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发展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8-03-12 19:21程琳
职教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发展中普遍性存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差这一问题,提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分析,从校企深度融合着手,建立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养模式,并从“双主体”培养平台建设、“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模块化课程”设计和“交互式”教学组织、“双主体”师资队伍建设和“双主体”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机制和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创新创业能力“双主体”培养的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为高职院校发展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程琳(1962-),女,重庆永川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李海燕(1965-),男,重庆长寿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课题“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环境研究”(编号:12SKR12),主持人:李海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1-0127-04

一、高职院校发展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上,高职院校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的建构中,“高素质”培养目标主要通过设计德育和思想政治课程来达成;“技术技能型”培养目标主要通过设计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来达成。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如何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和教学组织如何设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如何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些问题都缺乏系统设计,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发展中没有能够找到一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毕业生存在一种普遍性缺陷,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差。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创新知识和创业技能的需求脱节。二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创新知识构建和创业技能培养脱节。三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和培育、实践、孵化的平台。高职院校如何找到一种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一个新的命题,需要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分析,从校企深度融合着手,而实施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发展中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的涵义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指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等载体,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在企业的实训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全过程培养的模式[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双主体”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四层涵义:一是培养主体的双重性,即学校和企业都是培养的主体;二是培养对象的双重性,即学生同时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三是培养人员的雙重性,即培养学生的教师是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四是培养过程的双重性,即培养过程分为学校校内培养和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双主体”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和能力培养[2]。

三、高职院校发展中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双主体”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搭建校企“双主体”培养平台

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双主体”培养平台是在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要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校企合作平台。高等职业教育在举校企合作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的多年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搭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双主体”培养的平台。高职院校可以争取并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同时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在校企“双赢”基础上,搭建的“多元化”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并通过校企合作协议的形式固化下来,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多元化”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可以是学校和行业企业战略性全面合作平台,也可以是“一校一企”,或者一个教学环节的合作平台。学校可与行业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联合办学,协同育人,这种平台属于战略性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可与企业合作举办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共同投资,共享学校和企业资源,共沾办学收益和教学成果;也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或利用高职院校的场地“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形式搭建合作平台,这种平台属于“一校一企”深度融合的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在企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属于一个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平台[3]。搭建这些平台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双主体”培养提供机制保障,形成一种校企共谋“双创”事业,协同育人的局面。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测绘行业组建的重庆市测绘职教集团,与中兴通讯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的“中兴通讯信息学院”,都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在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提供了校企合作平台保障。

(二)制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立足于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大背景,围绕为区域支柱行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服务,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关键在于制定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方案,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能力需要原则”,即要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将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二是“双主体培养原则”,即要充分利用“双主体”培养平台,校企共同制定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及考核评价、共同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endprint

高职院校在制定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要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需求调研,收集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其次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专业指导委员会要由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和教育教学专家组成,能够准确分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学校和企业层面培养的着力点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第三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够将海量调查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解析出可行动的领域,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依据。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时的教学环节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应该遵循创新创业“能力递进”培养原则进行系统设计。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按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新创业体验→实体孵化”过程递进培养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即通过“意识培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新创业体验”,实现从创新创业认知到创新创业体验感知;通过“实体孵化”,建成校内经营性创业项目、持续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形成创新创业成果。在第1-2学期,实施创新创业理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学,实现“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创新创业教学全过程闭环,组建创新创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的团学活动,培育创新创业意识;在第3-4学期,安排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实现从“上课到上班”的转变,在校外跟岗、顶岗实习中融入创新创业要求,实现实习过程的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同时对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在第5-6学期,推动学生将创新创业比赛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为实体,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进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体经营,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

(三)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校企“交互式”教学组织

高职院校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子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创新创业子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与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是“两张皮”,这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点。创新创业子体系的课程包括创新创业课程理论课程、融入创新创业的知识点的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课程设置遵循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需求导向的课程生成机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和实训实习标准时,要将创新创业的知识点编入标准,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实习的内容。通过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教学达成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目标;通过融入创新创业的知识点的专业课程教学和课程实训达成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基本技能的目标;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达成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进行创新创业体验、实体孵化的目标[4]。

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要按照校企“双主体”实施来进行模块化设计,分为学校教师传授的课程模块、企业教师传授的课程模块和学校和企业教师联合传授的课程模块。将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设计为校内课程模块,由学校教师讲授,通过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养成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意识。将融入创新创业的知识点的专业课程设计为学校和企业教师联合传授的课程模块,通过课堂、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交互式教学组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技能。将实习课程设计为企业教师传授的课程模块,通过企业教师对学生新工艺、新技术传授和学生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和热情。课程教学和实训实习需要采用学校和企业“双主体”交互式组织,要体现校企“双主体”交互式教学的特点。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校企“交互式”的教学组织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学校课程模块的教学在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体验”到“企业实际商业运营”的实践教学引入课堂,推行情景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创新创业导师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社团活动、科研创新活动、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虚拟和真实环境中学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热情和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对企业教师传授的课程模块即在校外实习基地组织教学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研发项目、课题的助手,让学生体验和参与校企合作创新的过程,持续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能力。

(四)建设校企“双主体”师资队伍

随着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双主体”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双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必然要求。“双主体”师资队伍与高职院校学徒制改革的“双导师”制类似,但也有区别。“双主体”师资队伍与“双导师”制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学校与企业教师共同培养学生,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双主体”师资队伍是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都有提供和培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而“双导师”制可以是企业兼职教师的个别行为。“双主体”师资队伍比较“双导师”制更有校企合作的机制保障;二是“双主体”师资队伍根据课程设计,除有传统的技术技能培养要求外,还有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双主体”师资队伍建设仍然要体现“双主体”培养的特点,即由学校和企業联合培养。“双主体”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主要是要解决培养机制问题,高职院校要建立起对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的培养机制,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要明确企业兼职教师是“双主体”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要规划培养一批稳定的企业技能大师、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兼职骨干教师;要将企业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支出、兼课津补贴支出作为学校的正常教学支出列入预算给予保障。高职院校要根据规划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培训,使企业兼职教师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掌握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在操作层面还应与合作企业协调好企业兼职教师接受培训、到校任教和在企业教学的时间安排,保障好企业兼职教师的权益。endprint

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双主体”培养平台的功能,在企业建立学校教师到企业培养的机制。学校教师到企业培养可采用到企业岗前培训、挂职顶岗、合作研发、假期研修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合作研发,企业给予正常报酬,列入企业成本核算;学校教师到企业岗前培训、假期研修,学校列入培训支出,作为事业支出,不增加企业负担。

“双主体”师资队伍建设还应突出创新创业建设内容,加强“双主体”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和企业更多的教师获得创新创业培训师资质,并建立创新创业团队,实施创新创业“双主体”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通过“双主体”师资队伍建设,不但“双主体”师资本身受益,也可获得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案例,反哺创新创业教学。学校和企业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纽带,能够促使学校和企业联系更加密切,进一步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

(五)建立校企“双主体”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机制和孵化基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双主体”培养的最后环节是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创新创业成果孵化需要项目培育和孵化基地,项目培育和孵化基地建设也要体现“双主体”特征。

创新创业的培育项目来源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其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活动的创意,这些创意必须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方案。二是来源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特别是获奖项目。学校应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安排“双主体”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大赛的创新创业热情。同时加大扶持校级获奖项目的培育力度,鼓励校级获奖项目参加国家、省市和行业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参赛高强度的准备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通过取得大赛好成绩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就感。三是来源于学生在企业实训实习期间获得的小修小改灵感。

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采用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建设模式。在学校层面,提供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体孵化基地,提供学生创新创业必要的条件和场所,打造校内创新创业的实体孵化平台。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实体孵化时,采用项目奖励、场地租金减免、水电费减免等形式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但对于实体孵化的项目要求按照经营模式进行成本核算,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创新创业的体验。合作企业对于学生来源于实训实习期间的创新创业项目,应为学生提供项目孵化实验平台和必要的技术指导,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成熟。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大型创新创业体验平台,共建“新道建创新创业学院”,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导师,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孵化出参加全国创新创业竞赛获奖项目转化的“九减一”校园快递、“小时光”书吧等20多个微型企业,为学生实现创业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创了校企共谋“双创”事业,共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局面。

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阶段,如何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始终贯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养功能的发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双主体”培养模式是一种真正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要取得切实的培养效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不断改革与创新,同时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海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6):57-58.

[2]王映紅,李传伟.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4-8.

[3]李海燕.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途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2(1):35-36.

[4]李海燕.关于职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14):42-43+46.

责任编辑 蔡久评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