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唐 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善于反思,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理解能力,形成稳定的解题思路。但是由于初中生的各方面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在旁进行引导。这种反思能力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并不是先天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随时思考、反思的能力。
课前预习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件高效快速的学习方法。提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在讲课之前熟悉知识点,明白教师将要教授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是哪些。提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生在知晓本课堂的知识点后,能够集中精力去听自己在预习时认为的难点,在课堂上及时反思。相反,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可能会错过难点,导致知识点掌握不到位。
比如说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设置预习目标来帮助学生做好预习这一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第一条是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这个条件对于学生来讲是很容易理解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少量时间讲解该知识点。第二条是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教师可以借助画图工具,将三角形画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其实就是判断使用该条件画出的三角形是否唯一。只有唯一才能够确定拥有该条件的三角形是全等的。在将全等的条件讲解完后,最终的部分是会判断是否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该知识点,可以快速地理解。接下来是要熟练应用该知识点。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反思其实是在应用判定条件进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过程中。教师讲解完典型例题后,学生在练习题中一遍一遍思考判定过程,潜移默化地总结解题思路,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最有效的。
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应注意初中生的特点,初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而数学知识点一般都较为枯燥,学生很容易分散精力。因此,教师可以设置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思考数学知识。在情景中进行知识教授,能够快速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深度挖掘知识点。
比如在学习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跟学生进行一些互动,让学生画出平行的两条线和相交的两条线,并且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作图过程。然后,教师可以给出两条看似不一样长的线,让学生进行长度的判断,学生经过测量,发现线段长度是相等的。这个例子能够引起学生对于平行线的思考,视觉上的判断并不准确,只有经过验证以后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平行线是指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教师可以画出两条平行线,用第三条直线截断这两条平行线,让学生找出平行线的性质。然后教师就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判断两条线是平行线。这样的情景设置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也能让学生对平行线判定定理加深理解、牢固掌握。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老师所讲知识,只能说明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反应速度快,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堂上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对于知识点的熟悉和掌握是从习题练习中得来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学生通过对题目的不断深究和挖掘能够熟练应用知识点,增强反思能力。
比如说,有两种文具盒,一种(A)的单价是7元,一种(B)的单价是10元,分别购买两种文具盒m和n个。问(1)总共需要多少元。(2)如果分别购买了A文具盒20个,B文具盒30个,问需要花多少钱。在学生进行解题时,教师可以帮助其分析已知条件,已知文具盒的单价和件数,那么总价就是单价乘以数量。那么(1)问答案是 7m×10n;(2)问答案是 7×20+10×30=440元。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只有95元,总共需要购买11件商品,问分别购买A和B商品多少件。那么教师还是引导学生去挖掘已知条件,购买金额是95元,假设分别购买A和B商品m和n件,那么可以列出等式7m×10n=95元,还已知购买商品总数是11件,那么m+n=11,可以列二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该习题的不断思考,能够锻炼学生提炼已知条件的能力。对习题分析和举一反三能够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巩固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首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种教学策略进行加强。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数学知识点,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并且筛选出自己认为难理解的地方。预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讲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不断反思自己的理解。此外,教师还要运用情景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思考。最后要加强习题的练习,在习题中不断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