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翠红
摘 要:画笔是孩子对生活真实的描绘手段,每一个孩子在他的童年都会有一颗追求好奇事物的童心。由于应试教育受到家长推崇,孩子用美术表达生活的童心已渐被磨灭,本该属于孩子的那份灵性已被过早成熟气息代替。如何利用美术魅力课堂调节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孩子重拾童心,将灵性还给孩子,成为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首要教育任务。
关键词:打造;小学美术;魅力课堂
美术是一门无法言说的艺术,是一种学生对于灵魂高度追寻的寄托方式,他们总是涂涂画画让大人看不懂,其实这是他们表达开心或是烦恼的方式。本该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艺术却被成人的教育理念剥夺,如何发展美术教育值得美术教育者深思。
一、小学美术课堂现状分析
1.教学思想陈旧,无新意
小学美术教学给我们的印象一直就是教师随意教教,孩子随意画画的过程,教师出一个题目,所有学生都以此为模板,不过考验画的像与不像或是谁画的最像罢了。教师在美术教学课堂中更多的是要求孩子模仿,于孩子而言,他们并不能判断对与错,想被表扬的动机便成为美术教学思想无新意的原因,难以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
2.美术课堂偏见,无用论
大多数家长认为美术课堂的效果无法评估,学与不学似乎没有差别,而且画画涂涂的还不如学习其他课程对于孩子与他人竞争有优势。其实家长并不知道,任何学习都建立在观察力和理解力基础上,美术教学色彩运用与图画结合正是锻炼孩子观察力和理解力的有力方法。
3.远离实际生活,无情感
艺术以生活为依托产生,更是依赖生活存在。而小学美术教学却远离生活,在课堂上欣赏一个世界名家的作品,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否过于苛刻?与其让孩子绘画一幅山水,不如让孩子绘画身边的房子与花草。因为这些事物就在孩子生活中,便于孩子更仔细地观察,他们在绘画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孩子一定也会用自己发现美丽事物的眼睛以及描绘美丽事物的双手去努力创造。
二、打造小学美术魅力课堂重要性
1.提高审美,增长见闻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小学生不可能体验这么多不同的生活,需借用美术课堂了解中华文化、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学生通过对于数以万计的美术作品的鉴赏领略人类艺术的创作美感的同时,激发学生走进博物馆、生活馆、美术馆的兴趣,学生在实地欣赏后更透彻了解美术、艺术和文化,增加自身的见闻。
2.培养思维,增强创造力
在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可以作为达到最终目的的辅助手段。创造力源于艺术的想象,将艺术审美感融入实际生活实践中,艺术教育目的就已达到。在小学美术魅力课堂中,教师若能鼓励孩子发挥自己想象空间、挖掘自身个性化需求、绘制不同作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更能实现增强学生创造力的伟大目标。
3.提升素质,和谐发展
艺术的魅力无可言说,古今中外學者视艺术追求为价值追求取向。无论是孩童、成人、老人道德思想都以审美为阶石,对美的追求令人学会放下欲望杂念,而美术以图画对人的行为起引导作用。比如:社会公益广告运用图画艺术特色对人的实际生活予以引导、警示,教育人何为对何为错。美术以其自身的特殊意义提升人的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打造小学美术魅力课堂策略
1.充分备课,鼓励差异性教学
小学美术教学课堂应配备专业美术教师,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备课。利用模型和信息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指导,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注重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由,突出自己对于美术学习个性化追求,形成学生特有的审美。
2.巧用多媒体,激起学习兴趣
现在教育理念更多的提倡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目的,多媒体与美术教学融合的意义值得探究。一是多媒体通过多彩的图画、美妙的音乐、有趣的视频吸引学生观看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思维从上课的那一刻转移到学习气氛中。二是多媒体设备使枯燥的学习课堂转变成生动自主的学习课堂,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利用讲解与画面示范的方式教授学生绘画技巧,使美术教学魅力课堂的意义充分展现,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随之提高。
3.注重实践教学、走进自然生活
美术知识要比一般学科难以学习,难以找到日常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生活感受美术艺术存在价值,这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带着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学生创作的一切灵感都源于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这就是为什么美术大师都会带着学生写生的原因。当然,在人美版教材中极力提倡教材与实际生活结合,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越紧密越是能将美术课堂魅力发挥到极致,因为艺术虽高于生活,但更来源于生活。
美术最能体现孩子灵性,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个小艺术家,孩子本想绘制一只雄鹰,最后却被折断翅膀。现在如何将美术课堂还给孩子,如何提升美术教学课堂的质量与学习氛围,如何打造小学美术魅力课堂成为教育者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月钦.打造灵动课堂彰显美术魅力[J].新课程小学,2014(4).
[2]涂雅丹.巧用多媒体提高美术课堂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5(8).
编辑 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