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玲
摘 要:从人一生的身心成长轨迹和心智发展规律特点来看,儿童时期是最善于重复吟诵和反复记忆的阶段,古诗词平仄韵律的特点非常适宜于小学生吟诵,尤其是团体的朗诵,与齐唱儿歌相差无几,对于他们来说古诗文诵读是一件愉快的事,通过诵读教学实现对孩子的人文涵养和语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对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诵读为小学生们提供了自由诵读的天地,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实现语文教育传承性、完整性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古诗文诵读方面做了如下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探究
一、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吟诵教学现状。
现阶段,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依旧无法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魔咒,无论是哪一学科的终极教学目的都仍然是让学生们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有针对性地将考试内容详细讲授给学生,不作为考试内容的就会一带而过,小学语文这一科目也不能免俗。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考试中,诗词吟诵的相关内容基本上不会涉及到,这也导致了老师对于古诗文的诵读重视程度不足,学生也会忽略这方面的知识。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有效方式。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模仿教学
小学生开始进行古诗词吟诵的练习,跟练习唱歌一样,并不能够自己进行高水平的吟诵,要从模仿开始。在进行仿读教学时,教师先将古诗文的诵读规律简单介绍给学生,可以亲自示范古诗文中的“平声长读仄声短诵,依据字数控制腔调”等特点,然后带领学生们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其中的奥妙。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都不是很容易,更别说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了,因此,诵读训练刚刚开始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为学生们播放一些诗词吟诵的语音片段,指导学生们反复进行模仿练习。
比如我在教授李清照的诗词《夏日绝句》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在吟诵教学阶段,我借助于计算机为学生播放配有背景音乐的诗歌吟诵,通过示范朗读告诉学生第一句该怎么读、第二句该怎么停顿等需要注意的细节,教师指定学生们仔细体会诗词中每一个词语的诵读力度,每一个整句的诵读节奏。学生们在完整地听读几遍以后,结合老师讲解的诵读技巧小声地跟着其中的节奏模仿吟诵,调整吟诵过程中语气、节奏、发音位置,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吟诵水平,最终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把握整首诗内容的目的。
(二)注重诗意讲解,进行情感教学
古诗词的吟诵并不只是把诗中的语句原原本本一字一句地读出来就可以了,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朗读者要读出作品中的韵味,让读者感觉到一种音韵与文采相结合带来的美妙旋律。为了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吟诵境界,在平时的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小学生学着去练习咬字押韵以外,还要帮助小学生读出诗韵与诗情和自己对诗词情感的感悟和理解。因此,要求教师在讲授古詩文内涵、解读吟诵技巧的时候,要将古诗文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作者特殊情感等进行细致的讲解,给学生先入为主印象之后带领学生进一步诵出诗歌的韵味,感受诗歌的魅力。
我在带领学生们练习吟诵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时,只是为学生们简单讲解一下吟诵技巧,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上。诗人寄居京师二十多年,故土难离,如今要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辞官家居。一路上诗人心潮起伏、犹豫不决,心绪也极为复杂。貌似弃绝尘缘,但却还想着为国家为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正如那已经飘落的花瓣,即使已经化作一滩泥土,也还有着呵护着新生的信念,以含蓄隽永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责任感,对人生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跃然纸上。
(三)注重竞赛练习,培养学生语感
古诗词吟诵其实跟其他很多语文知识的学习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便掌握了一些吟诵的基本技巧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吟诵水平达到很高的程度。需要的在反复诵才能慢慢掌握吟诵的技巧,进而提高吟诵水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感,比如,突破课堂这短短的几十分钟的局限,带领学生们在课下开展一次长期的吟诵竞赛活动,给予小学生不断练习的动力。
在指导学生吟诵于谦的《石灰吟》时,完成初步的教学任务之后,我让小学生们自由分成几个小组在课余时间进行诵读比赛,然后小组投票选出吟诵得最好的学生。以此为例,我还向学生们推荐一些课外的经典诗词,让学生们以经典古诗文为吟诵练习的内容。这种竞赛的方式可以激发出学生们的练习动力,从而帮助学生慢慢找到诵读的感觉,提高其吟诵水平。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吟诵对于提高学生感悟经典诗词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慢慢提高小学生们的吟诵水平,从而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荣新.探析小学语文课堂古诗文吟诵,小学语文新课程 2012.
[2]徐静文.古诗文吟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新课程教学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