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树明
摘 要: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往往会借助“填鸭式”的方式将教材中已有的内容堆积在学生面前。在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所学习的生物知识,更无法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生物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对此,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生活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生物,在生活中用生物。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所谓的生活化教育是指在生物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立足教学所需,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和生活背景为基础,深入地探寻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生物内容,将其渗透到生活教学活动之中,并引导学生在极具生活价值的生物活动参与中探究生物知识,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驱使下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掌握生物学习方法,实现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灵活运用。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开展中实现生活化教育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纵观我们所使用的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其中所包含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为背景,通过抽象总结出来的极具抽象性的理论内容。对于刚刚系统接触生物的初中生来说,这些抽象的生物内容是难以理解的。倘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仍直接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非但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削弱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既然教材中的生物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那么,教师不妨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回归到学生生活之中,借助极具生活价值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经历生活中亲身体验、逐步建构起其学习所需的生活经验。并且,学生在生活化的生物内容学习中也会自主地探究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为其在生活中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植物种子的萌发”这一内容教学为例,我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向学生分发了我在网上购买的植物种子(所购买的种子发芽、成长周期短),引导学生亲手种植,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其需要每天对种子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在这样的亲身体验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地发现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首先会发芽,种子主根的哪一部分会长得比较快,种子在长出侧根之后,其生长速度会发生哪些变化等。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引导学生将自己所观察、记录的内容分享出来,如此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参与中自主地观察到有价值的内容,为其理解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照本宣科的方式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对此,在生活教育理念的驱使下,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极具生活价值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生物活动的驱使下,对新知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1.课堂导入生活化
生物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课堂导入活动开展中,我为了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兴趣,往往会立足教学所需,将一些社会热点、日常生活场景等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无土栽培、克隆羊多莉、杂交水稻等,使学生在耳熟能详的生活内容的驱使下,对新知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且,在这些生活内容的呈现中,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意识到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对生物产生客观的认知。
2.新知教学生活化
情境作为沟通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的桥梁,其不仅可以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此,我在生活教育理念的驱使下,往往会借助生活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内容。以“用药和急救”这一内容教学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历过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这种情况,但是其对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却不知所措。对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一名学生扮演伤者,其手腕被玻璃割伤,伤到了动脉。此时,一名学生需要扮演救助者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在该学生处理情况的时候我会对其进行指导:先拨打120,接着将一块折叠放到伤者上臂处,以此压迫止血。接着对伤口进行包扎,之后将伤者送到医院。其他学生在观看之后,则需要以小组形式进行演示。在这样的直观体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动脉出血处理方法,提高其学习水平。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积极地探索生物与生活的关系,在生活教育理念的驱使下,挖掘教材内容,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引入其中,并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将这些生活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吸引下,对新知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生活情境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其学以致用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炜.新课改中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有效开展[J].新课程(下),2018(1):66.
[2]康澄心.生活化策略,提升课堂效率的有力推手:刍议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2017(1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