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思”

2018-03-07 11:53王健
新课程·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王健

摘 要: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反思是从始至终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灵活机动、反复改变、逐步推进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方法

大家认为教学中教师的教后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这无可厚非,而我认为教师的教学从始至终是一个反复思考和改进的过程。从学习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到备课、上课、课后训练等环节,教师随时要对自身教学的情况进行把握,思考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在说明学习和独立思考二者不可偏废。这一学习之法,在学习者身上其指导意义无可质疑,用在教育者身上也不无深意。教学过程中的“思”是师生双方高度而复杂的思维活动;是教师和学生思维在知识点上有机结合双向推进的活动;是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使学生快速高效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活动,这项活动时时与教学中师生的各项活动紧密配合。我们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思”,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思”。

教者有“思”,教师才能对教学的内容、目标、重难点、教法等反复思考,分析研究,领会和掌握各自内部联系、特点和规律,将其一一融会贯通,进而有所发现创造;有“思”,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激思解疑”,随机应变把握课堂变化,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有“思”教师才能考虑得失,总结经验,改进教法。

教者无“思”,只能死搬“教参”,充当传声筒,或模仿特级教师教案,要么“依葫芦画瓢”,要么东施效颦,越搬越枯燥,越效越痛苦。教得枯燥,学得无味,何谈给学生“启思激趣”呢?学生没有趣味,不动“思”只好变成接收器。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如此,教学何尝不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教学作为一门培养人的艺术,更需“疑”,疑中有“思”,“思”中有变,变中有“活”,有“活”课堂才能生辉。

研究“满堂灌”“填鸭式”等一系列陈旧的教学模式,症结主要出在大多数教者缺少多“思”、深“思”。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处理好“教”与“思”的辩证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三个环节着手探讨。

一、教前“思”

反思教學大纲,教学内容,自己的学生。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是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读到‘品出味来,才决定怎么去教。我发现,只有自己对文章有了体会,有了感情,才能适当地引导,把学生的热情‘鼓起来”。钱老师在讲《捕蛇者说》一文时,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柳宗元在文中为了有力说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运用大量的对偶和排比句,使全文表现一个突出的特点即立意非奇,奇于蓄势。为了让学生真切理解蓄势这一艺术手法的妙用,钱老师将其比喻为气功大师劈石板前的形象性动作,使得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引自《中语办参》周小蓬的《语文教师如何在备课中发挥创造性》)钱老师之所以能把这一艺术手法讲得生动、形象,正是由于他深“思”、多“思”之所至。再就是“思”透自己的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因材、因势地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中要体现创造性,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心得。

二、教中“思”

先用自己思考、学习、领会课文的感受引导、启发、感染学生“得趣”,并让他们快速进入“乐思”的状态,使他们有“非探究不可”的想法,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将学生转到主体地位上来,把“讲堂变成课堂”,让学生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流进来,把课文湿透浸遍。老师随时要接受反馈信息速“思”。在流不通的地方给予点拨疏通,当流得顺畅时,又设置障碍,以激起思维的浪花。不能只顾自己讲,而不管学生。如我教《从三到万》一文时,学习的重点是由故事引出论点的方法。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训练,掌握这种引论方法,疏通文本文字障碍后,就叫学生讨论总结出论点。由于学生预习了课文,较顺利地答出了“学习应该一点一滴地积累,要循序渐进,不能求之过急”“学习中应该谦虚谨慎”“学习中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等论点。这本来令老师很满意了,可我觉得仍然没有达到目的,于是我仍叫学生继续分析,看能再提出什么论点,可学生找起来很难。我便从雷翁的儿子失误的原因及开端与成功的关系上启发,才总括出“简单的类推必导致失误”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重要保证”的论点。最后我点明“浅尝辄止最终会自尝苦果”,让学生分析讨论看是否也可以作为一个论点。当学生兴趣达到高潮时,我又讲了“伤仲永”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训练。总的要灵活机动,要多“思”,不露声色地驾驭课堂,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和任务。

三、教后“思”

教后要“思”效果,“思”得失,“思”复习,“思”反三,“思”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知识生活中无处不有,举课内得发之“一”,反课外受益之“三”,使举“一”向反“三”迁移。考查那些语文成绩优异、作文好的学生,无一不在课外阅读上下了苦功。对学生各个知识点教后达到“不需教”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中体现,要认真考查、反思学生的不足,在复习中补救,教师逐步改进方法。

总之,不“思”只苦教,那是“死教”,不是“埋头苦干”;不教只“思”,那是“空想”,不是“改革”。要教中有“思”,“思”中有教,二者紧密结合。要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办法只有抛弃吃“老本”思想和“不求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错误态度,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实践、改进。

参考文献:

周小蓬.语文教师如何在备课中发挥创造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3):36.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