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堂:面向国家急需,规划未来职业

2018-03-10 13:54刘春荣林丹华乔志宏徐建平许晓勇刘伟刘嘉
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学

刘春荣 林丹华 乔志宏 徐建平 许晓勇 刘伟 刘嘉

[ 摘 要] 为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就是面向国家急需,根据未来社会需求,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引领未来职业发展,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的预备训练。提出构造第四课堂来连接高校与社会,把真实、复杂的社会职业引入到高校教学,让学生深度沉浸在准职业场域中,在教师引导下,实现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角色适应和转换。第四课堂具有四大特征:研产学的循环模式、学科交叉的科研优势、成果导向的双创教育、多元开放的场域和时间。第四课堂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 关键词] 第四课堂;教学改革;未来职业;创新创业 [ 中图分类号] G64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8)06-0001-06

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承担着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生力军的重要角色。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提出了适应未来职业人才需要发展4C关键技能: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创造力(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1]。这就要求高校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具备这些素养和技能。

要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必须先要回到高校课堂的定位与挑战:高等教育公共属性要求高校课堂必须立足国家战略,培养个人能力更要满足国家急需;市场属性要求高校课堂要以学生体验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准绳,在快速更迭的职业生涯中预先的、迅速的、创新性的做好未来职业规划。为了完成这两个挑战,教学模式经历了从第一课堂到第三课堂的发展与转变。高校虽然在理解国家急需的理论层面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但在帮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的创新创业环节中出现象牙塔短板,反过来又影响了应对国家急需的效果,出现了课堂研究的纸上谈兵落差和企业避之不及的“应届生现象”。

面对国家与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教学模式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面向国家急需、引领未来职业的“第四课堂”。第四课堂的出现,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变革的一种必然结果,是当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1 第四课堂的背景与意义

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科技的高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以往的职业。高校更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引领未来职业,培养未来社会的领军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第四课堂的提出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1 传统课堂提升与变革的迫切性

高校教学模式经历的每一次课堂改革,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时代需求而对教学模式进行的探索与升级。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统称为传统课堂)在不同社会阶段发挥了自身优势。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师传授,重点是知识学习。即教师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作为教学场所,根据教学大纲,通过设计不同教学环节来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接收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是目前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 2]。第一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要源于它的稳定性:集中的时间与地点,固定的教师与课程,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集中精力习得现成的知识和技能。而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发挥不够,即便当前第一课堂提倡师生互动以提升学生能力,但发挥空间的有限性使得学生自主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匮乏,依然需要另辟阵营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课堂①实现了“互联网+教育”,是基于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2012年开启元年后,MOOC迅速在全球升温,掀起一场课堂革命。它具有大规模教学和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优势,从而解放了第一课堂的教师;它在全球师资及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和即时互动,使得学生与社会近距离接触并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从而为第二课堂提供了宝贵资源。因此许多国家的顶尖大学也争先恐后投身其中,平台数量、课程数量、用户数量突飞猛进[ 7]。但很快,数量、规模的急剧加速引发了课程质量、学习质量等质量危机。为此,全球顶尖名校开始升级MOOC,尝试一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在线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分组研讨,随时为他们提供个别化指导,共同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虽然MOOC以及之后的SPOC使得课堂教学形式与师生关系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然而,技术能够更好的提升教育却不能代替教育。教育本身除了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可以因人而异指导学生,让社会可以自然呈现锻炼学生。而隔着屏幕,学生对真实社会依然缺乏深入体验;跨越互联网,依然难以跨越学生进入社会过程中的巨大鸿沟。融入社会的挫折无人可以省略。

面對社会的复杂性、真实性,传统课堂急需调整和迭代。

1.2 国际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新特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尝试为教育改革拓宽了思路。

在德国,企业定期进入高校举办行业研究分析讲座,学校根据企业发展的动向和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整合在学校掌握的不同学科知识,进行项目研究,提供实际方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高校可直接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缩短了企业培养人才所需的时间。如,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就高度重视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与企业对接、实践培养环节,在一个教学年中,有三个时间段是实践教学,包括工厂实习、项目研究、参观交流,并进行相应的实践考核。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实践主要包括自主研究活动、实验室课程以及实习三大项,每一类型的实习过程有相应要求的学分,同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也将不同学科同实践环节交叉进行。实习过程强调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培养方案虽和企业直接对接、连接紧密,但课程的要求、难度和深度相对较大,不追求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数量上的繁多,而是对质量提出了十分高的要求,致力于将校企融合,快速提升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国外大学对于学生的教学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良好衔接与互动,是很好的尝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学生提前毕业进入企业实习,这样类似于技校生的培养方式有悖于高校服务国家急需的定位,削弱了大学精准深挖社会需求的研究优势,降低了课堂的育人功能,忽略了社会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诉求。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模式过早的将职业方向固定化,有悖职业的多样化探索,降低了学生的职业可选择性机会,影响了学生的职业未来规划探索。

1.3 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教育政策的新变化

基于传统课堂教学与高校培养目标脱节的现实情况,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然而依然是针对现在职业的培训,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以及面向未来的职业规划。因此,我国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方向。

1) 以实践和双创作为战略驱动。2018年9月26日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支持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孵化育成面向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形式作为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载体,在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社会实践、创业创新教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2) 符合学生职业规划。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当前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最大程度上缩小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与用人单位需求两者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有效利用相应资源,融入角色的过渡,实现生产力的转化,服务社会发展。同时,高校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端的前沿研究,更要有切实的目标导向,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有成长价值的“未来”职业培训,这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行业的快速迭代,必将迎来社会职业多领域的相互融合和对于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传统教学课堂已经无法满足适应时代的快速变化;而在具体操作上,国外高校虽提供了一些经验,但在面向未来引导和培养上依然存在不足。总结国内外经验,国家政策站在更高层面,提出高屋建瓴的政策导向,紧扣国家急需,帮助学生建立真正瞄准社会发展前沿的未来职业规划,“第四课堂”应运而生。

2 第四课堂的概念

第四课堂,是在面向国家急需的背景下,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在创新学习平台,通过项目制教学方式,以前瞻性探索和创新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成果导向,精准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终身职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的一种跨学科协同式教学模式。

第四课堂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学科和职业选择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知识、技能与态度,使之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主动、智慧、持久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制教学,通过每一个真实的商业项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高度、学生融入社会的深度、资源整合的广度、实战训练的力度上比传统课堂更加有效,使学生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得到良好培养和锻炼。学习方式超越了传统课堂“教与学获得知识、参观学习作为实践”的方式,创设与国际接轨的双创平台空间,社会与高校导师以及学生深度浸入,一起合作。评价方式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手段,更多是衡量国内外学习收获、应用于问题解决结果、创新创业成果为导向。

第四课堂是一种“研—产—学”相结合、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深度浸入式新型互动体验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它既打破了原有传统课堂更关注理论的教学模式,又不同于單纯的实践教学模式。

3 第四课堂的核心特征

第四课堂的主要特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 “研—产—学”的高起点循环模式

这是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是创新的真正来源,产、学、研三者并非单行线,而是完整的逻辑循环。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如果人才培养的起点和视野不高,在后续循环的格局中将很难超越。

上述国外高校的实践教学,是把学生投放到真实的社会需求与环境,将产、学、研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以“产”为起点,产学结合相互提升,然后形成研究范式培养模式,继而迭代循环,在循环中,完成了大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使命。而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企业更多是追逐短平快的项目,需要的是立等可用的服务人才,以便缩短工作的熟悉时间、提升熟练程度、促进利润产出。以“产”为出发点,注定了这个模式囿于职场实习效果,只能弥补社会眼下急需的技能而培养训练出快捷、单一的技能。从长久来看,飞速发展的社会更需要洞悉前沿信息、具有宽阔视野、掌握崭新科研成果的高端人才。

因此,高校第四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研—产—学”,即区别于国外高校的“产—学—研”模式,不以“产”为引导起点,而是“研”。高校有着国家给予人财物资源支持的优势,但高校最大的宝藏是知识和人才。利用聘用的大量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师资队伍,瞄准国际前沿,发挥科研优势,形成先进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瞄准市场,对接实践,研产结合,形成市场化。在这个过程中,带领学生目睹并参与了革新,成为站在时代前沿、可以胜任未来职业的育人功能。

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为例,在第四课堂理念下,面向人工智能时代下相关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对于未来职业的新要求、新挑战,用户体验方向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的合作课题《中国情境下车外灯光交互设计》,旨在探索中国未来人车交互的发展面向方向和趋势,设计新的人车交互方式。学生利用虚拟现实设备Hololens,结合Unity3D编程环境,进行设计方案的呈现,并且结合眼动仪、脑电仪等设备,测量用户使用过程中的生理与神经指标,进而可以不断迭代设计方案,提升驾驶中的用户体验。

3.2 学科交叉的科研优势

这是对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学、科研分离是很多高校的痛点。第四课堂充分挖掘了高校科研优势,集合最专业的人才,研究国家急需战略,把握社会发展前沿信息,通过企业真实检验实践,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用于领军人才培养。第四课堂不是单一的专业素质培养,而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交互。学生通过学科交叉获得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用多学科视角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拥有广博的知识、高瞻远瞩的见解、深刻的洞察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过程也是强化学生批判性思考与交流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应对行业快速迭代的过程。只有立足高校独有的科研优势,与国家急需的大视野匹及,才可以与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匹配,才能引领社会的发展。

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为例,2017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北京赛区冠军作品“Bravo女性抑郁水平检测胸衣”,是心理学部用户体验方向学生将心理、设计、科技与商业等专业知识融合,可对青年女性的抑郁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和预警的学科多元交叉创新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北师大心理学部学生团队在跨学科背景的指导教师引领下,充分发挥了大学学科融合的优势,把最前沿的不同学科知识交融,汇创新教育、创业活动、项目实践为一体,从而产生出新的跨界创新产品。

3.3 成果导向的双创教育

这是对评价方式的挑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前者面向未来的科学创新研究,后者面向未来的应用创新实践。因此人才培养在引领未来职业规划时,要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和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生态体系:职业规划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立体化体系,根据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更好的建设高校体制教育改革的生态系统。双创教育,并非是目标,而是手段;并非是鼓励所有人都创办企业,而是提倡创新意识,将学术型学生培养成引领高端研究的人才,将专业型学生培养成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人才,这是第四课堂的目标。

学生在第四课堂上学习前沿的专业的知识时,提倡浸入式体验,在课程融合中引入丰富的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直接面对企业和社会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真刀实枪的实践项目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包括调研需求、团队建設、软硬件开发、媒体宣传、品牌打造、管理运营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国家政策的精准把握,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快速跟进,对学生的历练都超越了教学本身成为走向未来的职业熏陶和磨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需要快速接受企业文化、快速消化真实问题并快速提出应对方案,从而使教学更加有力和有效。学生须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是衡量学生是否进入工作角色、融入社会的重要标准。第四课堂的存在,正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成果转化。

为实现这一目标,北师大心理学部在心理咨询方向的《心理咨询过程与方法》课程中,通过设立分级目标,引导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咨询项目中,接待真实的社会来访者,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通过自我剖析、角色扮演、个案咨询、个案督导、咨询技术考核与评估等环节,让学生达到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了解心理咨询的过程、使用正确的方法助人自助的目的。 咨询方向个案研究类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进行深度融合的成果,来自于实际选题,服务于实际个案,是专业硕士实践类毕业论文题材的创新。学生经过在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的实习,从实习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出发,抽出具体实践意义的研究问题,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研究方法,产出成果。

3.4 多元开放的场域和时间

这是对学习方式的创设。第四课堂的开展是在一个固定的、多元的、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这一丰富的场域主要体现在整合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以相应的场所为载体,由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参与其中,在第四课堂中赋予学生两类基本角色:学生和员工,彼此实现知识开放、技术开放、成果开放的互通格局。这种场域,不仅提供了知识与技能的实践机会,还能够促进学生实现双重身份的认同,实现学习状态与工作状态的融合,更时时刻刻培养和熏陶着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服务理念。第四课堂的开展,不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而是使学生在整个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学习时间就是工作时间,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第四课堂解构了大学生原有课堂的时空概念,并重新架构了学习与实践的时间界限,学生将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由合理地组合,以达到能力提升、问题解决、服务社会的目标。

基于这一理念,北师大心理学部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简称I-school)和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简称MHC)。I-school为学生提供了1 200平米的多功能实践空间,拥有智能硬件实验室、VR/AR实验室、人机交互实验室、消费心理实验室、评价中心实验室、行为观察实验室、团体互动实验室、人力资源实验室等8个创新型实验室。MHC占地980平米,包括个体咨询室、家庭咨询室、团体咨询室、游戏治疗室、箱庭治疗室、表达性艺术治疗室等。这是临床与咨询方向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同时可面向社会群众提供免费公益心理咨询,是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每天沉浸在最先进的社会场域,对于社会的感知和融入是更深刻的。

4 第四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内涵差异

通过对第四课堂的概念、特征分析可以看出,第四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所体现的内涵差异,可以通过图1和图2 表示出来。

图2显示,第四课堂是以高校前沿理论研究为优势,进行交叉学科融合为起点的一个“研—产—学”循环模式。学校引入社会整合资源,学生沉浸式了解企业文化,完成项目实践,创新性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了适应未来终身职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一个理论与学科交叉迭代、知识与实践交叉迭代、学生与企业交叉迭代、学校与社会资源交叉迭代的成长型课堂。在迭代循环中,各方面共同努力,通过第四课堂实现学生、企业、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第四课堂绝不仅是一种理论加实践的单一模式,而是一种综合交叉体现成长性的复合模式。第四课堂的构建需要通过高校的前沿引领、学科交叉融合、社会资源引入、企业合作交流等方面,实现科研成果落地、知识体系跨界、学科知识创新、教學模式变革。

5 结语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第四课堂的提出,是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探索。它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校平台,消除学校、学生与社会之间的障碍,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充分体验到职场工作的节奏和氛围,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场看似悄无声息的教学模式改革中,第四课堂使学生在充实、投入的实践过程中,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变。将第四课堂纳入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更有利于高校走出一条创新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发展道路。

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沉浸于一种中介环境,完成教育功能却感受不到教育形式的存在。第四课堂正是搭建起学校与社会场域之间的桥梁,将学校与社会高度融合,让学生进入更大的时空场景,更加真切看到社会的真实性,更加自然地融入到未来社会当中,在最真实的场域,用最精准的项目,提供最符合社会实战标准的实训,实现创新人才从发现、培养到成才的新路径,成为未来职业的领军人物的同时,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EB/OL.(2018-08-28)2018-12-09.http://www.p21.org/our-work/p21-framework.

[2] 孙东辉,崔瑞雪.实施“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18(5):50-52.

[3] 刘旺.基于第二、第三课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2):18-20.

[4] 郭厚良.高等教育第三课堂的设想J.高等建筑教育,2000(1):13-14.

[5] 王利军,郑璇.浅谈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建设J.科技信息,2010(29):158-162.

[6]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12):6-20.

[7] 崔允漷. 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5):3-10.

猜你喜欢
课堂教育教学
欢乐的课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写字大课堂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