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县实验小学 郑立东
有学者指出,不管是思维能力还是动手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从低年龄段开始着手。对于科学技术方面,能够让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堂的不断学习与成长,让他们亲身经历这样一个有趣神秘的科学过程,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不断刺激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最终达到让他们终身学习的目的。要让学生对小学科学课堂充满兴趣,就需要让整个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愉悦,要让学生的全身都参与到其中,而不是单单只是脑子带去了,即为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分析、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是一个“残疾人”。
在小学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不能够亲自动手实践一番,那么他们对于这一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记忆都只是昙花一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训练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安排,更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科学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不能只是记住科学结论,更要对实验原理与实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持续、高效地进步发展。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尝试一番,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与领悟,也能够从侧面对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考方式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在科学实验过程中,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动手感受,为学生留下充分自由发挥的场地与时间,真正能够彰显出新时代教育的教学成果。
动手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养成,培养科学实践探究精神。科学知识是抽象并且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那么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再进行自主的动手实践,会让学生对抽象的科学知识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且帮助认知的理解与感悟,这是教师再怎么费劲讲解也不能达到的效果。并且,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要多为学生演示操作,注意哪些细节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时少犯错误,也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感受到实验过程的真谛。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对于研究磁铁的性质这一模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让他们分组合作完成相应的实验,在实验台上放有木头屑、纸片、大头针、玻璃片、塑料、金属片。首先用磁铁依次靠近几种物体上,学生会惊讶地发现磁铁只会将铁制品吸起来,其他的物体没有任何反应,这就可以说明磁铁能够有效吸引铁制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该实验一定会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他们的激烈讨论与分析,可以得出磁铁的性质之一。然后再将一个具有南北极磁性的磁铁悬挂起来,另外一个磁铁去靠近它,发现当两个磁极相同时,悬挂着的磁铁被弹开了;当两个磁极相反时,悬挂着的磁铁被吸引过来了。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磁铁是同性相吸、异性排斥的。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活实验,教师如果能够给学生自主实践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乐在其中。学习知识不是强迫学习,而是自觉主动地去爱上学习,这才是新时代学习的根本目标与前进方向。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保证科学课堂的严谨性与可操作性,合理分配学生自主动手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养成,进而逐渐养成热爱科学、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好习惯。
小学生的科学动手能力培养工作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课下也应当注重。课外活动与课堂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因此知识也是相互贯通的,通过课堂内外的不断培养与提示,能够有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与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理论与实际之间的问题处理方式是否高效可行。课堂是抽象并且虚拟的知识传授场所,课外能够帮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不断接触实际的物体,这也是较为有效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式。在对事物进行不断认知与了解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自身动手能力也得到提升,探索探究欲望不断被激发。例如,在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的实践中,在课外活动时,学生可以自主在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吐出的是二氧化碳。这样设身处地的感受在室外场所,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实验原理与实验过程,对于提升自我动手是百利而无一害。
综上所述,在科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样能够让他们在这神奇的过程中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发掘新知识、新奥秘。遇到难以理解的实验,学生可以多一次进行实验,反复思考感受实验现象,不断动手领悟,才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