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艳萍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工具性成为语文学科的主要特征,其人文性尤其是审美性严重缺失。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来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美,以文章所蕴含的美为载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版)以文字的形式指出了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理念是:“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可见,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尤其是人文性中的审美性,借助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作品,引导学生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学价值,让学生在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感染,获得心灵的发展。
一、研习语言,发掘意蕴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员蒋中仁先生就语文到底要教什么提出了自己明确的见解,他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学生学语言,培养学生应用语言于各种需要的能力。”语言是语文学科的基石,纵观我们所使用的語文教材可以清楚地发现,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戏剧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章法,其中形象的人物、生动的事件、真挚的情感等都有赖于文字的巧妙运用。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除了向学生灌输字词大意、文本解读方法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语言,赏析文本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咬文嚼字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文字中感知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以此产生感同身受之感,丰富学生的情感。
以《老王》教学为例,这是杨绛先生的一篇记人散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运用了极具个性的语言描写,文章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其中杨绛先生用了“镶嵌”一词描绘了病后的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便的状态。但是当学生看到这一词的时候,在长期的文字解析技巧的影响下,标准的解题答案会浮现在学生的大脑中,无须教师过多讲解,他们自然会理解这个词的含义,这就扼杀了学生的审美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选取另一个含有该词的截然不同的文段来引导学生对比,在对比中学生会细细地对其进行赏析,这细细的品读正是对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的深化理解。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自然会深刻地感知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在感同身受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生是带着原先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特点来接受教学的。”语文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文本中蕴含着抽象的思想情感,学生要想对其有深刻的理解需要将自己已有的认知与之联系起来,在认知迁移下加深对事物的情感体验。情境创设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显得再合适不过了。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选取符合学生语文学习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以此将生活与文本结合起来,借助生活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热情。
以《渔父》教学为例,我在教学导入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蔡琴那首耳熟能详的《屈原》,用优美的乐曲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乐曲背景下,学生会被其中“汨罗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所触动。在学生心弦被拨动,情感低沉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引入《屈原》这一课,学生在音乐所奠定的情感基调中自然会对文本中屈原的悲剧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并对屈原抱以深深的同情。
三、勤写多思,主动创造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新课改倡导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利用读来促进学生的写。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内容来引导学生赏析文字、体验情感之后,学生的想象力、思辨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就需要引导学生朝着高层次发展,即将所阅读到的内容、情感等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文字表达的过程中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想象,用文字表露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在用文字表达的时候自然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用审美的思维来思考,明辨是非,用优美的笔触将社会中、自然中的美呈现出来,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读写结合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按照写作要求按部就班地写一篇文章的方式不同,这里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创造,不拘泥于写作要求,自由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写作能力,在写作中重新建构起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引导学生赏析文字,在文字赏析中感知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情境感同身受,丰富自身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情感寓于文字之中,在文字表达中发展审美情趣,以此实现语文教育的审美性。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一中(236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