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 娣 袁佳佳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班级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活动的质量。常规教育对幼儿学会适应生活并初步具备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些镜头:
镜头一:教学活动马上要开始了,教师正在组织幼儿开展活动。但是,有的幼儿还在喝牛奶,有的幼儿还在小便,有的幼儿则已经在区域活动中玩开了……即便是已经坐在教室前排的幼儿也都三三两两地在讲话、打闹,完全没有要安静下来的意思,导致每次教学活动都无法按时开始。
镜头二:午餐时间,幼儿的进餐速度参差不齐,有的幼儿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有的幼儿半天没吃下几口饭,此时教师还无法组织餐后散步。在等待过程中,随着吃好饭的幼儿越来越多,场面便渐渐失控了,虽然教师在一旁不断提醒要安静等待,但是也只能维持一小会儿秩序,场面很快又失控了,老师简直就是分身乏术。
镜头三:离园时间,幼儿们陆续被接走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幼儿的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或者临时有事无法按时来接。有的幼儿离开座位眼巴巴地望着窗外,有的则已经控制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还有一部分幼儿则无动于衷,在活动室内东奔西跑,在座位上面一刻都静不下来。
在以上镜头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不断提醒,幼儿才能按教师的要求做,而且一旦没有教师的提醒,幼儿就会自由玩耍,无视常规的存在,教室里常常乱成一锅粥。
为什么幼儿的常规秩序会如此混乱呢?是教师不注重常规教育吗?答案显然不是。那么原因究竟何在?在平时的常规教育中,老师们总是习惯于运用简单、方便、见效快的教育方式,例如:直接提醒。而这些方法的效果虽然立竿见影,但却治标不治本,常规教育没有内化成为幼儿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效果是非常短暂的。
手指游戏就是利用手指的不断变化而创设的一种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有效手段。它不仅仅是通过手部动作和语言去构造游戏情境,进而进行表现、想象、创造的游戏活动,还伴有好听、有趣且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幼儿边说边活动手指,既促进幼儿口语的锻炼,又兼顾手指运动,有利于手口一致的发展。
鉴于此,我们把手指游戏和常规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手指游戏渗透在常规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起良好的常规。
在手指游戏中,最不可少的就是丰富有趣的儿歌,以及根据这些儿歌设计的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优美、简单、有节奏感,极富艺术美。在常规培养中,我们对手指游戏的运用如下:
1.教学活动中的手指游戏,集中幼儿注意力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幼儿的情绪往往比较高涨,一时无法安静下来,这时运用一些相对安静的手指游戏来进行常规管理能有效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例如,手指游戏“小手变变变”。“我的小手变变变,变把手枪啪啪啪。我的小手变变变,变成剪刀剪剪剪……”只见幼儿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边念边动起小手来。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
2.进餐前的手指游戏,帮助幼儿有序进餐
进餐前总是比较混乱,无论老师怎么提醒,照样有人边吃边玩,饭菜洒得到处都是,挑食、剩饭现象更是不胜枚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进餐前,做一些手指游戏,既解决了因为等待时间较长,有些幼儿出现无所事事的现象,又帮助他们提高了用餐技能,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
3.课间活动的手指游戏,促进幼儿合作交往
课间活动时,有的幼儿在如厕,有的幼儿在喝水,但是大部分幼儿已经完成了这些事情,坐在椅子上等待。这时,老师便提议幼儿可以找个好朋友一起玩手指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幼儿听从建议,开始寻找同伴玩了起来,而从厕所里面出来的幼儿看到同伴们玩得如此开心,也加入了游戏队伍。
幼儿在玩这些游戏时需要同伴,要寻找身边愿意一起玩的朋友进行游戏。在寻找、邀请朋友一起参加的过程中促进了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隐性时间是需要幼儿等待的,而且这些时间内也很容易出现问题,结合小班幼儿喜欢做游戏这一特点,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手指游戏,让隐性时间不会白白浪费掉。
1.来园时,让接待别出心裁
在晨间接待时,幼儿来园的时间不统一,有的早,有的迟。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可以跟这些幼儿做做手指游戏。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和幼儿一起动动小手、唱唱歌,在开心的互动中迎来美妙的一天。这样的形式改变了以往晨间接待单一化的桌面游戏模式,使晨间接待形式多样化。
2.起床时,让环节井然有序
由于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弱,起床时都需要老师、阿姨帮忙,这就会使幼儿在起床的时间上有很大的差距。这时,老师便组织先起床的幼儿玩一些稍有难度的手指游戏,如“花园里面百花开”。这些手指游戏既提高了幼儿玩手指游戏的技巧,又让起床这一环节秩序井然。
3.离园时,让等待不再孤单
离园时间,幼儿都被家人陆陆续续接走了,而还没人来接的幼儿总是会比较失落,尤其是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这时,老师便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玩一些有趣的手指游戏。如“猴子荡秋千”“王老先生有块地”等,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不再孤单。
1.有助于养成卫生习惯的手指游戏
怎样让幼儿养成餐前便后洗手、餐后擦嘴漱口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呢?这时,我们的手指游戏就要大显身手了。例如,手指游戏“洗手歌”,幼儿在玩熟这个手指游戏后,洗手时便会不自觉地运用起来,边念边做,洗手的好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
2.有助于提高自理能力的手指游戏
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弱,而这一时期又是幼儿生活技能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运用手指游戏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这些技能,如午睡时,幼儿都脱下了衣裤,这时老师就和他们一起玩“叠衣歌”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一边和老师念儿歌,一边跟着老师叠一叠自己的衣服。几次游戏下来,幼儿不仅掌握了叠衣服的方法,而且还叠得既快又好。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3.有助于进行礼貌教育的手指游戏
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礼貌教育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刚入园的幼儿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问好习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设计了游戏活动“两只孔雀”,幼儿一边动手一边念:“一只孔雀飞来了,另一只孔雀飞来了,您好!您好!一起玩游戏,口渴了,喝点水,天黑了,再见!再见!”幼儿学得有板有眼,在实际生活中自然就会问好了。
经过一个多学期对手指游戏的实践研究,成果明显,不仅优化了幼儿的一日常规,还获得了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手指游戏和班级常规的有效结合,把简单易行的手指游戏渗透到常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既减少了幼儿的消极等待时间,又预防了无事可做而引发的打闹现象。事实证明,通过手指游戏让幼儿有序地学习班级常规,是非常有效的。
借助手指游戏,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我们借助手指游戏“洗手歌”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针对幼儿依赖性强、自律意识差的特点,我们通过“叠衣歌”“穿衣服”“穿裤子”等手指游戏来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手指游戏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在边说边做的宽松氛围中,幼儿的语言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和进步。不仅仅是正确的发音,内容丰富的手指游戏还训练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节奏感,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感受性。
一些需要跟同伴合作的手指游戏还为他们营造了一种轻松、随意、无拘束的氛围。如游戏“小老鼠上灯台”中,我们发现起初是老师在鼓励幼儿自己找玩伴,到后来逐渐地发展为幼儿主动地去找玩伴进行游戏。游戏的形式也从一开始的双人渐渐发展成多人。幼儿在这些游戏中结成现实的伙伴关系,锻炼了合作交往能力。他们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并且能够互相帮助。
在手指游戏的运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很多手指游戏在提高幼儿认知水平上也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例如“五只猴子荡秋千”帮助幼儿学习了5以内的顺数、倒数,提高了幼儿在数学方面的认知度。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赵妍卉.浅谈手指游戏的教育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