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困境及其破解

2018-03-10 13:54冯永刚何绪娜
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小学精细化管理班级管理

冯永刚 何绪娜

摘 要 伴随时代进步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诉求以及中小学班级管理复杂性、丰富性、多元性的日渐凸显,以粗疏、臆度、短促为标志的粗放式管理的弊端日渐暴露无遗,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吁求,以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为基本特性的精细化管理已成为中小学班级管理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当前中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发展中面临着管理理念模糊、管理内容僵化、管理手段粗糙、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以及管理评价标准片面等问题,严重桎梏了中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此,应增强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升精细化管理目标的自觉意识;充实班级管理的内容,实现班级管理内容的精细化;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保证班级管理手段的精细化;健全班级管理制度,推进班级制度建设的精细化;采用多元评价标准,确保班级评价机制的精细化,以此提质增效,不断开辟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新境界。

关键词 中小学;班级管理;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8)06-0103-09

作为一种精益求精的管理文化,精细化管理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关于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史料记载。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人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尚书》中所提及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主张,也蕴含着深邃的精细化管理的智慧,等等。尽管精细化管理在我国古已有之,但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并未掀起深层次的变革与创新。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为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正在进行或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日渐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在降低消耗与增加利润中的重要性,据此,精细化管理在工业制造企业中得以运用并日渐盛行。尤其是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在1911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科学管理原理》之后,标志着一个管理新时代的到来,大大激发了人们了解与探究精细化管理的热情,精细化管理愈来愈被管理学界与企业界所重视、接纳并运用,开辟了精细化管理的新纪元1。作为一种科學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在初期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领域,后逐步被运用到政治学、法学、文化学、制度学、教育学等领域,自然波及到学校班级管理上。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教育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2,为新时期中小学班级管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顾名思义,从汉语的层面上理解,“精细化”一词指的就是精准化、具体化、明确化。精细化管理是指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式与方法等,进行更精、更细、更专的标准化操作,从而达到精细化的境界,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实现管理的最大效益。中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是指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精心的态度和系统化的手段实现细节管理,将班级管理工作的每一个过程或执行环节都做到细致化、精确化,最终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正如《辞海》所指出:“精细化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3中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具有3个特点:一是“精”。要求精确、精密,而非笼统、概括,尤其是将管理目标、管理责任或管理过程明确化,精通化,具体化;二是“细”。要求注重细节,在管理工作的每一个过程或每一个环节上都要精雕细琢;三是“化”。“精”“细”的目的最终要达到“化”的境界,即把管理目标与任务要素转化为中小学生自觉能动的行动追求,内化为自身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然而,聚焦中小学管理领域,由于认知拘囿以及客观条件的禁锢,无论是从理念思维还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国中小学在推进精细化管理中还存有诸多困扰,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深入探寻中小学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现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便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被提上日程。

1 精细化管理: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应有之义

中小学班级管理对精细化管理的希冀,精细化管理对中小学班级管理之必需,既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中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的殷切呼唤,亦是促进中小学班级管理质量提升的迫切要求,更是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班级管理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1.1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中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的殷切呼唤

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是21世纪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中小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中小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班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直接关乎和影响着中小学生的素质发展。将“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单一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元管理模式、单纯注重学科知识转变为注重全面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上的集中体现,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因地制宜,必须改变粗放的管理范式,充分运用精细化管理手段,“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4,从而为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生源质量不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形中,粗放式管理难以兼顾不同中小学生不同方面的素质发展,已成为禁锢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一大障碍。“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应从精细化管理方面寻找突破口,把挑战变为机遇,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深化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小学时期不仅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而且也是人生中长见识、打基础与促发展的重要时期。班级是中小学的基本组织单位,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接受教育和促进社会化,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效果,对于中小学生一生的影响深远。而聚焦实践,不少中小学班级管理比较随意、松散,“人治”色彩浓厚,班主任往往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班主任“发号施令”,学生负责执行,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很少,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自然较为低下。尤其是一些班主任,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而奉行高压的方式,刻意拔高管理的强制性和统一性,漠视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加之班级管理的分散断层问题比较明显,班级与级部间、师生之间的“断流”突出,无法实现“上下通达、左右互通”,导致大力推进班级管理改革创新步履维艰,中小学班级管理育人势必身陷泥潭而无以自拔。赫尔巴特针砭时弊地指出:“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5这势必导致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与发展踟蹰不前,管理效率低下自是难以避免。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可以兼顾中小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诉求,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愿望,促进中小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发展,为深化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1.3 提升新时代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吁求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各方面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体一生中众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错失这一时期,人的一些素质可能将无法激发或者提高,这直接关乎着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21世纪,历史进入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6,人才培养的质量日渐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管理的方式大多是“粗放式管理”,学校管理更多依靠学校少数人的经验,在班级管理上则主要靠教师及班主任的直接管理,而且各级管理之间的衔接力度不够,缺少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严重阻碍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不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理念,无法满足中小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的客观管理现实,不仅不利于提升班级管理水平,而且不利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精细化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精益求精、创造价值、提升效果。随着精细化管理思想的日渐成熟及其在班级管理上的应用,将以最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换取最大的收益,在班级管理与人才培养的平衡中获得最大优势。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够让管理的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方案更加清晰,贯彻落实更加有力,真正发挥班级管理的实效,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质量的提升,有助于鞭策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高要求。

2 中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堪忧

随着学校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纵深推进,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所认识与重视,在具体运用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班级运用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堪忧,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管理理念模糊

管理理念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价值指引,引导或左右着管理活动的行进方向。“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已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界的共识。这就要求明晰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主体是谁、如何产生以及在管理过程中如何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发挥其最大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不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仍存在偏差,良莠不齐。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中小学班级依旧实行的是有悖于“以人为本”的粗放式管理,即便是一些班主任自认为实行了精细化管理模式,但理解存有偏差,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独断型”管理思想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在管理过程中忽视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粗放式的规范,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使学生处于管理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不愿意参与班级管理的活动,遮蔽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育人理念,其危害毋庸讳言。因为“规范的伦理价值永远是相对的,而人性的道德价值才是绝对的”7。另一方面,“片面性”管理思想较为突出。不少中小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视为学习工具,而忽视了其全面性、整体性的发展。管理活动服务或服从于追求高分的功利性目标,悖离管理育人的初衷。质言之,在班级管理的思想认识上并没有做到“两个全面”——全体学生和全面发展,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与现实的管理活动之间存有“巨大的鸿沟”,严重影响了班级管理的质量。

2.2 管理内容僵化

中小学精细化管理是以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旨归的,这就需要关注每一个人的尊严、价值与需求,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每一个中小学生都是具有尊严和价值的独立个体,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空间,享有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因此,满足中小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升学压力与绩效评估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应试教育所极力推崇的重成绩、轻育人的顽疾依然存在。在社会舆论与教育评估中,各个学校的升学率总是人们定位学校水平的硬杠杠。在这样的形势下,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只重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需求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但不少中小學校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基本还是戴着镣铐跳舞。一方面是有形的镣铐,如各种考试、评比、检查、评估,让人无法动弹、超越;另一方面是无形的镣铐,如各种心理压力、舆论压力,让人无能为力8。这样就使得管理内容仅仅围绕着提升学生的智育成绩展开,满足与服从于中小学认知需求的提升。班主任把过多的管理精力放在了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也采取了多种管理措施来督促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由此自然会引发新的问题,其必然压制了除学习成绩以外的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及班主任过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其他方面需求的发展,尤其是在管理活动中,无法将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纳入其中,使得管理内容僵化、陈旧、单一,不能与时俱进,势必影响到新时期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创新能力的提升,致使中小学管理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病态式的发展。

2.3 管理手段粗糙

中小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性格易变、喜好交际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也比较明显,这样多元化的特点就决定了管理手段应该走向多元,不应用粗疏式的管理方式。然而,为了便于管理,不少中小学采用的仍然是以班主任为主导的指令性管理方式,“教师权威”导向明显,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在常规管理上,大部分班主任处于班级管理的绝对权威地位,从班规的制定、班委的确立、政策的实施、过程的监督到学生的评价等诸多方面,在很多情况下都由班主任说了算。班主任扮演着“管家”“警察”的角色,学生则是被管制的对象,很少或甚至丧失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管理的主体地位无从谈起,因此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品格的发展,致使学生只会服从和循规蹈矩,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一个人被突然推入一出正在开演的戏剧之中,而他的任务被限定为只能沿着别人的话语随声附和。”9同时,在这种粗放的管理方式下,班主任缺少与任课教师、家长、学生的有效沟通,难以形成管理信息的畅通,班主任也陷入了杂务之中,疲惫不堪,无法解脱。这对于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乃至整个教育质量是极为不利的。

2.4 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制度的系统化。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班级管理者采用的还是粗放式、松散式的管理方式,没有形成从学校到班级、从班级到小组、从小组到个人的系统化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分散性,导致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难以在管理活动中形成教育合力。有些班主任过于重视班主任角色的发挥,忽视班级管理制度建设,或是在班级管理制度建设中缺少计划性和系统性,没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其难以应对突发事件,仅凭经验去维系。班主任要面对来自不同环境、不同家庭和不同性格的学生,打架斗殴、丢失偷窃、辍学逃学、无理顶撞老师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是班主任老师最为头疼的一件事。班级事务繁多,班主任需要集“教育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心理医生”“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等各种社会身份于一身。缺失了精细化的制度安排,班主任仅仅依靠经验予以解决,身兼数职,疲于应对。长此以往,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增强势必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班级管理的效率。另外,一些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学校大多缺少系统化的制度规范,管理制度比较分散且执行不力。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制定了相关的《学校教工手册》《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管理规章》等相应的具体制度,为班级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不少中小学在实践中却执行不力。尤其是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面临着升学考试,最易忽视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班集体的目标以升学和分数为主,一切管理活动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往往局限在学业而非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上,一些管理制度束之高阁、形同虚设,精细化管理流于形式而无法深入人心。

2.5 管理评价标准片面

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和改进的功能,因此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极为关键的。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受传统教育观和成绩观的影响,不少学校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根据,即所谓的“成绩高就是好学生,成绩低就是差生”,很少或不考虑学生其他特长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大多数重结果轻过程,甚至将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准绳,造成的结果就是以中小学生期末的综合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样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单纯的以精确的成绩衡量学生,造成了中小学教育中饱受社会诟病的“高分低能”现象的存现,不少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也与日俱增,甚或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家庭教育,导致家长对子女的成绩关注得过细,而对价值观念、道德精神、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重视不够,引发的危害不可小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极端的“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思想的蛊惑下,父母对子女百般疼爱,为了孩子能够取得一个好的学习成绩而越俎代庖,一味迁就。时常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家里什么也不用你管,你只要好好读书,我们再苦再累也情愿。”10这种爱是对孩子的溺爱,是一种伤害,致使孩子们的利己主义情结越来越严重,个人责任感越来越淡薄,他们害怕吃苦,追求安逸,缺乏动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厌学、逃学、作弊、说谎、网游等现象比较普遍,这与班级精细化管理中评价标准的片面性是不无相关的,对于班级及学校管理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是极为有害的。

3 优化中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班级管理的精细化就是要追求精益求精,增值增效。直面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教师增强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并将其外化在班级管理的各个过程与各个环节之中,稳步并切实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3.1 增强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升精细化管理目标的自觉意识

诚如前述,管理理念犹如指南针之于航船的作用,能够指明向着既定目标行进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于一个班集体而言,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能够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从目前中小学现状来看,精细化管理对于班级管理而言已是大势所趋。精细化的班级管理理念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本班学生发展的要求,既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又不能忽视长远价值,而是秉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思维,实现班级管理价值的最大化。为此,要强化中小学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精细化管理的自觉意识。合理设立管理目标,通过目标管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细化管理理念的题中要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素质教育理念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但是目标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的管理目标是管理理念的一种彰显,代表着一种行动的价值取向与愿景诉求。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这一概念后,目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已渗透到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11。所谓班级管理目标,就是班主任通过制定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对班级进行管理,通过一系列管理行动在一定时间内使集体达到某种期望的状态,以此达成班级的总目标12。

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过程中,班主任应强化精细化管理目标的自觉能动性,充分了解与分析本班的现状,把握班級现存的优缺点,结合实际制定合适的目标。在制定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应强调“梯次目标”的实现。梯次目标是精细化管理理念中效益最大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精细化管理理念,科学设定管理目标,投身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去。制定班级目标不是个人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班主任、教师、学生根据班级实际共同确立,要分层、分级实施,并且逐一落实。因此,一般而言,班级目标的制定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按照实现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特别是短期目标易于实现,每完成一个小小的短期目标,中小学生就会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就会更有信心地乘胜追击。同时,班级目标的设定又要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让他们“跳一跳,摘个桃”。

3.2 充实班级管理内容,实现班级管理内容的精细化

通过班级管理,为中小学生包括智力、德行、情感、社会适应性等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教育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是班级管理的应有之义。因此,中小学班级管理不能只盯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人际适应、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确保学生健康发展、健全发展。

中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要求进一步充实班级管理内容,实现班级管理内容精细化。为此,要引导中小学生参与制定管理内容,促使班级管理内容更趋精细、全面、开放。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并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来,搭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中小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有义务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亲身制定班级管理的内容。因为学生熟悉班级的各个方面,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明晓班级管理链条上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对班级管理内容的制定有充分的发言权,能够提出更加适合于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内容。如何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内容?首先,班主任要“退居二线”,也就是说班主任要学会放手,不能事事包办、时时插手。班主任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及班级的实际情况去制定班级管理的内容,比如有些班级纪律不太好,那就可以讓学生们讨论如何在纪律方面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有些班级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比较偏于内向,那就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去激发学生的热情,等等。其次,细化是关键,班级管理内容一定要具有关联性、执行性,使管理过程要“严而有序”“实事求是”。也就是说,班级管理内容要具体化、可操作化,能够切实执行,不流于形式,不“假大空”。最后,方法要多样化,班主任可以采用谈话的形式,也可以用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总之一定要广开言路,保证中小学生的自由发言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精细化管理的内容要符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内容要积极向上。这样,既能避免因为班主任的主观判断造成的错误,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此外,班主任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青春期的一些中小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有时备受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适应不良等煎熬,久而久之,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尤其是在当今文化多元的社会中,对于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而言,腐朽的传统观念与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容易使一些判断力不强的学生被蒙蔽,沾染上社会坏习气,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班主任要强化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精细化管理。(1)正面引导,加强重视。深受两千多年封建意识的禁锢,时至今日,在中小学,青春期的生理卫生教育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青少年学生由于缺少生理卫生常识而难以摆脱心理困境。班主任在日常情形中一定要留心观察,善于捕捉或发现中小学的异常反应,深入了解学生内心苦楚并积极开导。(2)家校联手,发挥合力。班主任作为主要的班级管理者,一定要注意观察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并进行适时、适度的教育。同时,班主任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引导家长对子女多加关怀,疏解他们的心理问题,通过家校“齐抓、共管、共育”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3)开设心理健康课。在推进管理内容的精细化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心理健康课,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定期进行青春期心理、法制观念、友谊、亲情以及科学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有条件的年级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心,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担任主要负责人,其他任课教师予以积极配合,不失时机地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宣讲,及时发现班级成员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帮助和引导。班主任也要利用班会或谈话的形式与中小学进行思想沟通,耐心细致地解答他们的心理困惑,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3 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保证班级管理手段的精细化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多,加之管理对象性格各异、个性不一,倘若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将难以保障。班级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个中小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位置,在管理中成长。显然,单靠班主任“独断型”的管理手段是难以奏效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要求善于发挥民主管理方式的作用,实现民主管理的有效践行。这种精细化管理方式要求要以班主任为主导,注重民主管理与自主管理的“双管齐下”,充分激发中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自治能力。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或已具备了自主管理能力。要“通过民主的管理制度,唤醒中小学生浓郁的参与意识,增强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探究的内驱力”13。对于一个优秀的班级而言,拥有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很重要。在班级建设初期,由于班主任对学生都不熟悉,可组建临时班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熟悉,可以通过自我推荐和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式产生新一届的班委。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将大家公认的有能力、有威信的好学生推举出来,这样的班干部才能受到班级同学的积极配合和支持,班级工作才能顺利的、有条不紊的进行,才能使班主任从繁忙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说,班干部队伍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左膀右臂”。班干部队伍的成立要本着以下几个原则:公开透明、民主选举、自由独立。班干部队伍中的事务由成员与班主任协商,班主任切不可以“教师权威”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强横干涉。在班级管理中,能够进行民主管理的班干部队伍才会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好的班干部队伍便成了班级的核心力量。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班委会要把对班干部的信任传递给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分量是举足轻重的,这样他们就有信心把工作做好。当然,由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还尚浅,班主任可以在学生民主管理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逐渐让他们锻炼能力、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在高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只需要做幕后指挥者、台前鼓掌人便可。其实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是积极上进的,都渴望能够当班干部,渴望得到锻炼,班主任也可以实行班干部轮岗制度,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而且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班级管理工作也会得到更多的灵感和思路。

此外,推进中小学管理方式的精细化,要特别重视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当中施行民主管理的前提是中小学生要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因此自主管理的有效落实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中小学生自主管理是在班主任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教师要具备引导中小学生发现自主管理价值的能力,中小学生要具有某种领悟力与管理执行力,这既是一种管理过程,也是一种教育过程,同时更是一种社会实践过程。自主管理与民主管理有着同样的基础,即班主任要对管理活动以及每位学生充分授权,让其产生责任感,从而调动其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个过程中,彼此要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充满人文关怀,实现班级整体管理方式精细化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追求,充分彰显了班级精细化管理的无穷魅力。

3.4 健全班级管理制度,推进班级制度建设的精细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鉴于中小学生个性各异、性格不同、特长不一,因此,制定一个班级成员所要共同遵守的精细化的班级管理制度便显得尤为重要。再者,班级作为一个基本的管理组织,只有健全精细化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中小学班级管理有法可依,规范有序,扎实有效,使班级管理向着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健全班级管理制度,推进班级制度建设的精细化。(1)要制定精细化的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指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校规的基础上,班主任与全班同学根据班级的特点、学生的特征共同制定的具有班级文化特点并承诺遵守的约定。班级公约的制定是民主决策、综合讨论而形成的,是班级共同体所有成员都要参与的过程。班級公约体现的是成员集思广益形成的一种集体共识和认同感。在公约的约束下,班级具有明确的组织纪律,班级的所有成员在公约的规范与引领下学习与生活,共同为班集体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在这里,公约的约束功能并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班级成员对共同准则的遵守,内化为班级成员自身主动遵守的行为准则。班级管理过程就是班主任和班干部队伍及学生一起落实班级目标、履行班级公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优良的班风就会自然而然地生成。班主任要在目标管理过程中,致力于建立一种积极创新、团结务实、诚信正直的班风。积极向上的班风是一个班级各方面活动高效发展的有效保证。一个班的班风就像一个班的名片,表征着班级的精神风貌,佐证着班主任的管理艺术风格。(2)要健全精细化的活动组织管理制度,在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要有一个精细化的维度。除了班级授课制以外,班级活动是班级教育的重要渠道。在班级活动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班级活动是课堂活动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助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班主任,不仅要认识到班级活动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更要创设条件,对班级活动进行科学性、规范性的设计,切实制定适当的活动组织管理制度规范班级活动,通过精细化的制度予以规范和保障。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确定班级活动主题、制定班级活动方案、实施班级活动实施等方面形成更为精细的制度安排。

3.5 采用多元评价标准,确保班级评价机制的精细化

对于班主任而言,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进步有深远意义,而且之于班主任管理素养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用一把尺子来权衡或评价人的多种能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行之不远。多元的、具体的、明确的评价标准,旨在将“小事做细,细事做精”,有助于甄断、挖掘、凸显每个人的不同优势或潜能,是发挥管理评价之反馈和改进功能的价值所在,评价的精细化由此应运而生。班级精细化管理要求班主任在管理评价中改变传统的单唯标准,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而要用欣赏与发现的视野看待中小学生,充分意识到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挖掘,每位中小学生都可以成才。

采用多元评价标准,确保班级评价机制的精细化:(1)在评价主体上要体现多元化。传统的班级管理评价更多地拘泥于班主任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难免会有失偏颇,无法实现全面立体的整体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则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委评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一种多元评价,这样对中小学生的评价就是一种多方位、全方面的评价,对于中小学生的整体认识更为全面,有利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由中小学生自主收集本人成长中最有代表性的各项材料,如最满意的一次作业、试卷、作品、奖品等,每学期进行一次整理,由中小学生保存建档,记录、反思、展望成长过程。同时,反过来,每到学期末也会有中小学生及家长对班主任做出评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班主任努力工作,尽职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与能力。(2)在评价指标上要体现全面性。在传统的评价中,不少班主任只是将评价局限于“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基本上就是应试教育的“以分数定乾坤”,这样只是有极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无法得到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时间久了就慢慢失去前进的斗志。其实,对于一个后进生而言,适时的奖励所产生的作用也许比在优秀生身上产生的作用大得多。为了激励更多学生的劲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多设奖项,囊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机会。(3)在评价方式上,要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往的管理评价方式多是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校教育的连锁环节和持续性的评估14,影响了中小学管理活动的动态发展。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评价中,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比如,根据班级管理员每天的班级记录情况,做到每日一总结、每周一汇总、每月一表彰、每学期一颁奖。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发现好的现象就及时表扬,对暴露出的问题也随时整改。只有注重过程性评价,才能够及时扬长避短,朝着班级管理的预期方向发展,而不至于到最后总结性评价时一切已成定局,遗漏或错失了整改的机会,乃至空留遗憾,懊悔不已。毕竟,精细化管理评价并非简单地找出中小学生某些或某一方面的缺陷,而是服务或助推中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蔡上国,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9-11.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84.

[4]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5]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启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6.

[6] 刘自成.以教育大会精神统领新时代教育改革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8-11-07(2).

[7] 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8] 朱永新.教育的解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

[9]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

[10] 王波彬.聆听花开的声音:构建有效教育的探索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4.

[11] 翟广顺.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谈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02.

[12] 张作岭,姚玉香.班级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29.

[13] 冯永刚.中小学管理育人的误区及超越J.中国德育,2018(15):20-24.

[14] 约翰·古得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8.

猜你喜欢
中小学精细化管理班级管理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基于精细化管理视角,强化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推行细节管理方法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