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可耕
和那些很早就志存高远,立志在教育行业耕耘的教师同行不同,直到大学毕业,“成为教师”这个选项,虽说不是从未出现在我脑海中,但从没有正式成形过。在毕业季的暑假里,是重庆市人民小学把一个站上讲台的机会,给了我这个非师范专业出身的中文系毕业生。
1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深知自己是幸运的。在入职前的整个暑假,我在网上阅读了许多教案,也通过观看公开课视频,来揣摩名师的讲课方式;我读了一些教育心理学的专业书籍,也做了许多心理预期:家长不认可我这个“新生”教师怎么办?上起课来,学生跟我唱反调怎么办?有了这层准备,遇到问题,至少不会太过慌乱。
是的,从一开始,我就以一个相当低的心理预期,面对教师这个职业。我不奢望自己多么“成功”,但希望能逐渐做到“称职”,才对得起这份幸运。一步一步来,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好——这就是我当时的心态,或许,也是这十年教师生涯里我最主要的心态。
带着这样的心态,我第一次走上讲台。虽然面对的是好奇的学生们,但说完全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我知道,自己已经做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尽我的能力理解了课程的核心内容,但真正的挑战是,把我所知道的传达给学生。按我的想法,首先是得让学生们喜欢我,这样才能认真听我所说的、接受课程的内容,教与学才能进入真正的良性循环。当然,做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本身就是教师这个身份最大的享受。
2
怎样让学生喜欢我?怎样更好地改进课程?仍然需要学习,尤其是从我的师父——漆太利老师那里学习。进入学校的第一天,通过一场师徒结对仪式,她成为了我这个新人的师父;接下来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每一篇同样的课文,我先听漆老师的课,然后漆老师听我的课。每三四节课,我们就坐下来讨论:她的课程环节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我的课程有哪些不足之处?我对教材的理解,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拿到课文的文本,自己该怎样从教学的角度理解?
对我来说,这是成为称职教师的必经之路;对她而言,这也是日常工作之外,一份相当耗费心神精力的额外教学工作。漆老师是位与学生交流的高手,学习和模仿她与学生交流的习惯,提高了我的教学技巧。而课后的大量交流,也使我对课文与备课的理解深了一个层次。结对的师徒很多,而相互听课交流如此频密的绝无仅有,在初人教师职业最生涩、最艰难的时光里,是漆老师的悉心帮助,使我尽可能快地进入了角色。
我是幸运的,漆老师在我身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因为这奇妙的缘分,在我“出师”这一天,“教师”这个身份,对我来说变得更踏实,也更深情。
3
经过新人期的生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持续学习与保持共情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向同行、前辈和本学科的书本学习,还需要向学生、向社会、向其他学科学习。如果无法了解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教学就无以为继;如果脱离社会语境、一头钻进“象牙塔”内,课堂上真诚的交流就失去了基础;更进一步在“跨学科”如此频繁的当下,单一学科形式与内容的藩篱,也会束缚学生甚至教师自己的创造力。要保持住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这份深情,我就需要保持与学生的真诚交流,以及课程内容的持续改进。
適应了日常教学后,我渐渐感到,在这两个复杂的综合体之间,要形成有效关联,让学生对课程有兴趣、学有所得,传统语文教学的“独木桥”是难以胜任的。这座桥梁应该把语文技能、知识与规则的教学目标,包裹在指涉更宽广、内容更丰富有趣的文本当中,包裹在带有引人共鸣的真情实感、具体而微的文本理解当中,也发散到更丰富的展现手法、更具解释力的多学科知识当中去,让它们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回答学生心里真实的问题,唤起了学生了解、适应及参与到世界中去的热情,也就等于唤起了学生学习和求知兴趣。如果脱离了这种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的就是另一种“做好学生”的状态。单一的标准答案塑造出单一的规范人格,而这与学生、文本和现实实际,都是互不兼容的。
经过教师职业的淬炼,系统地了解相关知识、明白该如何做之后,我才能具体构想和实行。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设计了群文阅读课。用类似比较文学研究的方式,把几篇小说放在一起进行阅读,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或者把不同童话、寓言中狐狸的形象进行比对:同样是狐狸,列那狐和“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区别?不同文本的差异性产生了更丰富的联想、更具体细腻的文本理解,打破了“闭着眼睛就能说”的刻板印象和随之而来的单一答案的垄断。在教材范围之外,我设计了“人工智能”这堂课,在介绍背景知识之后,让学生们学习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出科学家、科幻作家、IT人士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一起学习如何阅读这些颇具专业性的文章,将文章中的看法归纳后相互比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真实世界是三维的。如果说传统教学是一维的“线”,那么我在课堂教学中,就试图把“线”扩大成“面”。最后,还要加上情感这个维度,才能使其立体。在低年级的课后作业中,我布置了很多与父母交流的任务;在作文批语中花了点小心思,与学生“聊天”互动等。在课堂之外,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那些父母离异、有复杂家庭问题的孩子,我给予重点关照,了解他们的爱好,像朋友那样陪伴和开导他们。在毕业之际,将他们送走的时,虽然仍怀着对他们未来的担心,但我知道,自己已经努力抚平他们内心的创伤。
这些已经不仅仅出于教师的责任感,我感到很幸运,因为在我成为教师的时代,教学与学校管理的进化和改革,本质上都是为了更人性化。我可以用更本真的态度面对学生,也会努力让学生以更本真的态度,让我看到他们最真实的思考和情感。毕业的许多学生都会成为我的朋友,学生们有情绪,都会主动来找我倾诉,做这样的教师,我感觉满足、快乐。
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在重庆人民小学度过的这十年,我从一个懵懂的应届毕业生变成了一个稍有经验的教师。但很多时候,在许多事情上,我感觉自己仍然是那个刚刚走出学校的年轻人。站在讲台上,十年时间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我愿意继续保持一名“新教师”的心态,尽管运用着这十年积累的一点经验,但仍然能不断追求教学的真实。
对于学生,教师是帮助他们架起通往成长、进步和收获的桥梁。而学生之于教师呢?我不知道。他们就像不确定的、充满无数可能的未来,意味着太多,但总是美好的。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