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翠侠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各级各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教导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在教育当中渗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让小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切实掌握数学的核心素养内涵,充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开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对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掌握数学本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有着多年数学教学经验的基层教师,谈一下我的体会。
以往的数学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加上班级人数过多,教师难以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学观念上秉持“熟能生巧”的古训,将“巧”建立在“熟”的训练上。忽视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忽视学生在具体、复杂的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结果”,让学生通过大量地做题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这样做,磨掉了学生思维的锐性,磨掉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磨掉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数学是一门思想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对一个学生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注重数感和数学意识的培养。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培养的,而是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学龄前儿童在生活中通过简单的数数、识数等活动,已有了最初步的对数的感知。如:一只手有5根手指,人有2只眼睛,2只耳朵等,这些就是儿童最初的数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所以数学的教学离不开生活。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也要有一个层次性、阶段性的标准,什么年龄就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数感。在小学低年级要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意义,学会用数及其关系来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等。例如: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猴哥哥同猴妹妹去摘桃,猴哥哥摘了4个,猴妹妹摘了3个,谁摘的多,猴哥哥摘的多,那么我在猴妹妹这加上一个,就一样多,所以3+1=4。这样学生不但明白了什么是“加”,也明白了什么是“等”。“等”既表示运算的结果,也表示量相等。这也给高年级教学方程打下了基础。再例如:我们在教学负数时,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卖马挣了钱,之后又买羊交了钱,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情况,文字形式有收入有支出,如何用数表示?收入算正的,支出算负的,负数就是这么出来的。负数和正数是什么关系:数量相等、意义相反,因此负数也是对数量的抽象,如果你把挣的钱算正,交的钱就算负,往东算正,往西就算负,往上算正,往下的就算负。意义相反,数量相等这个事的意义很重要,因此绝对值是表示它的数量。
其次,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眼光、思维、语言,是我们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在备课的过程之中所要考虑如何培养发展的。一个好的数学教师是怎样的呢?就是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启发下,提一个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思考是很难的,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知识技能,感悟数学内容的本质,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这就是课标说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孩子是否会想问題不是老师教会的,是自己领悟出来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所以老师要帮着孩子积累经验。这样我们就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养。例1:想让学生做求泳道的长的题,先让学生观看400米混合泳比赛视频,并提出问题:选手游了几个回合?等于几个泳道的长?再出示题:小军去游泳,在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学生一下就明白了2个来回实际就是4个泳道的长。问题迎刃而解。例2:在教学5年级下册体积单位时,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用米尺在墙角搭出1立方米的空间。再在生活中找出体积大约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常见物体。骰子的体积、键盘的按键大约为1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大约为1立方分米,讲桌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就有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具体表象,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科学的直观。把抽象的“数”与具体的“形”结合起来了。通过对身边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3: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比的化简》时,因为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基本性质和比的意义,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比的化简”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抱着孜孜不倦的态度多渠道、多方面地努力和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得偿所愿!
[作者单位:永城市第二小学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