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

2018-03-07 17:52王晓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师除了有传授历史知识的责任,还有引导年轻一代形成正确历史观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正确看待历史上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中学历史教师应该自觉学习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正确处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革命与近现代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兴衰这些历史课所涉及的重要关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使中学历史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虚无主义 唯物史观

中学历史教师除了有传授历史知识的责任,还有引导年轻一代形成正确历史观的使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之中,少数中学历史教师在讲课时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肆意歪曲历史,影响极其恶劣,事实上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源头之一。为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正确处理以下三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

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中时要学习的第一个主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其中心内容是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第二个主题则是“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其中心内容是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和古代罗马的法治制度。这样一来,很多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中华文明自古不如西方文明的偏差。部分老师在这方面也存在一些错误思想,谈到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就肆意贬低和批判,谈到希腊罗马的“民主”和“法治”就无限拔高和颂扬。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呢?对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提法是否合适,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清华大学的侯旭东教授在《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一文中对于“专制制度”这一说法产生与传播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认为所谓“君主专制说”是“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同时通过西方国家的“东方学”的传播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1]。以北京大学的阎步克教授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虽然认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提法,但是同样强调“应尽量使‘专制成为一个中性术语”[2]。因为我们在分析历史上的事物时应该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在中国古代的历史环境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这一制度的主要针对对象并非平民,相反,“首当其冲的是权贵精英”[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时代,往往也是豪强贵族受到限制较多的时代,例如汉武帝时代就采取了一系列打击豪强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

在看待希腊罗马的“民主”和“法治”时,我们同样要采用历史主义的眼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极端残酷的商品奴隶制基础上的。在雅典40万人口之中,城邦公民只有区区4万人,经常参加公民大会的则更是仅有数千人而已[4]。如果再把受到雅典奴役的提洛同盟中其他城邦算上去,那么这种“民主”覆盖的人口比例就更小了。说到底,这种所谓的“民主”不过是一小撮奴隶主的俱乐部罢了。同样,古代罗马“法治”的另一面就是极端残酷的奴隶主法西斯暴政,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现代法西斯的源头。所以,这种作为古代奴隶主统治工具的所谓“民主”和“法治”虽然对人类文明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从总体上看,较之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越性,甚至在缓和社会矛盾方面有所不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5]。中学历史教师在讲授古代史的时候,同样应该着眼于总结历史的经验,特别是应对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给予正确的估计,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信力,而不应该宣传诸如“中华文明不如西方文明”“中国自古即专制,西方自古即民主法治”这一类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东西。

二、正确处理革命与近现代化的关系

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这些年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即革命与近现代化的范式之争。部分学者及中学教师极力推崇所謂“现代化史观”,把李鸿章和洋务运动、袁世凯统治的民国初期那几年和蒋介石统治的头十年说成是“黄金时期”。更有甚者,个别中学历史教师极力鼓吹西方侵略对中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宣称“侵略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这一切造成了学生历史观的极大混乱。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对于近现代化的含义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国家的主要语言中,近代化和现代化本来就是一个词,二者并不存在什么区别,如英语就叫modernization。如果人们把近现代化视为工业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社会变迁,既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包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话,那么这种现代化的确是所有国家都不可以逾越的一个中心任务。但是,如果像某些学者和部分中学历史教师那样,把近代化和现代化强制剥离开来,宣扬近代化即资本主义化,甚至认为成为资本主义的殖民地也是“近代化”的话。那么,这种“近代化”在很多情况下本身就不是什么历史的进步。

其次,关于革命与近现代化究竟何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确同时存在革命与近现代化这两种潮流。但是,只要我们不戴有色眼镜地去看,就会发现这一时期虽然存在一些初步迈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诸如第一家机器工厂的设立、第一条铁路的修建等等,但是这些“从来没有居于主导地位”[6]。因为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广大农村和内地地区的变化并不大,仅有的一点儿现代工业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西方侵略者服务的。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主题是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革命运动,而不是什么近现代化。正是这一时期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才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障碍。就像求是杂志社社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所指出的,“革命与现代化并非对立”,现在一些人把两者对立起来,用现代化来贬低革命,本身就是一种“告别革命”的虚无主义历史观[7]。endprint

另外,过分推崇所谓“现代化史观”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历史事件的性质。北京师范大学的龚书铎教授指出,初中历史教科书受到用近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的影响,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通通归入“近代化起步”这一单元。这種把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用近代化“化”到一起的做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对中学生的历史教育是有害的”[8]。相反,如果用传统的革命史观的历史范式,以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和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变来进行解读的话,那么很容易让学生理解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性质,从而进一步理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以及明白为什么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重大问题。幸运的是,部编本历史教科书中,已经取消了“近代化起步”这个单元主题的编排,而是采用了按照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种历史时序的新写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及时地适应和领会这种转变。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的谈话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9]讲话虽然主要是针对党员干部的,但其实也为中学历史教师授课时如何处理革命与近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指南。

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如何认识世界近现代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与兴衰,特别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可惜,部分中学历史教师不能够正确认识与把握这一问题,对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极尽推崇,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历史上斯大林时期及以后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基本上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印象。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无疑有一定的体制和机制因素。但是,是否能够就此认为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甚或社会主义制度呢?恐怕不能这么简单地判断。就苏联东欧的历史来判断两种制度孰优孰劣,基本的标准应该是这些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时期与之前和之后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看看其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在国际上的地位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苏联等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所指出的:“历史已经证明十月革命道路是完全正确的。社会主义的苏联,从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和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成为打败法西斯的主力。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决不在于十月革命道路本身,而恰恰在于从赫鲁晓夫直到戈尔巴乔夫逐渐脱离、背离和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致。”[10]另一方面,剧变以后的苏联东欧并没有像某些政客和公知所预言的那样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相反其国际地位迅速下降。在俄罗斯人评价20世纪以来领导人功过的调查中,列宁、斯大林和普京并列第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则垫底。这一切从反面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另外,我们在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中,也应该有一种国际的视野和历史主义的眼光。当代西方国家的确有一定的发展,甚至还取得了冷战胜利这一“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就此简单地得出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和发展的持续性的结论,而是应该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实质:首先,这些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业革命以来的积累基础上的。其次,它们的发展和其在世界体系中的金融霸权与舆论话语霸权分不开。第三,在上世纪2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就已经陷入了严重的体制性危机,恰恰是从罗斯福新政到70年代初借鉴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经验,才使资本主义摆脱了困境进入了五六十年代这一“黄金时期”。最后,在七十年代开启新自由主义改革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便再也没有过五六十年代那样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国家的困难更加严重。这一切表明,资本主义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总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学历史教师在讲授世界近现代史的时候,同样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于历史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兴衰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正确看待历史上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中学历史教师承担着培育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的重要使命,应该自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把历史观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上来,在讲述历史课所涉及的重要关系时与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有效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中学历史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重要阵地,做到德育与智育的双丰收,从而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J].近代史研究,2008(4).

[2] 阎步克.高中教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编写刍议[J].历史教学,2007(3).

[3] 阎步克.政体类型学视角中的“中国专制主义”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 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历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6] 张海鹏.近年来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的讨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7] 李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J].高校理论战线,2008(10).

[8] 于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第一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 习近平.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J].中国老区建设,2013(9).

[10]李慎明.实践已证明十月革命道路的正确与伟大[N].光明日报,2016-6-15.

[作者:王晓宇(1986-),男,天津静海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