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古体诗词素养的培养

2018-03-08 07:09戴金波徐艳丽
武陵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古体诗诗词中华

戴金波,徐艳丽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古体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智慧、民族心路历程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屡经磨难却始终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精神纽带之一。古体诗词诵读写对精神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和品德的形成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文化大革命使中华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冲击,古体诗词也被列入“四旧”之列,饱受诟病。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加上西方敌对势力长期鼓动“去中国化”,中华传统文化与国人渐行渐远,大学生对包括古体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推广。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明确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1]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发出《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贯彻教育部指示精神,纷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古体诗词开始走进校园,并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我们主持的“古体诗词诵读写活动推广研究”课题有幸被湖南省语委、湖南省教育厅确立为2015年度湖南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重点课题。为切实做好该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组深入多所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的古体诗词接受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分析,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对古体诗词的兴趣等问题作了一些粗略的思考和研究。

一、大学生对古体诗词接受情况的调查分析

为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古体诗词的认识情况,重点了解他们对古体诗词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及实际水平,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题涵盖对古代诗人和经典篇目的熟悉程度、古体诗词的理解及诵读等方面。课题组先后在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岳阳广播电视大学5所高校分别随机调查了100名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2份,有效回收率为96.4%。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的大学生在古体诗词的认识和学习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有一定的兴趣,但学校对学生学习古体诗词的专业指导不够

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对古体诗词诵读写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古体诗词诵读缺少概念性的认识,有的还对古体诗词该如何正确诵读、如何学写习作等知之甚少。我们在被调查的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中文教育专业学生和长沙师范学院、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文学类课程中了解到,几乎没有学校将《古体诗词鉴赏与写作》列入专业必修课程,《古代文学》《写作》等专业课程也没有专题讲过古体诗词的鉴赏与写作问题,学生的古体诗词鉴赏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没有引起学校和相关专业的足够重视。如在问及“目前所学课程中你认为哪一门与古体诗词诵读写能力培养最为密切”时,学生的选项很不集中,选择《大学语文》的占21%,《古代文学》占30%,《写作》占13%,《汉语基础》占25%,《教师口语》占10%,选其他课程的占1%。反映出这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根本没有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古体诗词素养的问题。

(二)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但阅读和写作的动力明显不足

调查显示,对学习古体诗词的重要性,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如在问及“为什么要诵读写古体诗词”时,57.3﹪的学生觉得古体诗词很美,值得学;20﹪的学生觉得不能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10.1﹪的学生认为与将来就业关系密切,必须学;8.2﹪的学生觉得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可以学一学。在问及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学好古体诗词”时,90%的学生都认为很有必要。但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对古体诗词学习的动力不足。如在问及“平时是否阅读古体诗词类的书籍”时,只有12.4%的学生认为“很多古体诗词的文字意境很好,我经常会诵读”。在长沙师范学院、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两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背诵几首古体诗词”的答案统计中,我们就发现能背诵50首以上的仅占30%,能背诵100首以上的仅占8%,学生平时阅读量明显不够,背诵篇目过少。新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古诗文160篇(段)[2],可见作为即将走上小学教师岗位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古体诗词储备明显不够。另外,在问及“平时是否写作过古体诗词”的问题时,只有2.1%的学生根据古体诗词的韵律要求写作过,这些学生都是文学社的社员,其他学生根本就没有尝试过,也没有学写古体诗词的想法。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虽然对古体诗词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但是阅读量较少,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

(三)古体诗词修养自我评价与实际能力严重不符

心理学家认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人对自身的评价与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悬殊过大,就会使自己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也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行为的产生及其学习的实际效果,假如不能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就会产生消极或负面的影响。参考学生古体诗词诵读写能力测试结果,被调查学生对古体诗词的诵读写自我评价较好的主要表现在诵读的阶段,而对鉴赏和写作则较为薄弱。其实,他们对诵读也是一知半解的。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法,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3],把诵读重新提升到重要地位。古体诗词的诵读是基于对诗词字义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反复朗读,自然成诵”,这是学习古体诗词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我们对部分参与问卷调查学生的了解,他们平时对古体诗词的诵读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有较大阅读量的学生,对古体诗词字音、词义、诗意等也不一定有非常正确的理解。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诵读阶段,与古诗词写作有关的平仄、押韵等基本知识也应有一定的了解。作为中文专业和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更应懂得古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规则,了解古体诗词的韵律、对仗之美,才能更好地达到诵读的要求。如在对湖南理工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师范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调查中可知,55.6%的学生不能正确辨别出一首古诗词的平仄,仅仅有2.1%的学生能按照古诗词的韵律要求创作古体诗词。在关于平仄识别的测试中,仅有7%的学生能正确标出所给古诗词的平仄。

(四)古体诗词诵读写能力整体偏低

我们课题组结合古体诗词诵读写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参考本专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诗词方面考试大纲,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部分古体诗词诵读写能力水平测试题,主要测试大学生在名篇名句的背诵(30%)、诗词基础知识(20%)、诗意理解(20%)、读音(10%)、断句(10%)、平仄(10%)等6个方面的能力。测试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书面填空(根据语境注音),测试统计结果采用百分制计算。结果显示,学生的及格率为47.9%,优秀率仅为0.05%,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体诗词专业知识欠缺。大学生只有掌握扎实的古体诗词基础知识,才能提升古体诗词的诵读能力,然而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学生古体诗词基础知识较为欠缺。如对【越调·天净沙】中“越调”的理解,58.6%的学生认为是“曲牌名”,只有10.7%的学生选择正确答案“宫调”。可见大学生对词、曲的相关概念性知识掌握不够准确。

2.对古体诗词的鉴赏能力有待提升。我们课题组选取孟浩然的名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测试大学生对整首诗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结果只有54%的学生能正确选择是诗人想做官却又无人引荐的苦衷;对古体诗词中包含的时间信息的理解的测试,只有50.7%的学生能选择出正确答案。

3.对古体诗词个别字词读音不准确。我们课题组在对学生进行古体诗词的断句测试中,有73.9%的大学生能正确对给出的诗句断句,说明大部分学生能给古体诗词断句。但是,许多学生对古体诗词的个别字读音掌握不够准确。一是平翘舌音不分。如“札札弄机杼”中的“札”,只有49.3%的学生注音正确,大部分学生与平舌音“zá”相混淆。二是混淆形近字。如“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蒿”,易与“篙”混淆,读成“gāo”。三是多音字难确定读音。对古体诗词的理解不到位往往影响个别多音字的读音,在对杜甫《羌村》中诗句“夜阑更秉烛”的“更”测试中,学生多读成“gèng”,可见学生对古体诗词的理解能力是制约古体诗词诵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提升大学生古体诗词素养的主要路径

(一)努力完善课程建设

提升大学生古体诗词的素养,让古体诗词真正走进大学校园,笔者认为关键且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在相关专业开设与古体诗词有关的课程。古体诗词进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系统的课堂教学及其训练,这相当于古人所说的“诗教”。当然,古人的“诗教”大多是在私塾的课堂里进行的,只是我们现在没有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罢了。但是,“诗教”的积极作用是无法否认的。孔子对“诗教”曾作过生动的描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个体情感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水平。《乐记》中说:“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在这段精彩的描写中,诗、舞、乐三者浑然一体,中和有节,这是对“诗教”标准形象而又准确的展现[4]。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诗教”传统,高度重视古体诗词进教材、进课堂工作。

目前,在我们调查了解的高校中,中文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虽然也开设过一些与古体诗词学习有关的课程,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学习古体诗词的积极性也并未因此而有所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应该是课程针对性不强,课程目标不明确,只重视理论的灌输,不重视诵读、鉴赏和写作实践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育方案的调整,努力完善专业课程建设。在有条件的高校中文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可以将古体诗词鉴赏与写作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本科一般宜开设70课时左右,其中,诵读、鉴赏20课时,写作50课时。该课程宜在二年级两个学期内开设。古体诗词诵读、鉴赏课主要介绍如何正确阅读古体诗词、古人古诗词诵读法和古诗词鉴赏技巧等,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诵读和鉴赏古体诗词;古体诗词写作课主要介绍古体诗、近体诗的写作要求和技巧以及一些常用词牌的填词规则,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初步学会写作古体诗、近体诗,掌握一些常用词牌的填词技巧。专科层次一般宜开设36课时左右,其中,诵读、鉴赏16课时,写作20课时,该课程宜在二年二期开设。专科层次的古体诗词写作课主要介绍绝句、律诗、小令的写作要求和技巧,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初步学会写作绝句、律诗、小令等具有代表性的古体诗词。

高校其他专业可以普遍开设古体诗词鉴赏选修课,供对传统文化和古体诗词有兴趣的学生选修,一般宜开设36个左右的课时,课程宜在二年二期开设。课程内容要丰富多彩,代表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水平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都要有所涉及,授课的重点在古体诗词知识的普及和历代经典诗词的诵读与鉴赏。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丰富古体诗词的知识,学会诵读和鉴赏古体诗词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其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完善古体诗词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目前,高校的古体诗词教学还没有统一的国家规划教材,重视古体诗词教学的高校,要么是使用的校本教材,要么是几所高校联合组织编写的教材,往往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利于普及推广。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今天,教育部门及各高等学校要主动作为,尽快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古体诗词鉴赏与写作》国家规划教材。鉴于古体诗词写作的专业性和难度较大,建议由国务院中华诗词研究院牵头,组织专家编写《中华诗词写作教程》。

(二)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由于“诗教”传统的长期缺失和学科的细分,古体诗词的教学不可能完全回归到古人“诗教”的模式和方法上。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借鉴古人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古体诗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要强化“诗教”意识,积极在中文或初等教育专业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古体诗词的内容。在目前还没有统一《古代诗词鉴赏与写作》教材的情况下,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写作等课程中,可以分别增加诗词诵读、诗词鉴赏、诗词写作等内容的教学。例如,在现代汉语的音节、声调的教学中,就可以将其与古体诗词的诵读教学结合起来。古体诗词诵读对于音节的认识很有帮助,因为诵读诗词时语速较慢,学生可以通过诵读,明显感觉到发音器官的紧张过程,同时也可以非常清晰地感知到诗句中的每一个语音单位。如对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慢速诵读,每个字都可以适当地拖长音节,可以感受到喉头这个发音器官有十分明显的放松—紧张的过程,每一次发音器官的紧张过程就是一个音节的体现,这也能充分说明音节是语流过程中最为自然的语音单位。所以学生对“音节是人们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的语音单位”这个概念的理解就更容易。声调是现代汉语教学中容易忽略的难点,尤其是调值不容易准确把握。如果将其与古体诗词诵读结合起来学习,可能就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因为古体诗词诵读,是一种语速较慢、感情丰富的语言的表达,汉语中声调调值的高低变化,可以充分体现声音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形成优美的韵律,我们可以利用古体诗词的诵读来体现声调铿锵悦耳、和谐动听的美感。如唐代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的韵脚“鸦、花、家”的声调是阴平,在诵读过程中,要掌握阴平调的55调值,不能读成33调,要保持阴平调的高、平的特点,这样才能读出诗的内在感情。在现代汉语涉及以上内容的教学中,音节、声调的理论教学结合古代诗词诵读实践,可以在不经意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古代诗词音节和声调的特点,对他们正确地诵读古体诗词也会有一些新的启发和帮助。

二是要丰富教学手段,改变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大学生感受到诗歌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朱光潜先生对诗歌与生活的关系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评说,他说:“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才会有末日。到了生命的末日,我们自无从顾虑到诗是否还存在。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5]既然诗歌与生活关系如此紧密,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也应让课堂充满诗意,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气息。例如,在指导大学生进行古体诗词的诵读时要引导学生对诗词的“言、象、意”进行多层面充分的了解,同时要积极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古体诗词有多种诵读方法,如素读法、指读法、读义法、配乐法、表演法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多采用配乐法和表演法,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改变满堂灌等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诵读中来。如在指导学生写作古体诗词时,就可以有选择地把学生从教室带到户外郊游踏青或参观公园景点等,让他们在欣赏自然山水时发现美的瞬间,捕捉写作的素材,寻找艺术的灵感。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整天关在房子里是写不出动人的诗作的。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古代文人士大夫既重视读万卷书,更热衷于仗剑出游、行万里路。

三是要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大学生品味古体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古体诗词鉴赏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是要运用审美渗透教学法,帮助学生重点品味古体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是古体诗词最突出的特点,古人含蓄、精炼的诗句往往都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鉴赏古体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诗句内容的表层,而应引导学生去探究诗词语言的深层意蕴。如对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一句中“花”的理解,这种“花”就不仅仅是指大自然中普通的花,心上人像花、青春年华像花,美好往事也像花……因此这首小令想表达的可能是一种对恋人、对青春或美好往事的追忆。“花”已远去,词人虽心有惆怅却又莫可奈何。意境美是古体诗词创作的独特要求,讲究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鉴赏古体诗词时要通过反复诵读、透过诗词意象去理解和再现意境。如对张先“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一句意境的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鸟意象往往所代表的是一种忘却世俗事功、悠闲自得的生命态度。由此可知,作者在这里可能并非纯粹写景,其中应该也包含了词人在沙岸闲眠的水鸟身上感受到的闲适、自在的人生境界。“云破月来花弄影”描写的也不仅仅是花朵在透过云层的月光下婆娑弄影、顾影自怜的景象,其中还蕴含了一种珍爱自我人生的感悟:人生短暂,花期易过,未来难知,更应珍惜当前的美好。诗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感美是古体诗词内涵美的重要体现,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数语就能使人对壮美的大自然心驰神往;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语就道出了拥有真挚友情的珍贵和自豪;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流露出的是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现的则是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指导大学生感受诗词之美时,还要帮助他们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全部调动起来,六根互用,一齐走进诗词的情境之中。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全部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6]如北宋诗人林逋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山园小梅》)一诗,带来的先是一个由远入近的视觉形象: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盎然盛开,占尽了小园的风光。接着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并用:稀疏的梅影,清幽的芳香,仙鹤偷看,蝴蝶失魂落魄,诗人的浅吟低唱。古体诗词之美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创新思维,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引导并训练学生学会把诗词的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听觉反应、味觉感受,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大学生对古体诗词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模仿写作能力。

(三)大力营造校园诗词文化氛围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充分认识到了古体诗词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早就呼吁:“让中华传统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让中华诗词陶冶大学生情感,活跃大学生思维,融入大学生心灵,让中华诗词在大学校园铸造辉煌。”[7]高等学校应积极倡导并支持古体诗词走进大学校园,逐步在高等学校形成一个学诗词、写诗词、用诗词的良好氛围,开创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的良好局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是要加强宣传普及的力度。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华诗词大会》非常火爆,受到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追捧,为学习和传承古体诗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高等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园网等,积极开展诗词知识的普及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可结合这一主题设立与诗词有关的宣传橱窗、文化走廊和班级黑板报等,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师生诗词墙或诗词碑林,形成浓厚的校园诗教氛围。

二是定期邀请专家开设古体诗词的讲座。大学生虽然大部分对古体诗词还比较陌生,但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因为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教育,他们对中华古体诗词有着强烈的兴趣,不但热心学习或研究古体诗词,甚至还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在目前课程和教材建设还不完善、一些高校还缺少这方面专任教师的情况下,可以定期邀请社会上或其他高校对古体诗词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古体诗词系列讲座。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求,可以大致分为“古体诗词常识”“古体诗词鉴赏”和“古体诗词创作”等几个专题,分层次进行,确保因材施教,既有面上的普及,又关注重点群体的需求。

三是积极引导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高校最有活力的群众组织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交流学习体会、展示学习成果的重要平台。高等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学习和研究古体诗词的文学社团,吸引有兴趣且有一定古体诗词修养的学生加入社团。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古体诗词诵读写活动在高校的推广普及,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古体诗词的爱好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大河之水,永不枯竭。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的学生文学社团——“青草诗社”就是较为成功的例子。“青草诗社”2005年成立,13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古体诗词学习和创作活动,每年都吸引100余名学生加入社团。社团每周开设一次相关课程,定期在全院范围内举办诗词吟诵会、最美古诗词知识竞赛、古体诗词写作比赛等活动,经常邀请专家教授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和写作古体诗词。近年来,“青草诗社”每年都出版一册学生作品集《青草之歌》,学生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使古体诗词的学习、研究和创作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四是经常组织开展有关竞赛活动。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组织开展一些与古体诗词学习推广有关的竞赛活动,如可以在全校组织开展“古体诗词知识竞赛”活动,检验学生对古体诗词基本常识的了解掌握情况,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学习、了解古体诗词;可以面向诗词诵读爱好者,组织开展“最美古诗词吟诵竞赛”活动,检验这些学生对古体诗词诵读常识和技巧的掌握情况;可以面向经常写作古体诗词习作的学生,组织开展“古体诗词创作竞赛”活动,检验这些学生对平仄、押韵、对仗等古体诗词基本规则、要求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意境营造能力和情感把握能力。组织竞赛不是目的,而仅仅只是一种检验古体诗词学习和推广效果的手段。同时,通过竞赛还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学习推广古体诗词的行列中来,促使更多的大学生进一步关注古体诗词、潜心学习研究古体诗词,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不赞成课本去掉古代经典诗词[N]新京报,2014-9-10(A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

[3]陈会琳.基于学生兴趣的高中语文诵读教学审视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4-6.

[4]靳健.我国古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及其教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6(2):74-77.

[5]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J].中文自修,2004(7-8):55-56.

[6]钱钟书.通感[C]//七缀集.上海:三联书店,2002:62-76.

[7]杨叔子.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 [J].高等教育研究,1999(2):17.

猜你喜欢
古体诗诗词中华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大美罗平”全国古体诗词大赛获奖作品
关注诗词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