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动态生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018-03-09 07:41江苏靖江市滨江新区办事处越江小学2145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5期
关键词:内角所学三角形

江苏靖江市滨江新区办事处越江小学(214500) 朱 凤

教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的主要原因一般包含两种:一是学生有了新旧经验之间的矛盾冲突,产生了质疑并提出质疑;二是在构建学习模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得出了相关结论,但这些结论并非都是正确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引导学生巩固旧知,激发其探究热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加深对数学知识地理解。

一、利用问题生成,带领学生自主发现

问题是思维的花朵。在课堂中,大多数学生会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顺水推舟,了解了学生的不足这处,帮助学生强化知识,梳理并解答认知过程当中的疑难。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后,我邀请学生到我家玩,有一个学生嘀咕道:“我从来没有去过你家,怎么才能找到你家呢?”我灵机一动,决定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探索。我用格子图出示了我家周周边的地图(如下图),引导学生思考:“用数对表示出学校的位置。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分别在我家的什么位置?我就住在信用分社,从汽车站怎么走到我这里?如果从菜市场,又该怎么走到我这里?”

学生讨论后发现,到达老师家的路线很多。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造就了课堂的动态生成,这一动态生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学生在课堂上的发问可遇不可求,教师不妨顺水推舟,深入挖掘,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二、利用质疑生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质疑是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开始,是数学思维的萌芽。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对所学知识产生质疑,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引导,带领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方法,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有一个学生质疑:“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我问:“你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呢?”学生回答:“因为我们刚刚验证的只是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啊!”听完学生的想法,我决定利用学生学过的图形,带领学生进行操作并验证。我先在黑板上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将长方形沿对角剪开,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再将两三角形拼成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这一特性,展开推理和验证。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得出最终结论:所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质疑,带领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展开探究。学生在对数学规律和数学概念的探究中,建构了正确的概念认知。

三、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反思

在教学中,不管教师如何努力,学生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应善于抓住错误,引导学生自主反思,让“错误”巧妙地为学生的思维提升铺路搭桥。

例如,教学“简便运算”后,有这么一道计算题“366-199”,大多数学生这样计算:366-199=366-200-1=165。笔者发现错误后并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先让学生进行验算。通过验算,部分学生发现计算结果出错,但是不理解自己错在哪里。为此,笔者带领学生进行反思:“想一想,200-1是怎么来的?学生:“将199可看成200-1,即应用366减去200-1这个整体,因此200-1要用括号括起来。学生进一步明白了“366-199”改为366先减200,实际上多减了1,则应该再把1加回来,所以算式应变成“366-200+1”。

通过引导学生认错、找错、改错,学生在进行此类计算时,能有意识地避开类似的错误,大大降低了错误的概率。课堂上出现错误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巧妙利用这些无法预设的动态生成资源,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反思,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总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把握契机、因势利导、合理利用,才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解开思维困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内角所学三角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非所学
三角形分割问题
非所学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画一画
倍角三角形的几个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