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香菇的段木栽培及技术改良述评(三)

2018-03-17 17:31贾身茂王瑞霞
食药用菌 2018年3期
关键词:李师银耳香菇

贾身茂 王瑞霞



民国时期香菇的段木栽培及技术改良述评(三)

贾身茂1王瑞霞2*

(1.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2.《食用菌学报》编辑部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106)

5 民国时期香菇“段木栽培”概念的形成及其技术改良

5.1 “段木”的概念与定义

“段木”作为食用菌栽培尤其是香菇栽培的一种基质,最早提出时间尚无确切考证,但是在近代出现则是无疑。在民国时期最早的香菇论文为曾济宽1921年撰写的《香菰培养法及其培养经过》,并未使用“段木”,而是用“培养木”。林木1934年撰写的《森林副产物之香菰栽培法》也未见“段木”二字。两篇文献作者都是从日本留学回国后经实践撰写,可间接说明“段木”这个名词不是来自日本,而是民国时期我国科技界人士,按照香菇传统栽培的技术特点和语言习惯概括总结出来的。

1940年李师颐在《银耳香菰繁殖律》一书中对段木的概念解释得非常清楚:“此种经过抽水,已经削去枝叶者,不论何种树木,概称为‘原木’”[21]“树木,造成‘原木’后,即可应用,因为欲使移动与管理上之便利,故截成木段,通常以每段二公尺为标准,其过与不及标准尺度者,亦可应用,此种由原木裁成段者,概称‘段木’。”[21]可以看出,“段木”是指用“不论何种树木”截成一定长度的木段,而不是指“树种”。

5.2 《种蕈实验谈》一书中首次出现“段木种蕈法”

1933年余小铁撰写的《种蕈实验谈》一书中,有“段木种蕈法”一章:“惟应用之段木,须先一年秋冬落叶之际,择椎栗樫梄槠等木,年龄须在十年以上为合,凡阔叶坚实之老树,类多可用,下列之两图,共计十二种,概可供段木之用,于适当时期采伐,锯成长三尺之段,置在温湿适合之地,最好在山腹之树荫中,排列架上,而忌日光之照射,不可过于干燥,待至翌年春季,在未下种之前一个月,于每段之四周,相距四五寸之部,刻以深一分半之倾斜纹,其纹排列向下,约经一个月后,时届清明节,即可将圆筒形之菌种(有专供此项段木用之菌种)分裂而嵌入刻纹之内,每个菌种约可移植段木百枚。于每架上,覆以湿透之稻草,勿使干燥,约经数十日,即可发芽,逐渐长大,以至采摘。初次发育不多,及至下季,则甚茂盛,翌年之春秋亦如之。待至第三年,则又渐少。自经一次之备贮段木,有连续三年之发育,其在木中之菌丝蔓延,如第七十五图。惟经过夏冬二季,务须加以保护,毋使过干过湿,此为最要之点,若漫不经心,则仅一次之收获,而无再事发育之望矣!此项段木发育适当温度,以最高七十五度、最低六十度(本文作者注:当指华氏温度),湿度则以不使干燥,但过湿则菌丝易于腐败,生机告绝矣。”[11]

其是以近代香菇生物学知识为指导的技术与管理,首次用既简练又科学的语言介绍,用近代真菌学理论知识总结、发展用“段木”栽培香菇之首创之功不可没。

5.3 《食用菌栽培法》一书的“中国段木栽培法”

(1)“中国段木栽培法”的由来及定义。在《食用菌栽培法》的“第一章绪说”之“第一节菌之市场概况”中有:“日本之菌业,颇为发达。向行与我国相似的段木栽培法,所生椎茸之年产额,据大正八九年倾之调查,达四百万元左右,而且年有增加的倾向。”[17]似在有意说明中国的“段木栽培法”与日本的技术虽相似,但该术语不是从日本移植过来的。大正八九年为公元1919年和1920年。

而在“第三章中国段木栽培法”之“第一节中国栽培法之种种”的前边还首先叙述:“菌之人工栽培法,到现代,计有三种。一是我国的段木栽培,二是西洋的马粪栽培,三是新近发明的锯屑瓶栽。”[17]该节中还叙述:“中国菌之种类甚多,其栽培之法,因之也不相同。如兰花菌则以稻草为原料;香菌、釦菰则以木材为原料。”[11]“以树木为菌之繁殖地的,名‘段木栽培’。此为中国人发明之唯一人工种菌法。目下各产菌地,仍以此法在经营着。”[17]这几句郑重说明了此处讲的“以木材为原料”的香菌、釦菰栽培法是中国传统的,而不是别国的。其定义是:“以树木为菌之繁殖地的,名‘段木栽培’”。

该书进一步说:“今将此种段木栽培的旧法作学理的探讨,改进之,使合理化,并用科学的方法整理之,作有系统的详细叙述如下。”[17]说明“段木栽培”的源头是中国的“旧法”。

(2)“中国段木栽培法”的要点。该书“第三章中国段木栽培法”,共分十一节,依次是:“第一节中国栽培法之种种” “第二节栽培用原木之准备” “第三节原木采伐的季节问题” “第四节原木采伐后的处理及段木的造成” “第五节菌种的采取法” “第六节芽孢与菌丝的性质” “第七节菌种的调制法与施种法” “第八节菌场的选择与段木的排置” “第九节成熟段木的竖立及其方法” “第十节段木的浸水与打木” “第十一节菌的采摘”。

其中第四节中“段木的造成”的方法与标准为:“到了翌年的三四月,才可以把原木切断,使成我们所需要的适当长度,这切断的树干,便是我们栽培用的材料,在这里,我们当更换名称,呼之曰‘段木’。”[17]“段木的长度,没有一定的尺寸。普通以四呎内外的长度最适宜;由根际所生的肥枝,有时也可以作为栽培用段木,即短至二三呎(本文作者注:“呎”指英尺,1呎=0.304 8米)也不妨。假如把数十年的老大木供栽培之用时,往往可以省去切断的劳力,即以原木之全长,供施种之用,此谓之‘长木法’。段木之直径亦无规定,总以愈粗为愈佳,皮亦以愈厚为愈适宜;但最小限度,直径须在一寸五分以上。”[17]接着详细说明了段木的干燥程度,段木的刻纹及其深度、距离,刻纹的用途,刻纹用的工具,以及刻纹后段木的竖立规矩等。这里虽然给段木下了定义,但是其长度未规范,有“四呎内外的长度”,也有“二三呎也不妨”。有长有短,仍不利于管理操作。

(3)“段木栽培法”仍需改进。该书中还指出:“我国椎菰的栽培方法,已详述于前,此种方法已是就旧法加以改进的了。……但就上面改良的栽培方法看来,还觉得是半有人工,半有天然的,有许多地方,还是受着自然力的支配,对于季节的转变,如暑热与严寒,就无法补救,一遇到强烈的干旱或长期的淫雨,也就只好听天由命。所以对于这种栽培法,不能认为满意,还有加以改进的必要。”[17]这里明确地说明了“中国段木栽培法”的渊源,是“旧法”改进的,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良。

5.4 《改良段木种菰术》及《银耳香菰繁殖律》是李师颐技术改良实践的结晶

(1)李师颐生平。李师颐是我国香菇段木栽培技术改良的实践者与先驱。1994年版《龙泉县志》“第二十一编人物”中关于李师颐的介绍:“李师颐(1905—1979),又名吉生,龙泉城镇人。食用菌研究专家。少年在中药店当学徒,后入旧制中学读书。毕业后,以5年余时间采集香菇树种标本不下200种,潜心研究香菇栽培技术,试验段木人工接种,将孢子粉涂播于菇木棒‘坎口’内繁殖香菇,获得成功,从而改变了近千年来靠自然飞播孢子成菇的栽培方法。民国27年(1938)在县农场建立香菇菌种繁殖场,作示范试验推广。民国28年(1939)著成《改良段木种菇术》一书,由上海中国农业书局出版。同年受聘去宁波三石站银耳、香菇繁殖场指导食用菌生产。并进行银耳菌种分离和人工接种试验,又获得成功。民国29年著成《银耳香菇繁殖律》一书出版。并应浙江永康县、福建省三明、南平、沙县等地邀请,指导新法栽培香菇。民国33年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农学院旁听,曾并向师生介绍香菇新法栽培的研究成果,引起农学院教授的关注,将改良香菇栽培法列入农艺课程,开辟种殖试验地,进一步研究推广。1978年,由县科协介绍到县日用杂品公司从事香菇栽培试验工作,次年病故。”[39]

李师颐在《改良段木种菰术》一书自序中以自己“累世种菰”的体会,详细说明了旧法种菇的缺点以及改进的必要、需要改进的环节等:“颐家累世种菰,觉旧有种法,虽传至数百年,以菰民过于守旧,缺点甚多;深虑当此生存竞争剧烈之时代,优胜劣败,事数当然,如不急图改良,加以研究,则不仅难以图存,且有渐被淘汰之虞!于是专意一志,逐年试验,逐渐改良;凡种、制、养、采、焙、贮藏等等,莫不一扫旧术之缺点。”[20]

(2)《改良段木种菰术》一书的分章及其要点。该书小32开本,正文148页,约47 360字,分18章,插图25幅。其每章标题依次是:“第一章绪言” “第二章朽木产菰之原理” “第三章菰树之名称” “第四章菰树之选择标准” “第五章菰树大小与递年产量之比较” “第六章种菰场地之选择” “第七章器具及设备” “第八章术语之考证” “第九章气候” “第十章技术” “第十一章菰木管理” “第十二章采菰新法” “第十三章焙菰秘方” “第十四章贮藏秘方” “第十五章菰之种类” “第十六章人工制菊花菰法” “第十七章菰与蕈菌不同之解释” “第十八章种菰之程序”。

该书“第八章术语之考证”中集有“菰木” “椾木” “坯木” “榾木” “荫树” “斫花” “割切” “菌丝”等术语的解释以及“隐语注释”。本文择其有关者摘录如下。

菰木:为已砍伐之树,未曾削去枝叶,及未截断之各种树木,名为菰木。

椾木:为已削去枝叶之菰木,并施斫花技术者,旧法不敢截断,至此手续已告完成,名之曰‘椾’。相传已数百年,其取义何在,无从研究。查‘椾’字读为‘笺’字,意亦同,岂为秘传而諱呼?誌之,姑不具论。今借用为已经截断、未削去枝叶行斫花之菰木名称,一以保留旧名之意义,一为创立新名之根据。

坯木:为已经斫花之椾木,而未播种菌丝者。因此木既经斫花,纵不播施菌丝,亦能产菰,已成种菰木之坯,故名之曰坯木。

榾木:为已经播入菌丝之坯木,新法手续至此,前部已告完成。考日本名此种坯木曰榾木,兹从之,俾学者容易记忆。

荫树:为下等杂木,养留以为荫蔽阳光保护菰木之用;凡不宜种菰者,皆可籙用。如槐、榆、楮、桂等。旧名凉祡,与菰树同等重要。新法亦不能缺,改名荫树,俾名副其实。

斫花:即斫树皮之技术工作,旧法名此,颇有意义,仍沿用之。

割切:即割切树皮之技术工作;旧名勒花,以其意义不明,改名割切。

菌丝:即谓已组成层状簿膜之菌丝,实即为菌丝体,旧名曰云,以其形象似也。取义颇佳,惜限于菰农所知,今改名菌丝,俾易了解。[20]

在“隐喻注释”部分,对“黄云” “白云” “遮衣” “开衣” “香菰蓬” “香老” “弯子” “龙”“横木”等均作了详细的解释。最后还强调:“其中凡一事一物皆有一特异之隐语,无关紧要者皆不录,以节篇幅,即此数则也可见其隐语之一般矣。”[20]

在“第十章技术”中分七节。“第一节砍树法” “第二节截椾木法” “第三节坯木” “第四节斫化秘法” “第五节四期斫化秘法” “第六节割切法” “第七节播种菌丝法”。在第七节叙述:“垂眉形之坯木应用甲种菌丝,塗于斧痕之内(参阅甲种菌丝调配法)。竖眉形及蛇眼形之坯木,应用乙种菌丝播与斧穴之内(参阅乙种菌丝调配法)。六字形之坯木,应用丙种菌丝(参阅丙种菌丝调配法)。”在“附菌丝调配法”中,有甲、乙、丙三种菌丝的调配法:“甲种取旧榾木中刮下之菌丝七分和入最浓之酵母三分调成浆状即成。乙种取旧榾木中刮下之菌丝九分,和入糯米米泔水一分调之。以不燥不湿不散不粘为度。丙种取旧榾木中连木皮刮下成木屑状之菌丝,使成粉状,不可令湿。”[20]由此可以看出,李师颐播种用的菌丝,是生过香菇的旧菇木中刮下的菌丝与木屑粉,并加以其他填充料制成。

(3)《改良段木种菰术》一书中技术改良的三个内容。该书“第一章绪言”中李师颐自述:“颐龙泉菰民之一也,眼见耳闻,胼手胝足;从事斯业,垂二十稔。……兹编所称改良种菰术,原有旧法脱胎而来,屡经实验,成效卓著。由颐所新发明者凡三:(一)菰树可以任意截断,长短不拘,搬集排列,既极简单,管理尤为周便,更利于采摘。(二)以菌丝引其发酵,减少酝酿时日;初期出菰,仅九个月。(三)改进质量,为旧法所不及。余如春、秋、冬三季均能产菰,及种下一次有七年至十年只收获等;均与旧法种者相同。”[20]

民国时期庆元县最后一任县长陈国钧,在1947年撰写的《菰民研究》一书中之 “三、做菰的秘法”一节里,对庆元“旧法”栽培香菇的技术总结后,对李师颐《改良段木种菰术》中的技术改良做了高度的评价:“该书引述理由至明,法亦简易,询可为旧法做菰者改良的参考。”[26]由于李师颐在实践中对段木栽培香菇技术的改良确有实效,优于旧法栽培,增产显著,当时浙江省建设厅曾给予嘉奖,并着力推广。

(4)《银耳香菰繁殖律》一书的特点。《银耳香菰繁殖律》一书十一篇,计208条。“第一编银耳历史与人生关系及其功效” “第二编香菰历史与人生关系及其销路” “第三编繁殖程序暨本书之名词摘录” “第四编节侯” “第五编树木” “第六编场地” “第七编器具” “第八编原料” “第九编技术” “第十编补遗” “第十一编附录”。每编中有若干条目,一个条目解释一个问题。

“第八编原料”中有:“一〇九、香菰种木,供提取菌丝引种用(见说明书)。自取法附后。”“一一〇、香菰孢子,供繁殖菌丝引种用,种木、孢子两种任择一种,自留法附后。”[21]

“第十一编附录”很清楚地讲解了香菇孢子的收集方法与香菇种木的制取过程:“二〇二、香菰孢子之收制,先取蓝色书面纸剪成二平方寸,然后将成熟适度之香菰采来,剪去柄,复于剪成二平方寸之纸上,须伞向上、褶贴纸。再行每朵之上罩以碗或杯,大小视该香菰而定。务将香菰完全罩入为准,俟十六小时后取出,则香菰孢子尽落于纸上矣。注意:采取收制孢子用之香菰,须在年轮未十分开展,保护膜方破后之时为最适。所收孢子必多,如过早,则孢子未熟繁殖力微,过老则孢子已落,剩余不多矣。” “二〇三、香菰种木之采取,须择在旺产期之寄主其最旺产部分,后以刀或锯切入约五个年轮为度,一块一块取下,即可供提取繁殖菌丝之用,选择寄主之方法,须以皮粘木质年轮又发黄色,质轻气香为上。其有鼠食者更佳,皮脱落及年轮灰白黑三色者均不取。”[21]

采取条目的方式写书,针对一个一个的问题叙述,条理清晰,问答具体,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这在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的食用菌书籍中尚属首例。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李师颐的《改良段木种菰术》及《银耳香菰繁殖律》两书的藏本,张寿橙先生在其撰写的《中国香菇栽培史》一书曾叙及:“李师颐《改良段木种菇术》一书已无法找到,仅留一张封面的复印件,《银耳、香菇种植律》一书则完全消失。”[2]而实际上,让人欣慰的是,《改良段木种菰术》不仅上海图书馆有藏书,而且“中国食用菌协会食用菌文化专业委员会”白中龙秘书长还藏有一本,孔夫子旧书网近年来还交易过三本。《银耳香菰繁殖律》一书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也有收藏。

5.5 李师颐的其他贡献

除上述《改良段木种菰术》一书中李师颐自述技术改良的三方面内容外,在其所著的两本书中,还有其他很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1)总结并公开了香菇传统栽培技术。张寿橙在《中国香菇栽培史》一书的“第十章保守与革新,中日香菇差距拉大”之“第一节保守技术秘密,沿袭旧法与旧制,缺少革新动力”中讲:“民国十三年(1924),龙泉县城徐同福堂石印本《菇业备要》一书刊印100本,在菇民区流通后被发现。该书系龙南乡大赛村菇寮管账师傅叶耀庭当年在江西婺源菇山所写。……但文中也写了砍花法栽培香菇的内容以及菇民出门起居等。其中有价值的是19个菇树种类,并说出了每种菇树的一般栽培特征,在砍花上也稍有介绍。……但就因树种部分有泄露菇民‘秘密谋生’特技的现象,于是三县的菇民领袖一直要求给以处罚。据龙南乡下田村民回忆,此书印行后,菇民义愤填膺,一直要求严处,后在龙南乡下田村菇神庙,罚其出资演戏三天,向菇民谢罪。所印的100本《菇业备要》要求全数收回,结果也有几本流传在外,最终收回95本,在庙前香炉内当着众人销毁。原为菇乡一个极具文采,愿为菇民服务的文笔先生,自此流落他乡。”[2]由此可见,当时香菇技术保密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李师颐不顾前车之鉴,仍然把传统的香菇栽培技术加以总结提高公布于世,这种为技术进步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是值得永世称赞的。

(2)运用植物学名汉语名对照各地通俗名称列出33个树种。在《改良段木种菰术》一书中李师颐对适宜栽培香菇的15种常绿树、18种落叶树,不仅把它们分为上等树、中等树,每一种还列出了科属、学名、中文名称、别名,对树的各器官描述了形状和出菇情况等。如“柯树——Pasania euspida Qurst.,上品,壳斗科——多产于暖地。别名——木奴。日本名椎木。干——高三四丈,材理坚緻,皮有红丝纹相间,可做燃料。叶——长椭圆形,甚厚,有粗锯齿,背面灰褐色,上面淡白色。花——为穗状花序,单性,向上挺。实——为坚果,椭圆形,有殼斗状如囊,熟则绽裂而出。大小标准——以树身中部对径四寸为适,过小不宜。初期出菰——六足月至八足月。产菰年龄——见上等菰树表(详后)。产量——见甲级递年三季产菰数量表(详后)。另有一种白柯,干、叶、花、实俱相似,唯皮白无红丝纹,而多小瘿瘤;用以种菰,快速过之,产量则不及柯也。”[20]

另有李师颐先生自述,还编有《菰树集成图解》[20],13页一书,供与实物对照。遗憾的是这一珍贵的文献资料,笔者还未觅到。

在《银耳香菰繁殖律》一书的封底“繁殖银耳香菰原料每组配备物品”中,有“树叶标本三十种(供觅取树木用)”[21],即在序中讲的“标本模型一组”(编号的标本)。“树叶标本”的制作,这完全是近代的辨认树种的科学方法之一。

有学名及中文名称、俗名、文字描述,有图,有供对照的树叶标本,这样彻底结束了香菇传统栽培时期,菇农“凡一切种菰之树,悉隐其本名及当地流行之名称,另造名称,以混外人之耳目;不仅他处之人,莫名其妙,即同为种菰者,亦千枝万派,各自取名,仅许夫子口传指授,不得状其形于简册,所以绝无记载可资参考”[20]的神秘状况。对适宜种香菇的树种,作出准确的科学记载与描述,为应用走向近代科学化迈开了坚实的一歨,具有开先河之功。

(3)梳理并解释了与香菇栽培有关的技术术语。在《改良段木种菰术》一书中,专门设有“第八章术语之考证”,该章记载了对“菰木” “椾木” “坯木”等种菇常用语的解释,为段木栽培香菇用语的规范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还进行了传统种菇的“隐语注释”,如“黄云” “白云” “遮衣”等,对此用通俗语言进行了解释。公开了种菇之隐语之惑,大大有利于香菇栽培技术的推广。

在《银耳香菰繁殖律》一书的“第三编繁殖程序暨本书之名词摘录”中,把名词列为:“A、繁殖程序名称表”;“B、本书中一切名词术语摘录分门于后,名词术语均用‘’之符号。甲、菰菌类化学名词摘录,乙、植物化学名词摘录,丙、各节技术专有术语摘录,丁、成品产品名词摘录”。如“丁、成品产品名词摘录”中有:“原木——段木——……——香菰孢子——香菰种木——菌丝块——子实体——菰伞——菰轮——菰褶——保护膜——模型——标本……”[21]等。

李师颐在他所著的两本书中,专门把相关名词术语集中成章、编,还作了准确的解释,这不能不说是宣传普及近代栽培香菇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一大独创。也为研究食用菌术语的产生、发展、规范奠定了基础。

(4)建立了“利民银耳香菰繁殖场”。其“场址:浙江龙泉住龙乡,办事处城内中正街七十四号”[21]。该场制出并使用了“香菇孢子” “香菇种木” “旧菇木菌丝粉”等多种菌种。在“分让各种产品”和“每组配备物品”中,除上述香菇的三种菌种外,还有“树叶标本” “斫花斧样” “斫花模型” “酵素精液” “酵素草”等栽培时所需物品。另外,还有“原装银耳” “花厚菰” “厚冬菰” “改良菰”等产品。既有生产的产品,又分让菌种等其他所需物品,是名副其实的“银耳香菰繁殖场”,是制种与栽培、为社会菇农服务等一体化的“繁殖场”,而不是单纯的出售菌种的菌种场[21]。

5.6 赵次胜对李师颐的评价

赵次胜在《银耳香菰繁殖律》一书中的“序”中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李师颐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世每不肯以良法相传,非礼也,日人欲得我国六神丸制法,而我靳之,礼也。此即民我国胞,非吾之同胞之分也。种菰术为吾浙龙泉、庆元、景宁三县所独占走之闽、赣、皖、粤亦不告人,其歧视国胞也,甚矣!李君师颐,世居龙泉,自称菰民,而其志其识则非寻常人所可及者。前著《改良段木种菰术》一书,古之良法尽情披露,以故风行一世。近复以进一步之研究所得经验,以合科学自然律,将其全部技术,归纳与一系统之中,汇集成编,凡二百余条,名之《银耳香菰繁殖律》,其以律名书者,良以繁殖银耳香菰技术,非以此律难获其效也。同人促付印,李君函余属为序。余细读一过,较之种菰术尤为透彻详尽,其所施技术与实现成绩,昭然不爽毫厘,尤为余所心折者也,贤则李君,惟恐世人不知,而详释至再,其具有民吾同胞之抱负乎!吾愿李君扩而充之,至于極也。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八月赵次胜印。”[21]

5.7 香菇段木栽培技术的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香菇的段木栽培,其技术在民国时期仅仅是个雏形,史公山进行了科学整理与改进,李师颐进行了一些改良提高,但是这一技术一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得以完善推广。在这个过程中,从事香菇的许多科学技术人员做出了不少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民国时期走过来的知识分子继续总结探索,新中国从事食用菌科技工作的专家教授、菇农也参与了对我国香菇传统栽培的总结、改进,特别是纯菌种的分离繁殖成功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才使这一技术逐步得到完善,并在生产中推广使用。可以说我国香菇的段木栽培技术是几代人共同努力完成的。

6 结语与思考

6.1 结语

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香菇的段木栽培及技术改良的起始,这一技术是在几千年来香菇的砍花法栽培基础上总结提高而产生的。但是段木栽培技术的规范化、科学化,却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得以完成,60年代以后开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民国时期传统栽培方法仍然是国内生产香菇的主要方法,新法栽培仅仅是在个别地方进行小面积实验。因此民国时期是香菇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的交汇期,是传统栽培向新法栽培转变的过渡阶段。

6.2 “段木”与“椴木”不是同一概念、不可混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段木”是指用“不论何种树木”截成的木段,而不是指“树种”。在一些食用菌专业文献中,有把“段木”与“椴木”混用[40,41],这是不符合“段木”这个专业用语的原意的。如一篇题目为《椴木银耳的栽培技术》文章,文中的“段木”与题目的“椴木”究竟是否为一个意义令人费解。“段木”是木段,而“椴木”是椴树(Tilia tuan Szyszyl.1890)的木材,椴树木材质软,很少用来种香菇和银耳。“段木”与“椴木”所指不同,在专业著作中使用不可混淆。

6.3 民国时期龙庆景区域使用“香菰”名称给人的思考

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字学书《说文解字》中没有“菇”字。今称之为“香菇”,在古籍中元《王祯农书》写为“今山中种香蕈”,宋《菌谱》中称“合蕈”,明《广菌谱》中记为“香蕈”,看来多称“香蕈”。清《康熙字典》中有“菇”字,注释为“《玉篇》故吴切音故,《博雅》藈菇王瓜也”[42]。而到了民国,龙泉县叶耀庭写《菰业备要全书》、蔡起周写《龙泉庆元景宁三县之香菰业》、李师颐写《菰农秘传改良段木种菰术》和《银耳香菰繁殖律》、陈国钧写《菰民研究》等全用“菰”字。现代称为“香菇”。“香菇”的名称,从“香蕈”到“香菰”再到“香菇”蕴藏著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值得我们从汉字的文字学发展变化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1] 张寿橙. 中国香菇栽培历史与文化[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128-131.

[2] 张寿橙. 中国香菇栽培史[M]. 杭州: 西冷印社出版社, 2013: 142-143, 153-161.

[3] 曾济宽. 香菰培养法及培养经过[J]. 中华农学会报, 1921, 2(8): 25-36.

[4] 杨崑. 食用菌栽培法[J]. 云南实业要闻周刊, 1918(73): 4-7.

[5] 香菇栽培法/生利指南(上册)[M]. 初版. 上海: 上海中华新教育社出版, 1918: 58-60.

[6] 曾柄荣. 江西新丰县种草菰法[J]. 中华农学会报, 1921, 2(4): 7-10.

[7] 清明译. 福州之香蕈[J]. 森林, 1922(1): 11-14.

[8] 叶耀庭. 菰业备要全书[M]. 龙泉: 龙泉徐福堂石印局, 1924.

[9] 黄士杰. 庆元县物产状况行销情形[J]. 工商半月刊, 1929, 1(8): 52-53.

[10] 匿名. 香菌洋菜紫菜海带之调查[J]. 工商半月刊, 1930, 2(14): 26-37.

[11] 余小铁. 种蕈实验谈[M]. 余小铁种蕈园, 1933: 43, 65-69.

[12] 林木. 森林副产物之香菰栽培法[J]. 农报, 1934, 1(23): 595-596.

[13] 蔡起周. 龙泉庆元景宁三县之香菰业[J]. 浙江省建设月刊, 1934, 8(6): 26-34.

[14] 魏新农. 最新香蕈冬菰及白木耳之栽培法[M]. 上海: 上海中西书局, 1934: 1-100.

[15] 佰攸. 采香蕈[J]. 小朋友, 1935(637): 29.

[16] 唐雪青. 冬菰(即香蕈Cortinellus shiitake Henn)栽培法[J]. 现代生产杂志, 1935, 1(8): 69-77.

[17] 史公山. 食用菌栽培法[M]. 上海: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 4, 32-75.

[18] 杨进德. 谈谈香蕈[J]. 浙江合作, 1936, 4(16): 16, 17.

[19] 沈亚五. 蕈之研究[J]. 现代生产杂志, 1936, 2(4): 54-61; 2(7): 26-32; 2(12): 24-28.

[20] 李师颐. 菰农秘传改良段木种菰术[M]. 上海: 中国农业书局, 1939: 序之1, 5-6, 11, 13, 16-17, 62-65, 73-93.

[21] 李师颐. 银耳香菰繁殖律[M]. 奉化小小工厂出版, 1940: 序, 9, 11, 15-18, 48, 50-51, 76-77, 81-82.

[22] 詹英贤, 陈时中. 邵武香菰厂参观记[J]. 协大农报, 1940, 2(2): 149-152.

[23] 谢循贯. 闽北种制香菰之调查研究[M]. 1940: 1-40.

[24] 李师颐. 浙西菰农之种菰秘术[J]. 中国新农业, 1942, 2(2): 37-40.

[25] 冯焕文. 香蕈[J]. 农学, 1944, 1(2):37-40.

[26] 陈国钧. 菰民研究[M]. 浙江省庆元县政府, 1947: 4.

[27] 贾身茂. 中国食药用菌栽培的菌种技术沿革述评(二)[J]. 食药用菌, 2011, 19(3): 54-57.

[28] 傅兰雅. 西国名菜嘉花论[J]. 格致汇编, 1890(光绪十六年春): 63-72.

[29] (美)威廉母, 尔康尼著, 陈寿彭译. 家菌长养法(连载)[J]. 农学报, 1898(光绪二十四年)(39-43): 1-12.

[30] 邹秉文. 种蕈新法[J]. 科学, 1916, 2(6): 695-702.

[31] 娄隆后. 我国香菇的老法栽培[J]. 微生物学通报, 1979, 6(4): 34, 45-46.

[32] 裘维蕃. 中国食菌及其栽培[M]. 上海: 中华书局, 1952: 38-39.

[33] 陈梅朋. 食用菌栽培[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9: 9, 12, 22.

[34] 张芸, 李萍. 香菇栽培方法[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60: 目录, 21-82.

[35] 黄年来, 张寿橙. 中国香菇栽培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 174.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12728-2009食用菌术语[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2, 6, 24.

[37] 杨新美. 中国菌物学传承与开拓[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107.

[38] D.N.T.佩格勒, W.K.杨, 姚一建. 香菇的学名及其在当代真菌分类中的地位[J]. 真菌学报, 1993, 12(3): 226-231.

[39] 龙泉县志编委会. 龙泉县志[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4: 710.

[40]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提供. 美国: 椴木香菇能显著增强人体免疫力[J]. 浙江食用菌, 2008, 16(5): 15.

[41] 余康. 椴木银耳的栽培技术[J]. 食用菌市场, 2014(7): 48-49.

[42] 成都古书店影印, 康熙字典[M]. 1980年第1版, 第三册, 申集上, 12.

(全文完)

猜你喜欢
李师银耳香菇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香菇接种三招
李灿东辨治咳嗽经验拾萃※
春夏滋补靠银耳
银耳雪梨羹
夜雨初夏(外一首)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