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51)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变革加速进行,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要求未来社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1]。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加速和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的核心要务。然而,传统的专业教育往往过于职业化且课程松散,不利于学生建构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借鉴20世纪9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知识整体化教育思想[2],以知识整体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改革研究为线索,探索基于创新创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知识整体化教育实践路径,以期回归大学专业教育“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其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和未来生活”的本真。
专业教育旨在将学生引入某一特定学科专业学习,尽管这样的专业划分是必要的,但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缺乏整合,并没有为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所需的某些重要知识领域的学习提供一种综合的平台。就目前的课程体系而言,主修专业课比例过大,专业课程总量偏多且结构松散,缺乏协调性和系统性,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关联和衔接。不同专业课程的学习既不能很好地巩固已学知识,也不能为新课程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受到良好的通识教育。在诸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内容更新滞后,无法跟踪学科专业发展前沿,且课堂讲授内容偏多,实践环节较弱,也不能为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创新方法提供足够的训练。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个性化学习内容匮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贯通和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学习的需求,学生难以形成系统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宽泛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信息化社会,仅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是不可能成为真正“专业人才”的,只有同时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其他配套知识和素养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专业人才”。传统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几乎被割断,往往只偏重于对学生本专业知识的传授。由于通识教育内容缺乏,忽略了本专业以外其他配套知识的衔接拓展。而专业过窄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具备本专业的知识才能,其实学生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对专业知识整体的“管窥”而已。在传统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由于偏重专业知识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居于从属地位,导致整个专业知识学习严重脱离生产工艺,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难以形成,再加上专业理论课程内容更新太慢,学生主动获取前沿知识的能力有限,使学生从过度专业化教育异化到知识“窄化”的困境,不仅不能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素质,也很难形成对本专业的整体把握能力。
信息化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的产生使得产业分离或重组不时发生,执业者的角色转换日益频繁,已不再是“一专”即可胜任。在当今社会,“一专”在短时间内或许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但多则十几载、少则三五年就必然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这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系统日趋丰富、日渐分离、同时又不断交叉融合的必然结果。而传统专业教育由于过于专业化,高校内部院系、专业泾渭分明,无论是学生选修学分还是教师的教学资源,院系或专业之间都不能实现“共享+互认”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也提“一专多能”,但这种将学生置于较少的学科领域的培养方式必然导致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知识和专业视野并没有达到“多能”的程度,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专”。由于知识面窄且整合迁移能力差,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面对社会行业的选择茫然无措、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加之自主学习能力在应试教育痼疾影响下没有得到很好培养,很难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中主动拓展发展空间的能力既没有形成也很难预期。
知识整体化教育趋势的出现是科学自身不断交叉融合演进和外部应用联系日趋广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首先,知识整体化是信息化时代对知识整合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随着学科交叉、分化进程的加快,在新学科不断衍生的同时既有学科正以更快的速度走向融合,科学自身正在通过各学科思想方法和理论方法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以数学化、宇宙学化、生态学化、控制论化、经济学化和社会学化为手段快速走向一体化。另一方面,随着知识应用联系日益广泛,要求未来人才应具备的是建立在多学科整体化广博知识基础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也促使各学科知识及高新技术不得不相互融合。其次,知识整体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特别强调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必须以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立德树人”就是要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回归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造就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本真。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若以过窄的专业知识教育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必须排除传统专业教育中过多的工具理性思维,修正过度偏重的就业和职业主义教育倾向,树立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观,以知识整体化教育为手段,坚持高水准的知识综合应用标准,催生知识应用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再次,知识整体化是普通高校打造特色的必然要求。改变普通高校“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局面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更是普通高校打造特色、“同”则思变的必然要求。普通高校要改变人才素质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离的现状,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就必须自觉以知识整体化教育理念为指导,打破内部学科阻隔,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条块分割、泾渭分明的界限,积极引导、鼓励并顺应学科交叉融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新科技、新材料、新产业、新业态的要求,着力整合各学科知识以培养“宽专业、厚基础、善综合”的创新创业人才。第四,知识整体化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时代要求。未来社会的发展正以人们难以预料的速度发生着多元变革,这就要求从大学起始的整个第三级教育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泛的整体化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结构性知识系统”,学会用整体的方式去思考,以多元化视角去研究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以扎实全面的技能去处理日益繁杂的专业技术问题,以更为广阔的视阈和更为全面的贯通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变革的要求。
知识整体化教育观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本科课程改革。为了克服美国工程教育过度专业化和职业化产生的弊端,博耶、克拉克·克尔等人提出了知识整体化教育思想[4][5]。他们主张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建立起一种综合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加连贯的知识观和更加综合的生活观。认为专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完整的本科教育,应保持本科课程体系中各个知识系统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使专业教育知识内容能够系统、连贯并形成一个整体,因为各学科的全部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完全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
本文所指的“知识整体化”是在“现代高等教育+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与上述知识整体化教育思想在内涵实质上是相同的,但本文所阐述的是处于中观或微观层面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化,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6]。知识整体化教学可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课程的梳理设计,将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有机整合,学生在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的学习中协同渐进,在形成宽泛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为实践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应用过程可分为实验、实习及实践三个环节。设计实验课程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再通过现场实习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并发现问题,最后通过毕业设计课题及其他实践活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衍生形成创新性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通过知识整体化学习实现应用创新能力多元化、综合化的过程[7]。
创新创业人才综合能力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渐进过程,大学阶段的培养方式将对其一生的能力成长和运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知识整体化教育不但可以避免所学知识的支离破碎,而且有助于整体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尽管创新创业人才知识整体化教育的方式和路径是多方面的,但是“建构以‘内容叠加’为特色的知识整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运用以‘任务驱动’为依托的知识整体化课程教学方法、打造以‘虚拟仿真’为主体的知识整体化实验教学平台、落实以‘项目对接’为目标的知识整体化毕业设计选题”四大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可以说是运用知识整体化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最佳有效路径[8](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教育路径
知识整体化教学的最大困难、最关键问题是课程间知识内容的整合,包括本专业课程各门教材间的内容交叉整合、本门课程基础理论与前沿进展的整合、本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整合、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等多个维度。一般来讲,专业课程的整合难度还不算太大,核心问题在于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实践。知识内容的叠加整合不是要单独增加更多的知识内容,而是在既不增加学时又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建构以“内容叠加”为特色的知识整体化专业课程体系[9]。一方面要突破教材内容滞后于前沿领域发展的常态,使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感知到最前沿的发展信息;另一方面要把被传统专业教育隔离出去的“边缘”知识重新融入教学体系,通过知识内容的叠加整合重构学生的人文素质。换言之,就是要通过浓缩知识容量、拓宽人生视野、培养综合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专业教育只能为学生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提供狭窄专项技能训练的弊端,以整体化教育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形成宽泛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的批判性思维素养,以厚积薄发的创新创业潜质适应变化的世界,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创业的同时兼具未来职业洞悉和职业拓展的能力,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现代教学方法林林总总各有优势,各自适合于某种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然而,知识整体化课程教学单纯使用某种教学方法是很难奏效的,必须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依照“提出问题——资料检索——具体分析——方案比较——实验实践——归纳结论”的知识认知和能力形成步骤设计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使学生形成“知识+能力”的整体化。教师需要打乱多部教材的知识体系顺序,通过内容叠加设计拟定若干任务单元,把学生按认知能力均衡搭配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随机选择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任务检索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则以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点拨为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及改进完善的措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精心设计完成任务必须经过的每一个环节,把工程项目前沿技术实例及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乃至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中的具体内容引入任务单元,把课堂教学的触角延伸到生产一线的各个应用领域,这样不仅对提高专业理论课教学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发展创新思维,形成综合贯通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分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同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实验教学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过程,更是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情境。首先要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在增加独立设置的实验课比例、增加实验学时的同时,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及形式。整合专业选修课的实验教学环节为独立实验课,将理论教学与实验课分离以改变实验环节附加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改革实验教学环节,依据专业自身特点和系统知识结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理论教学内容设置若干综合性实验组,每个实验组独立且互补以构成完整的实践知识体系,精心设计每个实验组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环节,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主旨,围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展开实验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其次要打造以“虚拟仿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平台。通过“虚拟仿真”开展实验教学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真实感,让学生通过真切的体悟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性[10]。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毕业设计就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收口”阶段,也是学生从业的“前奏”。要实现与从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对接是首要且必要的前提。通过知识整体化教育促进“产学研用”结合,落实以“项目对接”为目标的知识整体化毕业设计选题,开展综合性毕业设计,是引领学生知识体系重构、促进交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应用与创新交汇、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和有效手段。要增加与企业、公司及社会的联系,寻找工程设计、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及科研创新各领域的真实课题,增强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工程项目对接的契合度。还可以把教师的科研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让学生在大一或大二期间就主持或参与某个子项目研究,到大四成果雏形初现时再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学生会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以“项目对接”为目标的知识整体化毕业设计必须从形式到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体现知识的交叉运用,突破传统毕业设计的程式规范,对选题的可行性、可能性进行跨学科严格论证,按照“精心设计选题——对接真实项目——知识综合运用——产学研用结合”的毕业设计理念和流程,以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组成导师组协同指导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的项目化、科研化,让学生以真正具有价值的“成果”走向职业生涯的起点。
[1]万鹏,谢磊.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215/c4 10789-29081875.html.
[2]Beane,J.A.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the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J].Phi Delta Kappan,1995,76(8):616-622.
[3][苏]B.戈特,З.谢梅纽克,A.乌尔苏尔.科学知识整体化的基本方向、因素和手段[J].国外社会科学,1984,(6):23-26.
[4]Vars,G.F..Ca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urvive in an era of high-stakes testing?[J].Middle School Journal,2001,33(2):7-17.
[5]Bernstein,B..Class,codes and control.Vol.3:Toward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5:45-61.
[6]刘坤,李继怀.基于知识整体化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7):104-109.
[7]李静,殷埝生,郁汉琪.基于大工程链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1):202-205.
[8]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9]刘歌红.用叠加式教学实现高职英语与专业课程的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4):53-55.
[10]马楠,曾玲晖,刘叶.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