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乘客扒高铁事件”的伦理反思

2018-03-08 07:09陈晓曦
武陵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污名德福高铁

陈晓曦

(滁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最近网络上一则“乘客扒高铁车门”事件引发热议,并持续发酵,各种链接、评论、反思沸沸扬扬占据了新媒体(包括微博、QQ,微信)的显要位置。评论角度多种多样,或者从当事人,或者从高铁管理方,或者从当事人身份,或者从新闻舆论方,不一而足。但是到目前为止学者对此却鲜有介入,没有对此现象及其所反映的深层问题展开回应。笔者尝试从不同的伦理视角对此事件及其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加以探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新闻舆论引导力公信力建设以及社会心态建设等多维度切入反思,以期以“小事件”推动社会伦理的大进步。

一、培养时代新人对教育、实践和制度提出了新要求

事件的缘由是这样的。2018年1月9日,“一位女子扒住高铁门扶手要求等他老公”的视频在网络疯传,在接近四分钟的视频里,这位女子不顾多人劝阻,用脚挡住即将关闭的车门,导致高铁晚点。该视频中的女子是一名教师,9日下午,合肥市庐阳区教体局对其做出停职检查决定[1]。在网络热议的海量信息中,有一点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对该肇事女子行为的否定、义愤甚至是鄙视。大家觉得不可理喻的地方是,为何涉事者竟然如此蛮不讲理,把私人想法凌驾于高铁运行制度上,而高铁运行安全和秩序具有极大的严肃性,更令大家想不明白的是涉事人竟是为人师表的教师,是立德树人岗位的工作者。

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需要良好的制度及其与该制度相适应的公民素养,此谓社会的善治。简而言之,善治需要善的规则和好公民。高铁运行秩序就是这里的规则,任何个体的“私人情况”均不可以与此对抗,而只能与之相适应。换言之,该乘客手执车票意欲等待她丈夫一起乘坐此次列车,这种意欲对于她本人是清楚明白的,这就是自我意识;但是,她如此意欲时却罔顾高铁运行的规则及其严格性、严肃性,即有意造成一种颠倒,把自己内在的想法和私欲凌驾于普遍性原则之上。黑格尔说:“当自我意识把所有通常行之有效的规定虚化而处在意志的纯粹内在性时,它就很有可能把自在自为的普遍东西当作任意的东西,把自己的特殊性凌驾于普遍东西之上而当作原则,并通过行动来使之实现,这就使之成为恶。”[2]黑格尔把善恶之区分用哲学思辨的语言透彻而精辟地表达了。当然,我们只分析到这种私人凌驾公共秩序的特征结构,即它构成对正当秩序的颠倒和破坏,至于一个人为何如此,康德则认为这是无法探究的。因为所谓根本的恶(radical evil),就是把包括道德法则在内的各种动机纳入自己的准则时颠倒了它们的道德次序,把自爱等动机当做了遵循道德法则的条件,从而形成了恶的意念,它是人运用自由的全部行为的原初主观根据。

我们认同康德分析的深刻性和重要意义,但是对他的解决方案则无法全部认同。康德断言:“经常激励自己的道德使命的这种崇高感,作为唤醒道德意念的手段,是特别值得称颂的,因为它正好抑制着把我们任性准则中的动机颠倒过来的那种生而俱有的倾向,以便在作为所有可被采纳的准则的最高条件的那种对法则的无条件敬重中,重建各种动机中的原初的道德秩序,并进而重建人的心灵中向善禀赋的纯粹性。”[3]我们认同的是伦理共同体的培育,即和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不能完全认同的是他试图通过激励来唤醒并重建“向善禀赋的纯粹性”。实际上,培养时代新人需要教育、实践和制度多个方面互相支撑,即在内心情感和行为习惯方面养成一种秩序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4]。所以在新时代中,公民身份的显著特征应该是时代新人,其培育和塑造方式是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当然这里的教育引导,自然而合乎逻辑地应该包含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因而康德所谓的“激励”只在这个环节成立、有效。铁路管理部门根据制度和规则对当事人采取处罚措施,这既是对当事人的教育,更是对万千大众的教育引导。在此基础上,每个人、每个组织对此进行反思,举一反三,既是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是一种时代新人的养成实践。

这里还需指出一个不易为人注意的问题就是,违反规则、破坏制度构成的责任,并不一定需要明显的后果。可是,“乘客扒高铁事件”之后,相关部门一再强调“造成晚点”的后果。笔者觉得,这样做固然可以使大众快速知道事件的严重性,但是在理论上也容易对人形成一种误导。换句话说就是,假设该列高铁(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虽然到达合肥南站时已经晚点了几分钟,后来又因为该事件多晚点了几分钟,但是后来因为列车在许可的范围内高速行使,最终还是准时到达了,那么,此事件的涉事者需不需要承担责任呢?答案是肯定的。借用法律语言说就更加明确了,即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成立的要件是施加了危险行动本身而不是其后果。从伦理学角度说,诸如危害公共秩序和安全之类的危险举动,无需发生实际后果都是恶的,因为每一个危险举动都可能造成损人不利己的重大社会危害。

进一步还可从伦理学义务论的角度予以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在深夜无人的十字路口开车闯红灯一样要受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约束,当事人闯红灯无论什么时间、有没有造成交通事故,都要受到计分与罚款的处罚,这就是伦理学中的义务论角度;实际危害后果只是遭受处罚的加重情节。诚然,强调后果可以生动直观地把危险性凸显出来,表明事件与危害的直接关联性。但是,强调后果而不是行动本身常常会造成误解,甚至是适得其反。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反驳或质疑:又怎么样呢,并没有造成损害呀,云云。所以,在舆论报道和事件的处理上不可一味地为了强调后果、增强所谓说服力而遮蔽了真理与逻辑。我国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七十七条规定,禁止实施下列危害铁路安全的行为:“(一)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二)扰乱铁路运输指挥调度机构以及车站、列车的正常秩序”;第九十五条规定对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七十七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500元以上2 000元以下的罚款,整个条例都没有强调“造成晚点的”或“造成严重影响的”等后果。大众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归根到底是践行真理,而不应当以造成似是而非的错误认识为代价。

我们应该追问的是,目前各级各类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教育实践与考核评比活动的真实性和实际性。当网络后续报道起底该教师的业绩时,公共舆论可以说达到了沸点。2018年1月11日,北青报记者在该小学网站上看到,学校2009年的一篇介绍称,该女教师为教导处副主任、小学语文高级教师,2009年所带班级荣获区级优秀中队,2010年被评为区级德育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区级优秀班主任;该女教师至今从教已近20年;除了德育工作,该女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一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刊物,连续3年荣获辅导学生作文比赛金奖,2011年8月讲授的阅读录像课获得省录像课一等奖,2011年12月荣获区级语文教学能手的称号[5]。如此一位“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各类奖项的获得者,为何其实际表现这样令人费解,有违公众对教书育人者的美好期待?公众还可以继续合理地设想,这份“业绩”表尚未及时(截止到2011年)更新就如此靓丽,如果加上最近六年的新“业绩”还不知有多炫目呀。

名誉与行为的反差如此巨大,在实际生活中恐怕不是个例了。这里的问题是,谁来真正地教育教师,对教师的何种评价制度是真正有效的,以及评价制度怎样真正公正有效地执行,才能避免各类奖项、荣誉一大堆,而实际素质捉襟见肘?反思这一重大问题已经远远超出本文的框架和范围。但是,我们可以说,这一切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靠党的建设、制度建设,进行制度创新,把制度中可能造成僵化、妨碍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部分清除干净,才能恢复制度的真正内涵,让好人、能人脱颖而出。

二、德福一致的诉求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参考

人民网北京 2018年 1月 12日电:1月 11日,一条题为“扒车门阻高铁事件再发酵”的信息在网络传播。该信息称,女教师的老公是刑警大队长,没有买票,已被公安部免职审查,女子的行为导致300趟火车时间重新调整等内容。今日,合肥铁路公安处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经调查核实,该信息系谣言。目前,发帖人戴某某(女,48岁)已被合肥市警方查获。据其交代,因为看到高铁扒车门一事,凭空臆想并编造了此条谣言信息。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合肥市警方将对其依法处理。警方提醒,请广大网民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5]。其实,事发随后几日,网络上的谣言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关于该事主平时在小区乘坐电梯时的种种霸道之举等。

一般而言,网民对热议话题进行后续跟踪“给料”并不罕见,毋宁说这是常有之事。大量后续跟进消息,枝蔓辗转,有真有假,而且如果存在涉及重大利益的不实消息,还会引发举报与诉讼。这一事件中跟进的“消息”以及种种不实的坊间传言涉及的是她本人的社会形象及其作为公务员的她丈夫的“做派”。针对网络空间的不实信息,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加以澄清、辟谣,以正视听,包括对造谣者的依法处理,大众都看在眼里、领会在心,这无疑是制止侵害维护网络环境的正当之举。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继续追问:为何好事者要借助这个由头,“塑造”一对在小区公共生活和更大范围公共生活中的夫妻形象?从很多跟帖留言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的内心是这样想的:作风霸道,蛮不讲理者终于受到惩罚,大快人心。那么,这种心理及其所获得的心里快感的本质是什么?难道仅仅是造谣,或者是吸引眼球吗?显然不是的。这里透露出的是,在自律的道德和公共法治之间还有一个灰色地带,包括在一些日常生活中不自觉、自以为是、影响他人、不讲公德、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等行为或现象。这些行为或者是因为没有造成重大影响,或者是出于其他缘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理和处罚,长此以往,遭到大众的不满和憎恨。这里不得不再次澄清的是,即使造谣本身是错误的、违法的,但是所造之谣的故事(情结与结局)折射的一种大众道德心理与诉求是值得反思的,那就是德福一致。

在伦理学理论上,德福的关系问题,就是德福一致的理论可能性、实践形态与路径问题,也即哲学中的“圆善论”“至善论”问题,涉及哲学对人命运的终极关怀与伦理学的最高实践原则。中国德福思想之芽蘖初见于《尚书·洪范》中的“五福”(寿、富、康宁、行好德、考终命终)、“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并直接发轫于《易传·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观念。德福关系在政治治理(以德配天)、社会秩序(天鉴在下,礼别尊卑)、个体成人之道(天人同有)的不同层面结构成一套人感天应学说系统,在观念、信仰与实践领域发挥着重大指引、调整与规范作用,可以说,以“天应”为中间保证力量,连接德行与福报构成中国德福一致思想的根本特征[6]。用通俗的语言讲,德福一致就是善恶有报。虽然,今天是科学昌明的时代,作为执掌赏罚之职的“天”早已受到祛魅观念的洗礼,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心理依然在发挥影响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在谣言的图式里,一个平时在小区旁若无人的教师,一个骄横跋扈的人民公安,他们双双受到了应有的处罚,遇到“硬茬子”,受到了报应,以此来“劝善”,算不得是什么高明的手段,还是要从社会制度和民主法治建设入手,提升人们的道德自觉。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考察我国社会转型期严重道德失范现象,‘德’‘福’背离是重要原因,创建支持‘德福一致’的社会大环境成为当前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的必然选择,而保证公正社会制度规范的有效供给则是工作重点。”[7]这里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当然,对于今天的普通大众而言,天罚天佑式的天人感应信念顶多只是个体意义上的,不能寄希望于道德神学式地相信“有朝一日”的道德与幸福的理智连接。质而言之,大众还是需要生动的、直观的、有说服力的“现世报”案例的教育。

之所以着重指明这一点,乃是因为德福一致已经成为关乎当下人们道德生活的重大考验。有学者认为,学界讨论的道德冷漠,实际上有些“冤枉”,至少也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因为人们实际上是有着道德感情的(如愿意去扶摔倒的老人),也有健全的道德认知(帮助弱小是美德),但是他们担心“碰瓷”,怕被“讹诈”,最主要的是,在诉诸法律后还有可能得到一个不公正的裁判。在权衡各种利弊之后,道德主体才“放弃道德责任,知善不行、见义不为”,“道德主体因基于各种可能的压力、风险或威胁,尤其担心自身或者家人遭受重大伤害,胆小怯懦,失去道德勇气和道义良知,逃避、放弃本应承担的道德责任”[8]。因此,无论是在网络公共空间造谣,还是放弃道德责任,知善不行、见义不为,恰恰为当下的道德建设与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重大的契机。大众既希望社会上人人恪守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也希望任何偏离德性的人都受到教训乃至处罚,这一层面的大众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既是希望,又是诉求,更是一种道德理性。诚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一个时期以来关于“扶不扶”的尴尬,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心态的迷茫,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就是力挺德福一致的稳定连接,反过来德福一致的道德信心又是法治与道德建设的强大支撑。

三、社会团结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力与公信力提出新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4]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反思。笔者主要从新闻舆论与社会团结的关系切入。因为在“乘客扒高铁车门”事件中,随后跟进的媒体往往集中在“女教师”这一说法上,使话题从妨碍高铁管理规定变成了师德问题。这里有了两种倾向。第一,“去身份化”立场,坚持乘客在购买高铁车票是凭身份证和自己的财产,而不是凭工作证或教师资格证,因此她和高铁公司的关系属于民事合同关系。她的违规违法行为只应该适用高铁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另外,车站不是教育环境与场所,该乘客的行为也不是教学行为。因此,接受公安部门的处罚合情合理合法,教育部门不需要跟进,叠加上行政与纪律(包括党纪)处理。

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其实,社会公德本身就包含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多方面内容。更主要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遵纪守法与为人师表有明确规定。换句话说,做一个好公民是作为人民教师的前提条件与内在要求,因而不存在公民身份与其教师身份无关的说法。教育局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甚至依规对其进行处理并不是对其公民身份的僭越。本案中,合肥市庐阳区教育局召开局党委会,对此事件作出责成当事人罗某某立即停职检查,勒令永红路小学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深刻检查、深入调查事件原因、依法依规依纪处置到位,区教体局举一反三、在全区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学法守法及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严厉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的处理,并无任何不当。

第二,过于聚焦“教师身份”的身份化立场。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种媒体为了最大限度获取点击量与关注度,在标题上动足了脑筋,甚至出现了“标题党”,生造乱用词语,像“农民工”[9]“城管”[10]“富二代”“官二代”[11]“女宝马司机”等概念铺天盖地,目的就是吸引眼球。对此,学者张洋采用欧文·戈夫曼的污名化概念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分析,认为污名(stigma)是一种社会性状,当污名持续性累加,则出现污名化(stigmatization)现象。所谓“污名化”,是指个体或群体被社会贴上了含有贬斥性、侮辱性的标签,从而导致被贴标签者或群体遭受社会的不公正待遇。“污名化”将直接损害被污名化对象的社会身份,即被贴标签者的社会地位被贬低,丧失了原有的社会信誉和社会资本,乃至被社会排斥[11]。很显然,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无论合法驾驶还是违章驾驶,都与所驾驶的车辆品牌没有任何关系,与驾驶员的性别也没有关系。“女宝马司机”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在污名与荒谬的背后,不难看出其中的暗示。宝马车是世界驰名品牌,这是妇孺皆知的,一般而言其售价高于普通合资车,更高于国产品牌车;女性的职场地位一般说来又稍微逊色于男性,所以,把女性与宝马车联系起来无非是想说:她是非常出色而优秀的女性;她可能利用自己特殊身份开着他人赠与的名牌车。通过这样俗气的关联,吸引大众的关注,引发大众不健康的联想。久而久之,这些称谓就成为贬斥性与侮辱性的标签,通过它们蓄意制造偏见和敌意,好像“城管”就格外骄横跋扈,“富二代”就格外为富不仁,“农民工”就格外值得同情,“女宝马司机”就格外藐视法律,从而撕裂社会和族群,破坏社会和谐。其弊端是舆论制造者所始料不及的。

虽然学者已经注意到“污名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是远未引起新闻媒体界的警惕,“标签化”“污名化”的现象俯拾皆是,在网络空间更是泛滥。当下,“污名化”问题远远超出新闻传播学的畛域,变成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如果放任不管,“污名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将导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后果。而最大的受害者是社会的团结,社会的维系会愈发困难。正如有学者提醒的那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资本力量主宰的新媒体扮演着搜集传播信息、设置议题、炒作热点、制造流行、引领风气的角色;随着手机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流行,新媒体已经成了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媒体上看似活跃的“大众”实际上是被塑造的“受众”或“他者”;在这个由新媒体主宰的“美丽新世界”中,所谓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观”,往往是由新媒体制造并传播的,党和政府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或“主导价值观”,常常被边缘化[12]。这里的“核心价值观”或“主导价值观”正是社会团结的凝结核。因此,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媒体伦理约束、价值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标新立异,抓人眼球的方式,尤其是“污名化”“标签化”的做法,损害的正是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主导价值观以及社会团结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绝不可等闲视之。正如学者所说:“目前很多网民是没有明确意识形态倾向的群众,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随大流,哪股思潮流行就追随哪股思潮。对于这些网民,主流意识形态应该下大力气加以争取,使其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者。只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网络思潮,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更好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13]

顺便指出的是,在这里,笔者分析了公民身份与教师身份的联系与区别,指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教师职业道德出发,对人民教师违反社会公德和管理秩序的行为进行处理并无任何不当;那种认为公民身份与职业身份截然分开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的。此外,笔者还分析并评判了新闻媒体出于点击率和吸睛之故,采取“污名化”方式的实质及其后果,指出这两者看似矛盾,仿佛媒体如果不指出当事人的从业身份,相关管理部门就无从跟进、批评教育似的,实际上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这两个问题的角度不同。新闻媒体深度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一回事,迎合大众的某种浅薄的趣味与判断力,而故意、蓄意给人贴上含有误导性、贬斥性、侮辱性的标签,从而导致被贴标签者遭受社会的不公正待遇是另外一回事,有违媒体人的道德良知的行为,是值得警惕的。

参考文献:

[1]让高铁等老公合肥“扒高铁车门”女教师被停职检查[EB/OL].[2018-01-09].http://news.cctv.com/2018/01/09/ARTIrIi6qIic6rdqmdUn XrE2180109.shtml.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3.

[3]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9.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5]扒车门阻高铁女子老公是刑警大队长?官方回应:该信息为谣言[EB/OL].[2018-01-12].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8/0112/c1008-29762274.html.

[6]陈晓曦.当代道德建设中德福一致的可能形态与实践基础论纲[J].武陵学刊,2017(5):20-25.

[7]刘东锋.德福一致——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路径的必然选择[J].学术论坛,2009(11):13-16.

[8]周维功.“道德恐惧”辨[J].江淮论坛,2015(5):104-108.

[9]熊光清.制度设定、话语建构与社会合意——对“农民工”概念的解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5):107-114.

[10]张洋.“城管”媒介形象的建构、污名化成因与重构路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77-181,187.

[11]张潮,张洁.社会现实、集体记忆和标签化报道的互动:“官二代”媒介形象的建构及其成因(2009~2012)[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133-142.

[12]吴新文.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大众方向”面临新挑战[J].探索与争鸣,2016(9):51-53.

[13]吴新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网络思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9-26(008).

猜你喜欢
污名德福高铁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高铁会飞吗
厚德福酱肉为什么那么火
厚德福九大行业优势 让你加盟无忧赚钱快
人地百米建高铁
二十多年老字号经久不衰 厚德福以真技术谋发展
背着铁锅长征的女红军贾德福
污名的道德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