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勇
教育之事,过于理想走不动,没有理想走不远。当教育理想遭遇现实挑战时,考量的是我们的教育勇气和智慧。因此,厦门市先谋后动,且思且行,做有智慧的教育行动者。
探域一:课程改革
很多地方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厦门怎么做,怎样将核心素养落地?我们积极推行全课程,即构建课程化体系。全课程实际上就是把学生所有活动都纳入课程体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实现了,核心素养就落地了。所以“全课程”的提出,相对来说有抓手、有可操作的东西。(见表1)
今天重提“全课程”,因为背景不同而更有意义。有人把课堂比作药品,想疗救已经生病的学校教育,首先要敢于在课堂上动刀子。想让学校教育走得更好,就要有丰富的可供多元选择的课程。在邁向第三代改进中,课程系统建设好了,只要植入合适的内容,就能产生更大的效应,所以重提“全课程”。
探域二:高考改革
高考增分的几个想法:校本作业、全批全改、统计分析、生考教师、教学生学、研究题根、每卷一新;新高考的前期探索:顶层设计科学、教师统筹安排、教室数量配足、管理系统健全、专家团队组建、做好宣传准备。以“生考教师”为例,我们正在试点。暑假让每个孩子出一份卷子,四人小组再合成一份卷子,全班再合成一份卷子,这份卷子就是学生用以检测教师的卷子。
探域三:特色发展
1.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基础教育要始终牢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学校框定的特色,是否人人普及,值得探索?全面发展不是不要特色发展?在“全面”发展中凸显“特色”,在“特色”发展中推进“全面”。例如,舞蹈特色的学校并不是要让所有的孩子跳舞,应当全面发展。
2.继承传统与注重创新的关系
学校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废墟上,学校特色发展更不能建立在废墟上。学校特色是通过一任任校长、一批批教师、一代代学子参与建设、传承与发展的。校长是学校特色的继承者、领导者、设计者、弘扬者和创新者;师生是“特色”的传承者、弘扬者、更新者和发展者。继承,让特色发展有其“源”,有文脉,很“自然”;创新,让特色发展有活力,体现“自觉”,体现学校价值引领。
3.“大”的特色与“小”的特色的关系
“大的”特色,如生命教育,附中特色,“三自”教育,养成教育;“小的”特色,如武术特色,书法特色,诗之校,民乐特色。“大特”要防止泛化,要立足落到实处,要在子课题上做足文章;“小特”要防止窄化,要注意适度升华,要在提升内涵上“圆其说”。过大的“特”不妥,过小的“特”不行,把握好“度”才好。
4.“单一”特色与“多个”特色的关系
“一特”在提法上易上口,如闸北的“成功教育”,某校的“绿色教育”;“多特”是“特”吗?“多特”可以多到几“特”?太多“特”是否会有“框论”之嫌?一定要“一特”吗?有些“特”可以凝练,有些“特”不好凝练,如何是好?
5.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特色的基础是理念,在特色的形成中,理念起着引领性作用。在理念的引领下,可将学校的“闪光点”生成“特色”。理念体现学校价值观,理念催生特色,特色体现理念,特色决定竞争力,理念决定发展力。
6.学校规划与全员参与的关系
校长应当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设计者、引领者、促进者,但仅有校长的设计是不够的,学校特色发展应当成为全校师生、家长的“行动”。只有成为“学校人”的“特色”行为时,方可称之为“学校特色发展”;只有成为“社会人”的“特色”认同时,此“特色”就“深入人心”了。
7.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的关系
学校文化往往是带有特色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有文化性的。学校特色建设不能为特色而特色,应用有“文化”的涵养。学校特色的形成要与学校文化整体协调,摒弃学校文化的、人为打造的“特色发展”其行不远。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中区别于其他学校文化的重要特点。
8.专题学习与深入研究的关系
学习让我们至少站在“高人”肩上看“特色”;学习让师生增强对“特色”建设的认同度和自觉性。学相同才能思相近,思相近才能言相和,言相和才能行相辅,行相辅才能事相成。没有“学”是不行的,仅有“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的基础上进行“研”,我“研”故我智。研究,提升精神的高度;研究,保持思维的深度;研究,拓展知识的广度;研究,具备透视的远度;研究,追求探索的精度;研究,改变眼界的角度;研究,超越自我的气度。
9.学校校训与学校特色的关系
理想的校训应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核心,雷同化(如二言八字)的校训不能体现学校特色。许多学校的校训与学校特色文化错位,历史悠久的学校要适当发掘校训的新内涵。雷同化的校训,在条件具备时,可以重新制定体现学校价值取向和鲜明个性的校训。
10.“特色”发展与“无特色”发展的关系
特色学校创建是学校从一般走向“不一般”的过程,是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过程。每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所谓从“无特”到“有特”、从“一样好”到“样样好”,让原有的特色消失,从而达到一种“无特色”境界,从长远看,我们更应该提倡这种“无特色”发展。从“有特”到“无特”,再从“无特”到有新的价值追求更高的“特”,如此看来,“特”无止境。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