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后庆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笔者在此着重讲的是学科德育,我们如何在学科中把德育落实下去。
一、如何理解并实践立德树人的要求?
立德树人是一个涉及未来综合国力和民族发展力的问题。未来,我们不仅需要有数量众多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端人才,更需要这些人才有无可替代的特质,这些特质应具有时代性、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些特质包括面向竞争的时代中,我们能够保持清醒,保持坚强、独立、公平和正义的品质。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每个人拥有尊重、善良、同情、互助和谦让的秉性。在融入国际环境过程中,现在说中外融合,我们应该时刻胸怀理想信念,心存国家意识和民族责任。今天的人才一定有这样一种特质,这个特质在我们基础教育的学校教育里面,怎么把它培养出来、落实下去?立德树人对于所有中小学学校的要求是所有的课程从设计到实施,都需要体现这样的教育目标,这是我们课改的方向,也是我们学校办学的根本。
1.立德树人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所有的课程从设计到实施,都需要体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和功能,这是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学校办学的根本。学校需要调动与整合全部的课程及各类相关资源,使其共同承担起责任和使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培养理智信念、科学民主、规范有序、创新探索当代文化以及跨文化沟通等核心素养。
很多学校对课程育人功能的理解和实施尚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与价值取向不凸显、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能力还有偏差、课程设计与资源整合不够等,这需要我们共同研究和探索。
立德树人必须通过学科落实,学科落实绝不是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上贴出“德育”的标签,而是要在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学科对健康完整的人的理解、要求、尊重和贡献。不同学科中蕴含着具体丰富、不尽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内容。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科内在的价值因素和学科灵魂、学科精神、学科文化等精神要素,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予以积极体现。
2.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第一层次是学科特色核心素养。学科特色核心素养是以特定方式学习学科内容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具体学习领域的特定符号系统和体系。
第二层次是跨学科的共通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合作、社会交往和沟通、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等。在各学科学习中,强调基于证据进行论证,批判性反省问题和理论证据,根据自身和问题需求制订和调整计划(或规划),根据特点需求组织团队,进行有效交流和合作,学会适应和调整。个体在受教育中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显现的品质和特征。
第三层次是自我成长层面的素养。个体心智的成熟程度,对自我、他人、社会以及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感悟。品行修为的发展境界是以“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为核心的自我成熟和成长,是教育成为人的根本,是统摄所有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人的观念的根本,教学必须扎根于此,否则人的素养培育就会落空。学科的核心素养绝不仅仅是掌握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科知识学习中,表现出的人格特征和智慧特征,是学科内在和潜在的价值、精神和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二、如何理解今天的课程体系?
今天的课程已经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它是学科、学生、学习、社会的有机整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个人知识、直接经验正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今天的课程已经具有鲜明的时代要求,它不是简单地一种通过学校学习掌握某种谋生技能的培训,也不是为了通过某种考试而进行强化的学习,而是一种崭新的主体性培育。
在学科知识与学习者的关系上,学校的学科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种社会发展的进步,它比较快速地解决了教育为社会需要而培养人才的目标问题,让受教育者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学习、了解甚至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解决了学习者的阅读、书写、计算能力,为学习者进入后续更高阶段的学习探究提供了基础能力。人类在该领域知识体系的认知形成过程中的思考过程与方法;该知识体系如何解释人类自然和社会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相关发展,以及所拥有的解释世界的方法和工具是什么;这些知识体系如何揭示和挑战人的认知极限,体现人类在知识领域中的诸多探索,为真理而孜孜不倦的品质等。
三、什么是今天的学习?
这是一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唤醒的问题。学科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体意识和能力养成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知识、行为和情感的矫正以及它们的相互表现,是学习者人格与品行形成的重要渠道。
纯学科知识点的关注和对试题标准答案的追求,让今天的很多学科教学陷入“去学习者主体性”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只关注考试结构,主动学习动力不足,思维能力不够,学习方法缺失。由于认知的局部性和局限性,而影响更多的行为品质和情感态度的形成,当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结论,其自身内在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化能力就会削弱,从而影响其判断和分析,继而影响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最终带来的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偏差和误判。
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独立并行的三种平行目标,而是相互统整、同时作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性要求。所有的学科虽内容领域不同,都应该设计符合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课程目标,从而实现人格完整、人性完善的教育目标。一切围绕知识点的训练和强化,不关注学习者的过程感受,不关心学生主体的情感、态度乃至价值观的收获与取向,是对真正学科教学的异化。
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过程,伴随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的变化,是一种知识人格化的形成与显现过程。学习者需要逐步学会对他人的态度,建立个人学习兴趣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理性的、符合自身发展規律的判断和选择,能够对学习和生活抱着主动探索的精神,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需要更进一步认识学科教学的真正教育内涵,能给学习者以清晰的解释和引领。语言文字类课程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掌握语言和文字的表达技巧,而是要发展有效的沟通,能够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和交流。endprint
在此基础上,表达内容的价值倾向、所反映出的内心真实情感以及对美的理解等,这是由低到高的课程要求,通过学科的系统知识载体的选择和设计,才能帮助学习者进入其中。
四、什么是今天的教学责任?
这是涉及有效教学与学习者关系的问题。学校的学科教学因其组织性和标准性而有别于其他的学习形式。在班级授课制形态下,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如何在某些标准化的要求下,实现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是一个现实的研究命题。
有什么样的教学关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态和学校文化。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权力自始至终由教师全面掌握,学习者习惯被动接受,主体性的交互比较少,影响学习者在学科中的整体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建立公平公正、恪守规律、温和宽容、团结合作、善于探究、勇于克难、秉持信念的学习文化,并把这样的文化通过教学过程传递给学习者,让良好的教学关系成为未来人际关系和交往文化的基础。
学科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要让学习者知道个人在学科中的主体责任和意义,这是当前学科教学相对缺少而关注的问题。学科教学的意义不在于考察学习者能用多少解题技巧来表现其学习成效,单一的知识点导向和考试驱动,使学习者容易失去学习的真正动力和目标,持续激发学生对学科领域的兴趣,这既是学生的动力,也是学科教学的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建立知识与人的关系,重新获得知识的社会意义,获得判断的方法以及社会性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路径,这是德育的最重要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习者正视在学校学习中的实际状态,不论面对何种起点的学习者,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鼓励,提供给他们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氛围,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习者是否胜任学习任务。
学科虽然以分科形式存在,但学习的最终意义是对知识的融通和应用,学科教学在良好的教学关系和个性化关注的基础上,应该收获的是影响学习者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认同。而这种判断和认同是通过实践表现的,学校的学科教学要提供针对这些本性特征的实践场景和学习要求,让学习者逐步知道、学习并强化实践能力,包括基础力、判断力、理解力和意志品质。这不仅是所有学科都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所有教师的责任。
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综合活动、研究性课程)是两种不同功能的课程,两种课程都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開发的。掌握学科体系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跨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获取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创新精神和解决能力为直接目的。
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学科知识,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是生活世界,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心理经验和生活的关系,两者交相作用,相辅相成,最终才能实现教育回归生活,体现教育的意义。教师在引导三个层次的学习和两类课程实施中,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是教师教育境界和专业素养提升的迫切需要。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