民卫生常识浅薄,卫生设施不健全;又逢市库财力支出见绌,虽有慈善人士出资,购备药品,也仅能供给千人注射疫苗;防疫事务室工作繁忙,人员缺少,对外疫情调查报告不及时。塘沽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蔓延迅速,死亡人数日益递增。

津塘相距不远,津市潜伏危机极大。正逢夏日时节,冷食小贩甚多,沿街叫卖的冰镇梅汤等过于普遍,有碍卫生,亦无从检查。蝇虫滋生,一切食品,一旦被栖息,均可引起病症,传染极为容易。而市内沿河居民,每日向河内倾倒垃圾及污秽物品,河水顺流入海,病菌则流存水中,为鱼类所吸收。津市防疫不切实,未形成大规模防疫态势,随之波及。

6月20日,南京卫生署电询津沽一带霍乱情形。津市府倍感压力,市区霍乱流行半月,情形愈甚,死亡率亦复增加。卫生事务室主任侯毓汶称,目前严重情势,纯属地方对之漫不注意所致。至此,市府从彻底清除着手,全力抗疫。自6月9日发现霍乱起至7月4日止,市府方面公布患者共达525名,内有34人死亡。据每周编制的疫情报告来看,7月11日至18日,发现患霍乱病者77人;第九周霍乱报告即8月1日至7日,发现霍乱病者23名,周内无一死亡,至此,津市霍乱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2)应对与不足:6月15日,市政府发布消息说明抗疫的部署情况。霍乱发生后,卫生事务室按照相关预案,即刻公布疫情。关于霍乱感染情况制表格,以霍乱公报的形式每周报告一次,后又印制防霍乱图画一千份,张贴街道各处,引民众注意,使知预防;各处码头,如有小贩在船上售卖陈腐不洁食品以及梅汤等一切冷食者,一律严加取缔,切实预防。

6月24日,市府经电复南京政府质询疫情的电文,称各租界霍乱蔓延,加紧防疫。各租界亦同时继起抗疫。法租界公安局除通知界内居民一体严防外,令公安局卫生科派警员四出巡视各街区,如有污秽不洁之物积于商民居户门前,立即严罚。并举行全界大淸除,普遍消毒,所有界内售卖零食之小贩,一律禁止售卖。为彻底避免霍乱,又布告界内住户,一律施行防疫注射。铁路部令北宁路局在津站设立检疫所,以杜绝蔓延。据该铁路卫生科长谈,该路沿线防疫设施,始终未有半点疏忽。并责成各随车卫生检查员留心旅客健康,并在天津东西两站,各设检疫员。如发觉上下车旅客有染时疫者,即刻前往附近的铁路医院或诊疗所就诊。自霍乱发现起,卫生事务室在各区设置免费注射疫苗处,各区公所或义务组织、药堂捐款购买疫苗为民众免费注射。但限于民众防范意识不强,注射人数有限。市立医院上报,6月份注射霍乱疫苗758人,第二医院6月份注射221人。7月7日,救济事业联合委员会以霍乱盛行,议决由公安局各警所会同当地各街村公所、组织防疫处拟定详细办法,对于市民决施行强制注射,以杜绝疫疠。公安局训令各区所局、按照办法速行认眞办理,全年注射霍乱疫苗120532人次[3]。

此次津市霍乱传播区域覆盖静海、河东、河北、英法日租界、万德庄、杨庄子、金家、南关下头、小刘庄等处,劳动阶级者居多,商人次之。

该阶段,官方对于疫情的认识与防控,从心存侥幸,漫不经心应对,向切实从预防着手,拟定详尽防控与注射方案转变,并广泛设置临时诊疗所,组织防疫团体,承担接种、消毒和宣传工作,提高民众卫生意识和提升医疗资源质量。民众对疫苗由抗拒、强迫注射,到普遍接受施种,通过先事防范,一直到40年代中期,未发生大规模霍乱疫情。

2.2.2 南开中学猩红热 1)发生及传播:1931年5月,猩红热爆发,发病源头为南开中学[4]。发现时,患者有五六人之多,全校学生陷入恐慌。学校当局一度会议、磋商办法。学校一方面从安抚学生恐慌情绪出发,筹备预案,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防疫。猩红热由空气传染,极难预防。因施行消毒的室内,须三日不能居住,学校宿舍实施极为困难,学校决定一旦再有患者增加,即行停课。5月24日,患者已达十一人之多。其中初一年级一名患病学生,经校医许可,由其家属接往北平治疗,却不治而亡。校当局感到形势严重,决定自25日起,暂行停课两星期。6月8号复课,学生樊玉堂,喉咙微痛、体微热,校医诊断为疑似猩红热,被迫离校。校内氛围顿时紧张,停课谣言四起。2)应对与不足:南开中学作为此次猩红热发病源头,进行校内消毒、学生检疫、隔离及学生离校工作,将已染病学生送入医院救治。附近的汇文、中西两学校,鉴于猩红热传染之烈,召开校务会议讨论预防办法并决定在两星期内,实行与校外暂绝往来,对于学生出入及家长探视,均加以限制。

市公安局为防止疫病蔓延于市区,召集各区署长会议,讨论关于猩热防疫、救治问题。会议决定通饬各住户勤洒扫、消毒;各区所对于市街及住户的清洁应特别注意;各街巷如无喷水汽车,各住户均须泼洒清水,以免尘土飞扬传播病菌;对已发现患者须立刻呈报。除按照中央颁布的防疫法规防疫外,对于学校等各公共场所,尤加注意防疫。社会局命第三科编写公共场所防止猩红热办法,进行宣传,并筹备注射血清。市立传染病医院接收隔离治疗的病人,均采取强制性,在未完全痊愈前,决不准许出院,以免二次传染。

对于南开中学猩红热疫情,历经停课、检疫隔离、复课、疑似复发、再次传停课的风波。卫生署署长发文公然质疑南开中学的做法,南开中学校医澄清与辩驳,亲历学生现身说法,面对疫情,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心态与反映体现了防疫机制的层层问题。卫生署署长刘瑞恒从为社会负责的角度出发,指出猩红热症既发生,学校已成了发源地,而学生离校成了播散者到各处去,学校当局诚然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南开中学的校医从学校设施不力的情况下,尽力部署防疫检疫出发,指明政府未尽应有职责,建议将学校卫生以及各项防疫办法、用明令颁布各处、使遇事有所遵循。亲历学生从学校与校医的不作为角度,指出学校处理问题不严谨[5],学校发布停课公告前几天,学生们并不太介意,学校当局如暗中设法补治,必不能扩大到如此影响。学校的一条决议即再发现两个患猩红热的,便暂停课,以资消毒,造成了舆论对学校不负责任的指责与诟病。

3 小结

从天津来看,民国期间,地方医疗资源的制度建设缺失,医疗机构设置并不充足。虽说各地情形大不一致,疫情千变万化,但国家制定统一性的指导意见是必要的,地方根据情况才有变化的可能性。

从社会群体反响来看,广大中医医家群体应对疾病谱的变化,弥补官方医疗资源不足,防疫救治的迫切需要,创制简便、有效药方以治病救人。中医在防治疫病上的成效,在该阶段得到了民众及官方的认可,对于西医所谓中医不治疫给予有利的还击。通过科普宣传及必要性的惩戒措施,民众公共卫生意识有所增强,在注重饮食卫生,维护环境洁净,自觉接种与公共防疫方面较大程度的接受与配合。

从防疫机制来看,民国阶段防治疫病的进程中,天津地区历经政权更迭。各阶段防疫救疗机制建设各不相同。北洋时期,北洋防疫处与警察厅在防疫上起实质作用,与社会力量主要义赈会、善堂联合会等慈善团体合作,每有疫情,防疫处安排检疫,并广泛发布防疫事项的布告及传单,慈善团体协助发放防疫药丸、药水,更多依赖中医进行防疫与救疗。这一时期防疫机制简单,但社会力量活跃,成为防疫体系中的活跃因素。1928年7月,天津市卫生局成立,隶属于天津市特别市政府。自1929年起,卫生局开始引导市民,广泛宣传进行注射疫苗及种痘,同时编印重要时令病表,分春秋两季发放至市民手中。卫生局以筹备临时诊疗所的形式逐步取代民间慈善防疫力量。1931年4月卫生局撤销,并入社会局,成立第三科。1932年1月第三科改为卫生事务室,隶属市政府秘书处。30年代初,市政府财政对于公共卫生防疫的预算不足,防疫设备匮乏。1932年,传染病蔓延猖獗,市府采取扩充医院,添购医药器械及床位等改善措施,完善疗机构内部组织,明确职责。救疗设施数量有所增多,向经常、普遍地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规范化设施演进。该文系统探析民国时期,天津地区疫病的流行概况、防疫机制及影响,对于当前防疫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文东.中国医学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52.

[2] 防疫处注重时疾[N]. 大公报天津版, 1919-08-06(10).

[3] 严防虎疫施行强制注射公安局通令各区迅速办理[N].大公报天津版, 1932-07-07(7).

[4] 猩红热已一发不遏 两星期南开中学停课 已有一人病故 患者昨晚已达十一人 学校限全体学生即日离校以避毒锋 [N].大公报天津版, 1931-05-26(7).

[5] 叶诚.闹猩红热[N]. 大公报天津版, 1931-06-15(11).

猜你喜欢
大公报疫病防疫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豪华防疫包”
环球时报(2022-05-20)2022-05-20 13:05:53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防爆电机(2022年1期)2022-02-16 01:14:08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06
防疫、复工当“三员”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20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14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 06:29:18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 06:29:14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20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