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构建的 高职共青团育人工作模块化研究

2018-03-07 21:36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院系第二课堂共青团

徐 进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构建涉及学校专业人才水平培养质量的评估、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评价以及企业选人用人的依据参考,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一项集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重点工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方式离不开学校共青团工作项目的支撑,特别是学生参与由共青团主导的素质育人工作的成效。因此,共青团育人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实践平台搭建、评价体系构建等核心任务是否科学合理、系统长效,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和青年成长发展规律,决定了共青团育人功能能否最终实现。

1 新时期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

信息时代扑面而来,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生产关系的快速迭代正在全方位地颠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梦”的接力棒必然传承到了新一代大学生身上,任重而道远。知识广泛、专业技能过硬、综合能力全面的人才成为社会的新宠,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竞争力、合作力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新时代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内涵要求,笔者对无锡职业技术学院7个院系的共计700名毕业2年内的学生和其就业的50余家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核心问题是“为胜任现在的工作岗位和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你认为高职大学生最需要的素质能力有哪些”,综合调查结果分析,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中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社会责任、诚实守信、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身心健康等获得了广泛重视。

2 当前高职共青团育人工作存在的“四低”问题

2016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改革创新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围绕高校人才培养中心任务,着力满足学生在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规范化、课程化和制度化。

课题组站在改革视角,以服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构建为出发点,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低”。

2.1 组织体系低效

一方面,传统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体系行政管理关系错综复杂,信息层层传递失真低效。校团委对上接受团省委和校党委的双重领导,对下采用三级管理模式。校团委指导院系团总支,团总支指导基层团支部,而团总支同时又要接受院系党总支直接领导,基层团支部由于多数与行政班建制重合,实际受校学工处和院系学工办的工作影响远胜于团组织。院系团总支的行政资源和物质资源绝大多数来源于院系党总支,校团委对团总支的控制力不足,除去考核硬指标和上级规定动作的政治工作任务,日常工作几乎是各团总支各自为政,素质育人工作的统筹推进事倍功半。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的政治地位仍未得到应有重视,育人工作有效开展所需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匮乏,极大影响工作效率。多数高职院校团委的行政级别较学工处等传统二级机关低半级,部分院校甚至与学工处合署,而院系团总支与院系学工办合署的情况更是普遍。团总支书记的工作要么由学工办主任兼管,要么由普通辅导员担任,这样的行政地位使得共青团素质育人这一“软标准”工作在基层推进中既缺少调动资源的能力又缺乏全力以赴的动力。

2.2 课程体系低能

传统的“第二课堂”课程内容同质化,碎片化,逻辑关联薄弱,未能体现出高职院校同普通本科院校的生源差异、人才培养目标差异以及不同专业、不同学业阶段青年学生的需求差异。“第二课堂”依旧是“第一课堂”的附属产品,核心课程内容缺乏统筹设计和顶层研究,自选课程内容缺乏专业指导和严格筛选。课程表现形式上仍然以学生会、社团、二级分院、团支部自发发起的文体活动为主,“唱唱跳跳”的烙印始终如影随形,课程功能性未充分体现。

2.3 实践体系低质

共青团育人工作需要依靠各类实践载体落地,实践环节质量高低决定工作成效优劣。高质量的育人工作需要高水平的育人队伍,而目前高职共青团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新时代育人功能需求。校级团委专职团干部人数过少,院系团总支以兼职团干部为主,团干部大多思政学科出身,专业背景单一,社团指导老师无实质激励措施,名存实亡。团组织人员分工随意,无科学标准,缺乏专业技能,事务性工作孤立零散,工作任务相互之间功能支撑薄弱,只见忙碌、难见成效。

在此环境下,基层团工作的实践环节运行任务大部分落在以学生干部为主导的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身上。高职大学生干部队伍因生源质量和学制时限的多重原因,综合管理能力较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干部有很大差距,又欠缺专业指导和机制培育,工作监管缺失,在实践载体落地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宣传发动应付、组织活动敷衍、考勤授分随意的现象,管理松散,执行打折。

2.4 评价体系单一

一方面,现行“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大多采用记录式评价,“第二课堂”成绩单只是简单的参与活动数量和学时罗列,缺少数据提炼、差异化分析和比较分析,难以精准体现评价对象的个体特征。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单一,缺少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以及教育各主体、社会实践单位的综合评价,无法多角度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总体而言,现行高职共青团素质育人工作体系附庸化、碎片化、事务化、低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对上未能推动全校综合育人一盘棋的布局,对下难以发挥基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协同作战的组织优势,改革需求迫在眉睫。

3 高职共青团育人工作模块化研究

高职共青团育人工作应该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引导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就业创业见习、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通过对组织机构、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进行整体设计,探索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的工作方式,形成贴合高职特点、富有共青团特色、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模块化机制。

高职共青团模块化的育人工作应具有“促进学生成长、服务育人大局、强化组织建设、客观跟踪记录、科学评价评估、促进学生就业”等功能。要充分实现以上功能,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模块化探索。

3.1 组织体系模块化

高职院校团组织首先要改革现有的素质育人工作组织,强化机构功能,向上争取政策和资源,横向协同职能部门,向下深入院系调动基层能动性,以全方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战略角色定位,全力促成设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四个中心”。

其中,由教务处、学生处、发展规划处、团委、研究所联合组建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深入调研时代变革对青年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的影响,为素质育人工作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武装。“第二课堂”课程开发中心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联合组建,负责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确定核心课程框架,制订自选课程标准,保证“第二课堂”内容能全面满足素质育人功能需求。信息管理中心由数字化部门抽调专人负责,全程记录、评价、审核、分析学生参与素质育人活动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学校评估、调整素质育人工作实施方式提供数据依据。运行控制中心由校团委、院系党总支、院系团总支、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院系学生会联合选派人员组成,负责素质育人实践的过程控制,保证制度的宣传到位和执行落地。

3.2 课程体系模块化

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课程项目体系模块。课程模块是学生综合素质育人工作的实施基础,本质上是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分类整合和体系构建,应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同时在设计上既要有内容的区分,又要有学业阶段的针对性安排:大一学生更希望展现自身才华而被认知,大二学生更希望在社会组织中锻炼以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大三学生更偏好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操作上,可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课程项目体系分为6个类别: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学习发展、创新创业、文化素养、社会工作。(1)“思想成长”模块主要包含党校培训、团校培训、“青马”工程、青春故事报告会、与信仰对话等各种思想引领类活动。(2)“社会实践”模块主要包含各类志愿公益服务、支教助残、西部计划、“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3)“学习发展”模块主要包括各类学习能力培训、考证考级、文化素质竞赛、专业知识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4)“创新创业”模块主要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技创新大赛、创业能力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项目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以及论文发表、专著出版、专利申请等科学研究活动。(5)“文化素养”模块主要包括文化、体育、艺术等校园文体活动。(6)“社会工作”模块主要包含校内外党团学社组织的工作活动。课程模块要忠于高职学生特点,本着便于操作、易于推广的原则,在设计中体现科学实用,重视学生体验,避免求大、求全。 除了顶层设计的内容,基层团组织和学生社团参照6大模块或结合院系自身特色的项目,经科学论证、征求意见等环节确定后均可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课程项目。

3.3 实践体系模块化

(1)信息管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通过准确即时采集“第二课堂”模块工作信息,使数据系统具备以下基本功能:学生用户可通过网络数据管理系统,观察、选择、记录、评价、反馈“第二课堂”的课程及实施情况;学校管理用户可通过系统进行课程发布、过程管理、收集反馈,监督、考核、评价、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社会用人单位用户可通过专门的学生信息查证入口,为在招聘用人中选择学生、评价学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机制运行模块。 运行体系是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通过横向分工、纵向沟通,建立起“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审查”的完整工作闭环。机制运行模块由运行控制中心负责,应做到:①有制度。建立“第二课堂”项目的实施规范、实施计划和实施细则,做到有章可循、有序开展。②有机制。规范课程项目的发布审核流程,明确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记录、审核、评价、反馈、申诉的各个环节,做到严格、便捷、透明、公平、公开。③有控制。通过运行控制中心建立校级、院系、社团、班级“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运行定向责任人制,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分工,并进行专门的业务能力和系统操作培训,每月召开联席会议,汇报课程模块即时运行状态,公布运行数据,通报工作检查情况。④有考核。学校质控部门对校团委模块育人工作开展年度考核,校团委对下级团组织模块育人工作开展学期考核,院系团组织交叉开展月度考核,考核结果应用于组织绩效评估和责任人个人绩效评估。

3.4 评价体系模块化

高职院校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科学参考,搭建学生、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效连接平台。“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应包含如下的评价维度:

(1)记录评价模块。根据既定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体系,对学生的课程参与过程和成果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同时依据活动种类、等级、参与方式的不同,在记录中予以反映。

(2)数据评价模块。“第二课堂成绩单”不能仅是简单的过程记录,而要在数据上体现参与过程差异,参与程度的差异、参与结果的差异,对不同的课程项目所侧重的综合素质养成倾向设计不同的权重评分,展现参与者个性化的数据轨迹。

(3)学分评价模块。可对“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的课程设定学分,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是否完成学分作为其参与课程的重要评价标准。

(4)综合评价模块。可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根据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描述性评价,形成评价报告。综合评价报告的评价主体要做到多元化,既要有学生自我评价、隶属团支部和团总支的组织评价,又要有参加社会实践项目、社会工作活动的第三方评价,更真实地展现评价对象的客观情况。

4 高职共青团育人工作模块化的实施保障

共青团工作是第一课堂之外的重要育人平台,是面向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组织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领域。

共青团育人工作的模块化要加强组织实施,保证制度落地。要坚持“学校为主、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分头实施”,从校团委到基层团支部分层实施、分工协作。校团委成立“模块化”项目工作组,统筹推进工作,给予相关资源支持、技术支持和咨询帮助,积极协调公共资源,在宏观层面宣传扩大项目的知晓度和认可度;积极开展理论研究,编写辅导读本,宣传成功经验,并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运营维护。院系团总支组建专门工作组,团总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研究制订整体推动院系团工作的具体办法,积极协调院系各单位给予支持,督导指导院系工作推进情况,加强团总支之间工作经验的分享互学,总结归纳各方优秀经验做法。基层团支部是实施“模块化”制度的直接执行者和基本单位,要成立专门工作组,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统筹推进团支部工作;要参考有益经验,结合支部的专业背景和学业阶段实际,在院系团总支的领导下,研究制定操作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分步骤推进实施。

共青团育人工作的模块化要加强保障宣传固化工作成果。校团委、团总支要努力争取各级党政领导支持、认可,积极争取其他部门在政策、师资、经费、场地、后勤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保障,为制度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同时,校团委和基层团组织要加强对“共青团育人工作模块化”制度的实施督导及宣传推广,广泛借助媒体平台,吸引关注,倒逼共青团工作转型升级,推进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建设,提升共青团的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院系第二课堂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