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艺术审美启蒙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2018-03-13 11:08文夏
好家长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民间幼儿

文夏 瑜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幼儿是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民间艺术有着天生的敏感,有着他们独特的审美理解与创造。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任何一个幼儿都具有创造力,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陶先生还提出要解放幼儿的大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让幼儿在知行合一中发挥他们美好的创造天性。那么如何在民间艺术审美启蒙活动中点亮幼儿创造力、呵护幼儿创造的天性、解放幼儿创造的空间呢?结合幼儿园民间艺术启蒙活动的探索实践,笔者进行了思考和梳理。

一、在审美感知中,点亮幼儿创造的心灯

审美感知是幼儿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幼儿审美启蒙的第一步。传统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重心放在艺术创作的环节上,而忽视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正如阿思海姆所说的,现在“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了解事物的天赋”“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丧失了”“我们天生具有通过眼睛来理解艺术的能力也沉睡了”。那么,如何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点亮幼儿创造的心灯呢?

(一)创设环境,感染熏陶

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我们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能促进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在各班活动室内布置剪纸等民间艺术作品,在走廊的瓷砖墙上绘制一些反映真善美的民间文学作品等,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民间艺术作品形象,增强对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当然,也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让幼儿共同制作作品,布置主题墙,如:结合端午节制作香囊悬挂各处;在“过年喽”的主题活动中,可以模仿民间过年的情景,在活动室窗户上张贴幼儿的剪纸作品,在室内挂红灯笼、中国结,在门上张贴对联等。为幼儿营造一个优秀的人文环境,让幼儿亲身观察、想象、追求美。幼儿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并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二)加强作品选择,拓宽审美视野

歌德曾经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培养成的。”因此,首先提供给幼儿的应该是本民族或世界上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其次,应该选择那些幼儿易于理解的民间艺术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例如,民间故事、民间剪纸、蜡染作品等。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幼儿提供民间艺术作品,有助于他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三)教师适宜引导,深化认知深度

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这样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提高其欣赏能力,有助于幼儿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帮助幼儿对民间艺术作品做出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例如,以民间美术欣赏活动为例,教师可以以“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民间美术作品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以“你觉得哪里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的形式;以“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民间美术作品的情感;以“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对美术作品的整体感知;以“猜猜这是哪个民间艺人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了解民间艺人的风格。

二、在审美理解中,呵护幼儿创造的天性

幼儿对艺术的酷爱都是从直觉出发的,他们对艺术活动表现出的兴趣都是浅层次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而且很容易转移、波动。如何将这浅层兴趣延伸并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呢?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选择一些能体现出意境美、立意美、特色美、整体美的民间艺术作品,充分挖掘其审美因素,然后根据幼儿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水平,选择和设计出适宜的活动方式,在审美理解中,呵护幼儿创造的天性。

(一)细致解析,让幼儿主动走进作品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教育前,首先应分析作品,对作品所蕴涵的意义进行合理地解释,正确地把握其审美价值和各种情感基调。教师既要掌握各种形式艺术作品内在的基本结构,如:美工作品的造型、色彩、艺术风格等,又要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情绪风格、象征寓意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艺术作品做出细致的分析和处理,并将其审美价值及潜在的教育价值更为有效地传达给幼儿。例如,民间美术欣赏“泥阿福”,教师既要引导幼儿欣赏其憨实、笨拙的外形特征及艳丽的色彩,又要让幼儿感受民间艺人通过其寓意和象征祈求平安吉祥、多子多福的愿望。

(二)氛围营造,让幼儿自主体验作品

创设情景指根据艺术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帮助幼儿更好地进入艺术欣赏状态,充分调动幼儿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让幼儿自主体验作品。例如,民乐欣赏《金蛇狂舞》,结合元宵节发动幼儿带来各种彩灯悬挂在活动室,创设花灯会的情景,再利用废旧纸盒制作舞龙道具,让幼儿在欢快、热闹的音乐中亲身体验舞龙的热闹场景。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情绪高涨,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自主体验。

(三)适宜指导,让幼儿创造性地理解作品

在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作为艺术活动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调控在与艺术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状态上来,并以自身对艺术的表现能力来调控艺术教育活动。在文学、美术、音乐作品上,教师都要有较强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审视,并做到有控制的表现和渲染,与幼儿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例如,讲述故事《宝莲灯》时,老师用粗犷的嗓音、张牙舞爪的动作以及凶狠的眼神形象地表现出二郎神的艺术形象,以情感染,激发情感,使幼儿感之以形,动之以情,结合自身的经验,创造性地理解作品。

三、在审美表现中,解放幼儿创造的空间

(一)丰富审美经验,帮助幼儿构建创造空间

幼儿时期想象的特点是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幼儿初期,想象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想象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所以,幼儿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可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发动家长在传统节日带幼儿上街观看民俗表演,利用节假日带幼儿参观民间艺术展览,或到各地旅游,感受各地民俗风情。幼儿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丰富的审美经验能帮助幼儿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创造空间。

(二)多种审美途径,引导幼儿激活创造空间

充满想象的民间童话、神话、民谣等最能引起幼儿的遐想。在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民间文学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内涵,丰富语言知识,进一步了解民间文化。例如,在引导幼儿欣赏风格各异、造型美观的风筝时,教师介绍了一首《风筝谣》:三月寒食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带放风筝呀,小张生。这首《风筝谣》形象地描述了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放风筝活动,为他们的表现创作带来了多彩的灵感。

充满故事性的民间音乐也是激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幼儿根据民间音乐故事情节创编动作,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意愿画、主题画等多种形式表现音乐色彩与情感,幼儿的别出心裁常会给民间艺术启蒙活动带来惊喜。在探寻优秀民间艺术作品的多种途径中,幼儿不断地积累,用他们的“一百种语言”感受和理解民间艺术的美好,获取不同程度的启迪,激活了他们表现和创造的空间。

(三)尊重多元个性,鼓励幼儿可持续的创造空间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由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活动区域”这一个别学习环境,给幼儿提供开放、多元、个性的学习空间,投放丰富可变、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鼓励幼儿在创造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如手工区:小班侧重染纸、撕纸,中班侧重剪纸、泥工,大班侧重编织。重视幼儿个别化艺术活动中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有机会用自身特有的方式操作、创造,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创造拥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总之,在幼儿园民间艺术启蒙活动中,应该以审美感知作为基础,以情感为动力,在民间艺术的自主探寻之路上,丰盈幼儿审美理解力,激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让幼儿的创造力在美妙的民间艺术启蒙活动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1]赵玉兰,蔺江莉,张赤华,刘娟.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2008.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民间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民间艺术篇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