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在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彼此之间相互需求,存在兼容性质参量,可在政策引导和空间支持的共生环境下,构建以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为共生单元,两者互惠且连续共生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在该模式运行过程中,需要建构四项运行机制,即目标协同和组织联动兼存的目标协调机制,经费支持、文化熏陶和制度支撑的环境保障机制,共享利益与责任共担共存的利益分配机制,共建标准与共同评价皆有的监控评价机制,以此来逐步推进双创教育中HVC——LE之间的深度合作,最终实现两者的共生联动。
关键词:共生理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
作者简介:陈昌芸(1992-),女,贵州威宁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侯长林(1963-),男,贵州铜仁人,教育学博士,铜仁学院校长,梵净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和高等教育学。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应用型学科生态化发展研究”(编号:DJAI60284),主持人:罗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1-0152-0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如何在创新创业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展现高职教育产业属性和教育属性,实现立足地方、应用技术改良更新式的创新[1],形成独具高职特色的双创教育模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共生理论视角下,高职双创教育离不开地方企业的参与,以此为突破点,通过高职双创教育HVC(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LE(Local Enterprises)共生联动模式的构建,探析其模式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构要素及运行机制,以期借助共生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模式的合理设计和实施,促进彼此合作深入和双创教育工作顺利推进。
一、高职双创教育构建HVC——LE共生联动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构建HVC——LE共生联动模式的必要性——相需共存
高职如何构建特色鲜明的双创教育模式?从宏观层面来看,明确其相关双创教育政策背后蕴含的关注点,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在政策指导下,有方向、有重点地开展双创教育工作。国家层面,2015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强调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需要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确定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在创新创业实践上,关注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如建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在督导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纳入高职高专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2]。地方层面,贯彻相关文件精神,各地颁布了意见或方案,通过对16个省份的双创教育相关政策文本中提及高职院校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亟待企业参与和支持,尤其在高职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培养(培养标准、课程教材编写、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双创实践平台的建设、双创比赛和职业技能的组织、双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互聘)、社会资源利用(职业教育集团、行业协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等方面,如表1所示。
可以发现,高職双创教育要真正意义上得到践行,很有必要加强与企业,特别是与高职院校所处区域中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须知没有创新创业经验或经历的老师,是无法培养出具备双创意识、精神、能力的学生的[3],反观现实,高职双创教育多为“校本模式”,忽略企业、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4],在研究成果上,斯琴,范哲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2017)一文也指出现存的研究不足,亟需关注高职双创教育中多主体联动模式的构建[5]。
基于此,迫切需要在高职双创教育中,构建HVC——LE共生联动模式,打破“校本模式”。何为HVC——LE共生联动模式,其中HVC(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表示高职院校,LE(Local Enterprises)表示地方企业;所谓“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生物学中的群落生态学,其概念最早由德国微生物学家德贝里(Anion De Bary)提出,表示两个不同物种基于需求,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并获益的关系[6]。在我国,袁纯清在其著作《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1998)中,指出“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7]。简括地说,共生意味着各共生单元之间协调合作,互利互惠。所谓“联动”,即联合行动,意为若干相互关联的事物,一个变化时,其他事物也跟着变化[8]。故高职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就是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作为共生单元,彼此之间协调合作,联合行动,实现互利共赢的状态。
(二)构建HVC——LE共生联动模式的可行性——兼容共生
在共生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要在双创教育活动中,形成共生关系,实现共生联动,彼此之间需要具备多项质参量并且兼容。所谓质参量是指共生单元的一系列活动要素,主要表现为共生单元的投入与产出[9]。
从高职院校来看,作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大工匠”人才和应用技术研发创新的场所,高职院校拥有开展双创教育各项经费,应用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平台和基地等资源,储备了大量创新人才和技术,可以与地方企业共享创新创业基地、信息、人力、技术研发等资源。另外地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加入高职院校办学管理中,可以促使其紧跟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从地方企业来看,在社会创新创业系统中,地方企业占据了资金、市场信息等方面资源,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多创新资源,就必须与外部市场中其他创新单元(如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联系,寻求合作,进而形成合作优势,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可以为其带来经济效益(培养经费、获得廉价劳动力、获取可以转化的创新项目等)和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区域影响力等)。所以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两者之间具备多项质参量且兼容(如表2所示),彼此之间相互需要,存在共生关系,能够建构高职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endprint
二、高职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的结构要素
根据共生理论,共生结构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基本要素[10],在高职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中,其结构要素亦然,主要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共同构成。
(一)共生单元——高职院校+地方企业
共生单元又称为共生主体,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11]。在高职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中,以HVC和LE为核心活动者,两者共同构成了培养高职双创人才的主体单元,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各自占有的资源,围绕“高职学生”共同开展一系列的双创教育活动。针对当前存在的地方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所以需要构建高职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打破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之间在培养高职双创人才方面的割裂,在共享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承担主体培养责任(高职院校指导老师和企业老师)。
除此之外,从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系统来说,政府和相关创新创业公共平台与中介机构也能为HVC——LE实现共生联动提供支持,助推发展。其一,政府作为高职双创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者,高职院校双创活动的宏观推动者,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负责区域内部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规划发展,制定各类保障性机制措施,成为了HVC——LE共生联动模式的支持单元。其二,政府创新创业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国高职院校生服务创业网、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技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相关创新创业公共平台与中介机构,能够提供信息、物质和技术等转化的渠道,成为了HVC——LE共生联动模式的助推单元。
(二)共生模式——HVC——LE互惠+连续共生
共生模式反映着共生单元彼此之间行为方式及能量交换特征,一般通过行为方式(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和组织模式(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状态)来表现[12]。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合作,要达到HVC——LE共生联动的状态,只有基于互惠共生、连续共生才能够较好地生成并分配新的能量,使得共生关系得以维持并加强。在共生行为方式方面,要维系HVC——LE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需要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基于合作关系,不断生成新的能量(利益、技术、人员等),并实现对这些新能量进行分配,实现彼此的互惠互利;在共生组织模式方面,要保持HVC——LE之间的连续共生的状态,需要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在合作期间能够不间断地完成能量生成——能量分配——能量获取——再生成——再分配——再获取的过程,以能量的持续生成和分配、交换为纽带,循环推进HVC——LE共生联动。
那怎么才能落实互惠共生、连续共生?可以依托共生界面。通过共生界面(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双创基地、高职双创教育联盟等)的搭建,可以建立高职双创教育联盟,利用网络技术(HVC——LE联盟网站、移动网络APP等)和实体组织单位(专门HVC——LE联盟办公室、管理机构),调动一切社会资源,构建机制制度,实现地方企业双创基地和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融合共通,简而言之,在高职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中,依托高职双创教育联盟这一共生界面,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其在合作时间内,通过双方优势资源的投入(人员、信息、设备、资金等质参量)和产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扩大、创新创业能力增加等),实现两者的能量共享和分配。
(三)共生环境——政策引导+空间支持
共生單元并非孤立存在的,需要依存外部环境,良好的共生环境可以保证高职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的顺利开展,其中政策环境、空间环境对HVC——LE实现共生联动,影响深远。
政策环境层面,主要涉及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双创教育实施相关政策(如《天津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措施》),鼓励企业重视并参与创新创业政策(如《昆明市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的若干政策》),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的政策等(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五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助力创新创业的意见》),这些都为HVC——LE共生联动模式构建和运行营造着良好的政策环境。
空间环境层面,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分布密集度高低影响着共生关系强弱,密度高,共生关系容易形成且越强,如美国硅谷,高校密集,企业密布。当前我国各地职教城、科技城、大学城兴起,高职院校联合地方企业,利用地域资源,可以为HVC——LE共生联动模式实施打造空间优势。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中航科技城,与高校、科研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等)毗邻,通过与南京轻工机械厂、深圳金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科技园,结合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校发展等状况,引进科技型大中小企业、大学生创业型企业以及商业服务型企业,取得良好成效,成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三、高职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的运行机制
基于共生理论,高职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的顺利和深度推进,需要建立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机制予以支撑和保障。在目标协同的基础上,通过经费支持、文化熏陶、制度支撑,实现彼此之间共享利益,共担责任,共建标准,共评效果。(如图1所示)
(一)目标协调机制——目标协同+组织联动
高职双创教育中推进HVC——LE共生联动模式,根本宗旨在于落实高职双创教育行动方案,培养并提升高职学生、高职教师、企业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实现彼此之间互惠、连续式的共生共赢。要落实这一宗旨,作为共生界面——高职双创教育联盟需要商量并制定规则,组成专门的目标协同机构,对高职院校、地方企业开展双创教育进行现状评估和预期设想,组织协调,共同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对其进行细化,形成年度方案,使其具体的目标、任务、得以落实到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在这一目标协同过程中,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各部门组织及相关核心成员,需要共同参与其中,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形成组织合力,确保两者在知识、技术、资金、人员等创新创业要素的交流、共享和分配,可以是建立在共生界面基础上的交流中心和管理委员会,可以是地方企业与高职院校成员各种方式(现场、网络等)交流。如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丹东新区创新创业学院,并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提供咨询)、学院管理委员会(进行决策)、院务委员会(进行具体事务执行),围绕同一目标进行共同管理。endprint
(二)环境保障机制——经费支持+文化熏陶+制度支撑
高职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的顺利实施,与之相应的经费支持、文化熏陶、制度支撑是不可或缺的,为高职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文化保障、制度保障。
其一,经费支持是HVC——LE共生联动模式顺利实现的物质保障,从资金来源来看,政府层面能够为高职院校、地方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提供直接财政资金资助或间接财税优惠;地方企业能够赞助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自身也可以通过内部投入(设置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和外部争取(校友捐助、企业缓助)的方式,扩展经费来源,用以开展双创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训、奖励资助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等,使其HVC——LE共生联动模式有着充足的运行经费。其二,共生文化环境能够为HVC——LE共生联动模式营造文化氛围,在高职双创教育联盟中,生成双方(高职院校、地方企业)都能认同的共生文化,在双创教育目标、发展规划、任务使命等方面形成相对一致认识,以便合作的深入开展。其三,完善的制度举措能够推进双创教育工作进程。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颁布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休学创业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建立起了双创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体系,为地方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投入(如知识和技术资源)和产出(如创业创新成果)提供了便利。
(三)利益分配机制——共享利益+责任共担
在双创教育中,为保持HVC——LE之间共生关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需要建立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考虑到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各自的利益诉求,在利益分配方面,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充分征求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的意见,考虑双方的实际需要、对创新创业的贡献程度、创新创业投入、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承担的风险和实际利益,共同协商,分配经济利益(创新创业过程中创造的利润、信息和技术的转让收益、高职院校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和社会利益(扩大品牌影响力、美誉程度等),同时还要按劳分配,保证参与双创教育的相关人员获得合理适宜的利益,实施创新创业优惠,调动参与人员(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等)的积极性。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在双创实践基地自主创业亦可以到地方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管理运作,地方企业老板或员工也可以成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利益共享的同时也要落实相应的责任,可以通过建立约束机制,对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之间实现联盟的创新创业行为和活动加以约束。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立“契約约束”的机制的方式,通过签署协议,明确合作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任务,指导师生参与创业实践等职责。
(四)监控评价机制——共建标准+共同评价
高职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否真实有效,实施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目标,取得何种效果,产生何种共生效益[13],需要建立合理的监控评价机制来对其进行监督评判。
其一,高职院校和参与双创教育的地方企业共同建立双创人才质量监控和评价标准。基于高职双创教育联盟的共生界面,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地方企业资源(如地方市场的发展需求、人才需求、技术需求、消费者需求信息,招聘用人标准,对创新创业的要求),建立HVC——LE联动共生能够符合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需要,符合地方社会、市场需求,符合企业、行业的用人标准,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创人才质量监控和评价标准。在具体目标、内容制定过程中,需要立足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结合高职院校和合作的地方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双创人才质量监控指标、评价内容、考核方式。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现实,通过建立“创业质量检测跟踪体系”,跟踪并收集参与双创教育的学生相关信息(创意孵化率高低、创业成功率大小、创业失败的缘由),以此来评价双创教育的实施效果。其二,高职院校和参与双创教育的地方企业共同评价双创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并接受社会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职毕业生就业单位)监督。在HVC——LE共生联动模式中,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熟悉了解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所以需要将高职院校评价与地方企业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阶段性过程评价(大一、大二、大三阶段)相结合,专门化双创教育(针对有创业意向,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个人或班级)和普及化双创教育(针对全体学生)评价相结合。
总之,共生视角下,在共生环境中,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作为共生单元,通过共建共生界面,共享知识、技术、人才、基地和平台等资源,由此形成互惠共生、连续共生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HVC——LE共生联动模式,并通过目标协同、共生保障、利益分配、监控评价四大机制的构建,最终推进创新创业真正落实于高职学生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EB/OL].http://www.88088.com/cytd/cyzx/2015/0514/445523.shtml.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侯长林.没有创新的师傅哪来创新的徒弟[N].人民日报,2013-03-21.
[4]董慧.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38-41.
[5]斯琴,范哲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86-91.
[6]De Bary H.A.Die Erscheinung der Symbiose[M].Strassburg: Karl J.Tubner,1879:35.
[7][10]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98:9.
[8]百度百科:联动[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1%94%E5%8A%A8/4991550?fr=aladdin.
[9]姜茂,朱德全.自由与共生: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生态学审视[J].职教论坛,2014(10):17-20.
[11]徐学军,唐强荣,樊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种群的共生——基于Logistic生长方程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9):152-159.
[12]司尚奇,曹振全,冯锋.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生机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论与框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6):16.
[13]刘虎,匡瑛.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共生机制的构建:生态学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0(22):9-13.
责任编辑 刘扬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