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时间:课程表构成关系的深层透析

2018-03-10 13:54王禧婷李如密
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程表时间关系

王禧婷 李如密

摘 要 课程和时间是课程表的基本维度,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不同类型课程表的特点与价值取向。刚性课程表中,课程与时间呈现出二分关系;弹性课程表中,课程与时间的联系逐渐紧密;而在个性化课程表中,学习者导向成为课程与时间之外的重要维度。课程表是联系课程、时间和学生的纽带,只有协调好课程与时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表的功能和价值。对课程表进行改革,应超越课程表的控制功能,发挥其引导作用,扩大课程表的外延,发现时间多样价值,使其更好地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服务。

关键词 课程表;课程;时间;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8)06-0033-05

课程表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当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课程和时间是课程表的两个基本维度,课程设置构成课程表的内容,时间安排体现课程表的形式。在不同类型的课程表中,课程和时间的设置及相互关系各具特点,对二者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学。本文拟对课程表中课程与时间关系和规律进行探讨,结合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现状,以期获得课程表改革的可能方向和思路。

1 课程与时间——课程表的基本维度

在教育词典中,“课程表”被定义为“所安排的教学课程、各种各样教育活动以周为单位的时间分配”1。陈桂生认为:“在现代课程制度中,课程内容以科目为单位组织,按照课程计划规定,教与学的时间按学年、学期、学习周、学习日分配,以‘上课时间为单位安排,教与学活动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每周教与学科目与时间编排的形式,称为‘课程表”2。张晓瑜认为:“课程表表示所安排的各课程、教学活动以周为单位的时间分配。”3虽然课程表的内容和形式不一,但是大部分课程表都将“课程”和“时间”作为其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维度。由此可见,课程表主要协调了学校教学中课程与时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探讨课程表问题就是讨论其中的课程与时间的问题”4。

课程与时间是课程表的两个主要维度,缺少任一維度来讨论课程表问题都是片面的。一方面,一张课程表可能包含多种课程类型,也可能仅包含单一课程类型,课程类型体现出其所在课程表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课程表不仅仅是课程的罗列,还对课程进行了时间分配。以我国为例,课程表是对课程计划的具体化5,课程计划对于每门学科进行了总的课时分配,进而对学年和学周进行安排,学校课程表根据这一总的规划进行课程表编制,具体到每一天的课时设置。在一些教育分权的国家,虽然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但学校往往也需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学校学习时间来设定每天的课程表。并且,课程表有多种时间分配形式,比如钟点制、课段制、循环制和个性化课程表等。因此,多样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时间安排,共同构成了一张课程表的特点,进而影响着每天的学校教学。如果抛开时间维度仅仅关注课程类型,那么课程表问题就会转化为课程类型或课程取向问题;而如果忽视课程维度只讨论时间设置,则会失去课程价值判断。

更进一步来讲,学校教育实际上是被时间控制的,课程表就是这种控制的表现。在课程和教学改革中,课程种类更加丰富,教学目标更加多样。因此,课程表也应当做出相应调整,以保障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的落实。学生通过课程表了解自己要学习的课程类型,按照课程表的时间安排度过学校学习时光,有什么样的课程表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学习,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生活。不同种类课程的时间要求不同,时间是对这些课程如何组织的一种规划和限制,对课程既可能有制约也可能发挥促进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形式,决定着不同课程与学习者的联系点和互动方式。对于课程与时间的相互要求和作用,研究者需要做出更加深入的发掘和讨论,以更好地处理课程表中课程与时间的关系、时间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得课程改革理念得以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满足,学生在学校中乐于学习的愿望得以成真,这是深入探讨课程表问题的价值追求所在。

2 课程与时间在课程表中的关系

目前的学校教学中,大致存在刚性课程表、弹性课程表和个性化课程表等课程表类型。每一种课程表都隐含着课程与时间之间的不同关系,表现出一定特征。人们对于课程和时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由简单地将二者机械组合,逐渐发展为深度结合二者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再发展为超越课程与时间的限制,尽可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2.1 刚性课程表——课程与时间二分

刚性课程表主要是指,课程分布年级、课程安排的顺序以及每节课的时间长度都严密周详,每天的课时被平均分为相同的时间单位,每一门课程按照不变的周期执行一个学期。刚性课程表具有固定性、统一性和标准性,最主要的特点莫过于“各科皆为一律,无伸缩余地,便于管理,适用范围广,过于机械、管理至上”6。刚性课程表伴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和发展而一直存在,现今仍然应用广泛,我国多数中小学课程表都采取这样的方式。

刚性课程表中的课程以分科课程和学科课程为主,课程取向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在知识观上,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趋向于将课程看作按照规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体系,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逻辑性,并且将课程重点放在结果和产品上。这样的课程取向为课程表提供了一种前提,即知识以学科逻辑为主导,不确定性较小,知识总能够按照一定的节奏为学生所掌握。正如杜威所形容的,“世界上需要的知识、需要的专门技能太多了。现在每年仅仅只将总数中的相应部分给予儿童,在他们学完以后,他们就掌握了全部课程。每小时、每天、每周或每学年设计的东西十分多,每一样东西都是极其均匀地提出的——假定儿童没有忘记前面学过的东西”7。由此,知识的确定性要求时间也具有固定性。单位时间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掌握某一课程既定的内容,每个学日被平均分成几个单位学时,几个知识点构成一节课的内容,以保证每一节课学生都能有序地掌握知识点。在课时总量固定的前提下,单位课时长短不需要有太多的变化,教学时间被固定划分为相同而有序的课时,不论年级高低、不论学科差别,每节课的课时都是45 分钟,成千上万的儿童在某一小时,可能都在上同一门课。并且,由于重视学习结果和产品,课程评价往往采用确定性的和可量化的评价标准,高密度的、严格划分时间段的时间分配更有助于此类评价标准的达成。

刚性课程表具有其合理性,但是也体现出课程与时间的二分。刚性课程表是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学校与知识类别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严格的时间规划能够帮助完成课程计划和课程纲要规定的教学时数,便于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便于教师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能提高知识传授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刚性课程表中的课程类型较为单一,课程表是对课程时间安排的简单罗列,课程与时间的二分在一定程度上和课程与教学改革理念不匹配。在学科知识为导向的课程观下,教学以知识授受为主要目标,学生需有序地掌握既定的知识体系。在单一的课程类型和以掌握知识为取向的前提下,时间只需要平均和有序地分配即可,课程表似乎无需做过多的变化。在刚性课程表中,时间仅作为课程计划的一种形式,是课程实施的载体,而不能发挥对课程和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影响。尤其当课程种类随着课程改革而变得多样时,单一、固定和缺乏弹性的课程表便可能难以与改革中的课程理念相符,不利于改革理念的落实。

2.2 弹性课程表——课程与时间深度联系

伴随着课程变革,课程表也出现了相应改变,弹性课程表随之出现。在弹性课程表中,课程种类更加丰富,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和传统的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存于课程表当中。课时长短和周期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根据学生、课程的需要和特点对原有规定课时加以延长、合并、缩短或移至其他时间里,课段制、循环制8等新型课程表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与刚性课程表高密度、单课时、少弹性的时间分配相对比,弹性课程表的学时、学段、学日和学期的时间安排表现出自由和灵活的特点。其一,课程类型的多样化要求时间不能再拘泥于单一,因此时间形式也产生了变化。例如,在课段制课程表中,可以依据具体各门课的特点与需求来适当调整课段的时间,课时可以是两个课时作为一课段,也可以是两个半课时或三课时,等等。虽然每次上课的时间延长了,但每周上课的次数会相应减少以保证总课时量的平衡。再如,课程表为综合课程等课程类型提供了长课时的时间安排,综合课程能将各个科目的学科进行有机融合,课程内容增多,时间也应随之增多。其二,课程不再仅以知识传授为取向,而是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经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为适应这种課程取向,课程表的时间也随之更加灵活。例如,针对活动课程学习中的不确定性,弹性课程表的时间的设置更加灵活,为教师留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调整课时安排的空间。由此,教师能动性加强,教师理解的课程会融入到课程表之中,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进行调整9。其三,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隐含着这样的知识观,即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东西,是不断变化的,课程是能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体验其周围世界的手段。课程内容更具生成性,课程评价不仅关注结果,也重视教学过程或者程序。学科取向的课程表往往基于时间的积累来达到教学目的,而弹性课程表中,学习者取向愈发明显。教学不再仅仅是由时间量的积累来达到质变,而是致力于将时间更好地运用于更合适的位置,以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例如,许多弹性课程表将课程表与学生每天的作息状态联系起来,与学校实际状况相结合,等等。总之,在弹性课程表中,时间因素成为一个复杂变量,人们认识到不同课程对时间的不同要求,也开始通过对课程表时间的调节来促进教学的发展。

从课程与时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弹性制课程表较之刚性课程表,越来越注重课程对时间的要求以及时间对于课程的功能,课程与时间的关系变得紧密与融合。课程具有不同的取向和种类,便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方式,便要求有不同的时间分配。因此,针对之前平均主义的课程表,单一而严格的刚性时间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弹性课程表的时间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区隔,而是根据课程不同进行划分。时间一方面是课程的载体,另一方面,成为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可利用资源,时间对于课程的限制减小,而功能扩大了。弹性化的课程表能依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调整各科所分配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联系各科内容,实现课程整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分组,实施分层教学和研究性教学,能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其创造能力。

2.3 个性化课程表——超越课程与时间的限制

在教育史上,课程表也经历过一些颠覆性的变革,这些变革理念往往与针对刚性课程表的控制性和划一性相对立。例如,英国哈沃特制学校中兼有可供选择的课程表和个人课程表。欧洲“新学校”运动中的艾伯茨霍姆学校,主要以每日作息时间表而非课程表来支配学生的学习活动。再如道尔顿制学校,以学程取代教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时间预算。这类课程表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境和状况,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发展水平和阶段制定学习时间表。个性化的课程表不再局限于课程种类和课时安排,而是扩大了课程的外延,包括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影响要素,并按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时间计划。

在个性化课程表中,课程内容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而变化。相对于弹性课程表,个性化课程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和态度等设置课程,课程具有极大的自由度,课程种类更加多样和复杂。如果说弹性课程表还是建立在刚性课程表基本形式之上进行组织,那么,个性化课程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既定课程和规定时间的限制,更大程度上按照学习者的需求和状况进行规划和设计。其一,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具有不确定性,要适应学生的发展,课程表必然不能在学习之前就完全成型,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逐渐生成。即使一开始还是会设置一个课程表,这种课程表也会在过程中不断变化。这时,课程表表现出来更大的自由度。其二,学生的发展并不能像学科知识学习一般马上呈现出效果,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课程表的时间周期也会相应延长。因此,课程表或者是学程表都具有较长的时间周期,主要帮助学生做长远的学习时间规划。其三,如果说刚性课程表和弹性课程表都以课程为条目在课程表中呈现,那么以学习者为导向的个性化课程表包含更多教学影响因素。例如,学生在某个学习阶段的心理状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评价的标准,等等。大部分学生在没有引导的前提下,缺少这些学习辅助方面的个人理解。但是,这些因素与课程实施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呈现在课程表中。同时,这些因素与时间也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理解的难题等都与时间阶段有关,当把这些因素考虑在课程表以内时,课程表的时间就兼具了长远性和具体性。这种发展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显现,某种程度上,学生所达成的学业成就反映了教师对时间分配的合理程度。“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更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在时间分配上,兼顾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10。

个性化课程表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间和资源的限制,课程表成为学生学习的时间表,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学习而服务。课程和时间的灵活度更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分析,也不断进行课程表的自我更新。课程为学习者所设置,而时间也随着学习者的需求而改变,课程表不再是一种规约,转而成为能极大满足学习者个体需求的辅助工具。这种课程表需要社会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学生获得更多自由发展条件的时候才能实现,局限于各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这些自由化和个性化的课程表没能全面推广。但是,其中所隐含的革命性的尝试和突破,所表现的对学习者全方位的关注,对现今的课程表变革具有启发意义。

3 把握课程与时间的关系,促进课程表更新发展

在编制和使用课程表时,课程与时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逐渐被发掘和应用,只有协调好课程与时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表的功能和价值。在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课程表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通过相应变革以促进改革理念落实到学校教学中。

3.1 课程表是联系课程、时间和学生的纽带

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与时间安排被课程表所控制,课程表是联系课程、时间和学生这三方面因素的纽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不会直接接触课程计划或者课程纲要,他们对于课程最直接的了解就是课程表中呈现出来的课程。课程是课程表的内容,时间构成了课程表的形式,课程表通过这两个因素调节学习行为。在课程表的发展历程中,其所体现的课程与时间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二者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在设计课程表时,人们越来越注意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促进课程实施。例如,分科课程和学科课程往往与固定的、严密的、平均的时间分配相关,而综合课程等往往与弹性化的、多元的、可调节的时间分配有关。弹性课程表是对刚性课程表的改良,个性化的课程表也具有变革意义,课程与时间的协调是它们共同的侧重点。除此之外,在课程改革中,课程表体现着课程理念的转变,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只有对课程表进行相应的变革,协调课程与时间的关系,才能保障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从而将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例如,有研究显示,一旦采用课段式课程表后,教师较为倾向同时转用更多样化的授课形式11。如果不对课程表进行改革,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自然而然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有变换时间,新的课程才能得以实施,教学方法才能得以转变。由此,要关注课程理念和标准,根据课程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课程表,为教学提供不一样的时间和空间。由上可知,改革课程表的关键点之一就在于协调课程与时间的关系,其中最先要关注的便是课程理念的转变,包括课程的知识观、课程取向等。

3.2 扩大课程表外延,丰富课程表功能

传统课程表的功能是规约性的,是对学生生活的支配,虽然不能否定这种功能,但是,课程表除了规约功能,还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传统课程表中的课程大都被默认为学科课程,课程取向是以传递知识为导向的,而且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那么课程表主要就是呈现出课程的名称与时间安排即可,不论刚性课程表还是弹性课程表,其形式一直较为简洁,即只包含课程名称和每一天的时间安排。即使在弹性课程表中,课程种类丰富了许多,时间设置更加灵活多样,课时长短不一,节奏有密有疏,但是仍然是在传统课程表的框架内设计的,其形式还是没有本质的变化。由此,传统课程表往往只呈现出课程名称和时间种类,学生也只接触到每一天的课程表,而对自己的学习全貌缺少概念,因此,也就难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主规划和自我评价。但是,如今学生的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表作为联系课程、时间和学生的纽带,应该充分发挥其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时间以促进课程实施的价值。因此,课程表可以在对课程时间规划的基础上,扩大其外延,呈现一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并且根据学习阶段或者课程的不同而具体化。比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年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学习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成长历程时间表,包括课程的特色、目标、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困惑等,都可以包含在内。每一学期的课程规划课程表与时间表相结合,共同为学生提供引导,既有宏观规划,又有微观设计,与各个方面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长远的蓝图和规划,再结合细致的每天计划,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和成长。学生结合时间表和课程表,能够宏观把握自己的学习,并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调控、自我评价。

3.3 超越时间控制功能,发现时间的多样价值

在刚性课程表中,时间是一种控制工具。但是,随着课程表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课程表的时间形式产生相应变革,时间对于学习者的意义被发现和发展。工业革命以来,时间越来越成为资源和工具,人们渐渐成为时间的附属,这种现象也影响到学校教育。课程表本身就是伴随着现代时间管理观念而出现的,传统的课程和时间二分的课程表是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形成的,课程表的设置是为了从时间方面对学校生活进行规范,在一定历史阶段,这种标准化、固定化和密集化的时间制度满足了教育普及和教育管理的需求。伴随着课程改革,人才需求和课程目标都发生了变化,不能仅仅通过扩大课时量或者对时间进行严格管理来促进教学,而是要发挥时间的多样化价值。从共时性来看,教师要提高学生专注率,扩充内在学习时间。专注率是指分配时间内学生专注于某项教学活动时间所占的百分比,教师要抓住机会及时施教,选择适度的课堂密度、课堂速度、课堂难度等,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成功率。并且,当各种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出现在课程表中时,其相对应的时间也应当有所伸缩。从历时性来看,在一定條件下,虽然人们可以想办法使得知识速成,但是成长却不可以压缩,学习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支持。针对以往课程表只对学生每天课程的简单时间规定,变革的课程表可以将学生的成长和课程实施联系起来,对学生学习作一个长时间的规划,将学生学习与时间更好地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课程表进行改革时要避免两种倾向——时间碎片化和时间自由化。时间可以变换的因素有许多,包括学时、学段、学日和学期等,如果事无巨细都被课程表安排,可能出现时间碎片化现象,而如果放任师生自由安排时间,显然会造成教学混乱。因此,要立足于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发展的自由时间,为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弹性时间,来更有序地进行课程表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平冢益德.世界教育辞典M.黄德诚,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95.

[2] 陈桂生.常用教育概念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5.

[3] 张晓瑜.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表编制J.教育科学,2004(4):26-28.

[4] 张礼永.课程表与学生的在校生活J.上海教育科研,2008(4):27-29.

[5] 陈桂生.方寸之间的文章——“课程表”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7(5):22-32.

[6] 张礼永.日本小学课程表:演变特征及启示J.基础教育,2009(7):48-54.

[7]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1.

[8] Dempsey R A, Traverso H P.Scheduling the secondary schoolM.Reston,V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1983.

[9] 张晓瑜.关于引入弹性课程表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3(6):13-15.

[10] 穆建亚.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表J.教学与管理,2006(22):12-14.

[11] 张晓瑜.美国课段式课程表:经验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9(2):88-91.

猜你喜欢
课程表时间关系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课程表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做生意
自制课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