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云 李祥
摘 要小学法治教育优化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社会稳定进步、国家法治化的重要诉求。本文基于供给侧视角,对小学法治教育内容、师资、制度、经费现状进行阐述,揭示小学法治教育合作性、渗透性、情境性、实践性等特点;对教学目标模糊性、教学内容非系统性、教学主体被动参与性、教学评价片面性等问题深入研究并探析缘由;最终提出,供给主体上开设相关专业、高校引进人才,供给内容上设置系统课程、开发完善资源,供给方式上促使教育方式多元化、实践基地可行化,供给制度上多方机制合力化,供给经费上建立经费筹措机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 小学法治教育 机制优化
2016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印发,进一步强调了法治教育对法治观念培养、规范秩序养成、核心素养内化的重要意义。学界基于此对小学法治教育的内涵、现状、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对法治内容如何融入课程进行了思考,但是从供给侧视角审视小学法治教育问题并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供给侧改革”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文章基于供给侧视角,分析小学法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深究其原因,对小学法治教育机制优化具有实践价值。
一、 供给侧视角下小学法治教育的现状
1.小学法治教育现状阐述
小学法治教育内容。其内涵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民主、公平、正义、规则、秩序、权利和义务的教育[2]。其载体主要有:一是小学法治教育读本,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内容设置,深度上不断加深,内容上不断扩展,从低年级简单法律知识的了解,到高年级相关法条的理解,以促进有效开展;二是与相关教材的融合,2016年起教材更名既凸显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也增加了法治教育内容。
小学法治教育师资。任何一门课程的高效开展离不开专职专业的教师,但法治教育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专门的师资,现有师资不仅专业性欠缺,教学能力也有偏颇,要么班主任、品德与生活教师兼任,要么法治副校长主抓学生遵纪守法、法治校园建设,但在选聘、任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大多由学校聘请专业法律人员或社会志愿者开展法治教育,但由于他们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小学法治教育制度。制度的建立旨在推动所有人共享的某些基本利益[3]。首先,国家层面由教育部发布的诸如“七五普法”等一系列法治教育纲要、规划、通知等,从国家层面诠释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地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法治教育读本的修订、法治教育机制的建立和优化,以及在学校和社会的协调中都发挥积极作用;最后,学校层面贯彻有关规定为学校法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在法治师资优化、学习机制构建、评价机制优化等方面进行制度完善。
小学法治教育经费。经费是法治教育开展的有力保障。现阶段法治教育经费主要源于国家财政支持。据统计,当前全国青少年普法经费比“五五”普法翻一倍,在法治教育读本的修订、法治教育研究项目的开展、法治教育基地的建设等方面都提供资金支持。
2.小学法治教育特点分析
(1)合作性
小学法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单靠学校教育会导致学生对法治教育产生认识偏差。一方面,家庭教育作为每个人的本源教育,应从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意识,为学校法治教育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人,除学校、家庭教育外,更多的是社会教育,社会要积极承担责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2)渗透性
法治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在不同学科、不同活动中穿插开展。以美国为例,美国中小学主要在社会科中进行法治教育。研究发现,社会科在低、中年段及高中分别采取融合相关学科的不同课程编制方式[4]。法治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渗透于各学科开展,也可以跨学科编制,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接受。
(3)情境性
小学低年段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图画展示、生活创设、言语描述、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性。通过播放法治教育宣传片、观看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视频等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观看完成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问题讨论可以使学生更高效地吸收知识并及时予以内化。
(4)实践性
现阶段,小学生作业不再局限于书面,不像以往,只有艺术类课程才进行手工制作以体现实践性,其他各科为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采取类似于口头和书面、课内和课外、自己搜集资料等多样化的形式。学生切实参与整个过程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在法治教育中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类似于“我是小法官”“我是小律师”“小小辩论赛”等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理解,使学习知识不再遥不可及。
二、供给侧视角下小学法治教育机制的问题探讨
1.教学目标模糊性
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利于有条不紊地朝着预定的教育目标努力,以尽可能实现教育目标。而小学法治教育目标虽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但因为没有具体明细的教学目标,导致其科学性缺乏保障。
2.教学内容非系统性
法治教育的内容设计呈现偶然性、零散性。以教科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和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为例,它們都未涉及法治教育启蒙方面的知识。一年级下册只有第五单元从“我爱美丽的生命”改为“亲亲大自然”,也未有法治知识的启蒙和渗透。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我们都有发言权”,而下册则为“成长日记ABC”。从一、五年级可以看出,法治教育内容编排中体系存在一定的零碎性,不利于学生逻辑系统体系的构建。
3.教学主体被动参与性
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发挥自身积极的引导作用,并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尤其对需要自身体验、领悟,然后内化为经验的法治教育内容,就更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教师须创设合理情境,使用有效教学模式,采取科学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参与的氛围。而在现阶段的法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缺乏更为重要的思考和参与,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偏差性明显。endprint
4.教学评价片面性
新课改中强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而法治教育评价过程中存在唯答案、片面性等问题。有学者提出“思想品德”教材既要更名也要“换心”,之所以提出此想法,是在其分析女儿考试失利原因时发现,女儿每次考试答案因与标准答案有差异而被否定,给了零分,无法孩子的有些想法是值得肯定的,而该学者试着自己给出答案后也几乎不能得分[5]。这种唯标准答案的教学评价模式禁锢了学生思维,违反了课改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背离了教育初衷。
三、供给侧视角下小学法治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小学法治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供给侧上,而供给侧方面的问题要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教育制度、教育经费五个方面分析。
供给主体上,师资队伍存在偏差。一是师资培养不专业,不能为法治教育的开展“造血”;二是教师专业水平欠缺,法治观念淡薄,教学方法不合理,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三是教师资格证考核中虽加大了法治教育的考核内容,但体系和制度不完善、部门协作不到位等都使法治教育受到影响;四是社会上相关专业人员由于欠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辅助教学有效性不足。
供给资源上,教材等文字资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仅局限于这几种,在法治教育资源中,活动、信息化资源等都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师生都可作为法治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这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学校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供给条件上,法治教育教学条件仍是传统教学手段的映射,但于法治教育而言,实践性条件缺乏。法治教育应依照法治教育基地的建设、模拟法庭的开设、与专业人员的座谈交流、小律师活动的开展等方式进行。由于经费存在着一定问题,教学条件并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供给制度上,现阶段应试教育思想仍占主导地位。无论学生、家长还是学校都将成绩的好坏作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以至于认识水平不高,重视程度不足,立法层次不够,法律地位不高,涉及小学法治教育的法律、政策、规划、标准、管理、监督、评估等方面的制度也不完善。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履行不到位、规划较粗放、管理不严格、协调不到位等都是供给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供给经费上,法治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它是法治教育实施发展和完善的经济基础,必要的法治教育经费是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法治教育的重要保证。法治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不够规范、经费分担主体不够明确、对经费的使用监督力度不够、市场的经费供给不足等都是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四、完善供给侧视角下小学法治教育机制的优化路径
1.供给主体:开设相关专业,高校引进人才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机制,从根本上保证法治教育的开展。师范院校可开设专业,从根源上“造血”,以培养优秀教师。二是优化专业发展机制,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夯实法律基础,转变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教学能力,并具体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中。三是从高校引进优秀法律人才,增加法律志愿者。四是鼓励教师与法律专业人员的合作交流,促进小学法治教育课题研究机制的建立。
2.供给内容:设置系统课程,开发完善资源
一是完善教材编写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提高法治意识为切入点,编写和制作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的法治教材、读本、期刊和音像资料等。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整合法治教育资源,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软件,建设有针对性的专门性网站或学习专栏。三是建立免费提供法治教育读本的保障机制,使其纳入免费义务教育的体系中,为学生免费提供优质法治教育资源。四是坚持来源多元化、资源多样化、开发有效化、应用实效化等原则,促进学生对法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吸收及内化。
3.供给方式:教育方式多元化,实践基地可行化
法治起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要结合青少年的生活,选取其中的典型案例开展教学。开展寓教于乐的法治教育活动或专题讲座,以国家宪法日等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内化学生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建立模拟法庭或法律讲堂,结合“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应用,更易深化学生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多学科渗透,多学科穿插,不断丰富教育载体,拓展学用结合的法治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注重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基于学生实际需要,促进学生实践式、探究式学习。
4.供给制度:多方机制合力化
一要建立专家组织引导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根据学生逻辑起点选择科学的内容及方式。二要建立衔接教育管理机制,构建一体化体系,加强与其他阶段法治教育的相互承接和配合。三要完善法治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在评价考核中淘汰不合格教师,奖励优秀教师,完善奖励制度。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明确职责,承担责任,除要明确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师资建设、教学评估等机制外,还要建立责任人连带机制,优化监督制约机制。四要加强互动机制,依靠社会内外力量,使学校法治教育与社会宣传法治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5.供给经费:建立经费筹措机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一方面,建立法治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拓宽筹措渠道,建立新型经费投入体系,鼓励社会力量筹集。建立实践活动的执行资金保障机制,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另一方面,优化小学法治教育經费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对每笔经费的来源、去向以及经费的支出都有明细和规定,保障每笔经费切实用于法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银平. “供给侧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J]. 上海企业,2015(12).
[2] 张善超 ,李宝庆.法治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设计的途径与特色[J].教育探索,2015(11).
[3]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4] 李英锋. “思想品德”教材既要更名也要换“心”[J]. 学习月刊,2016(9).
[5] 靳玉军.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 教育研究,2015(4).
[责任编辑:白文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