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实施路径研究

2018-03-07 21:36高娜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职业院校

高娜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交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作为从业者工作态度与技能的精神化代表,工匠精神已经两次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报告中。从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培养工匠精神,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都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视。在举国推崇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工匠精神的研究热潮在各行各业如同星火燎原般掀起,并呈愈研究愈热烈之态,尤其是手工业和制造业等对于从业者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更是走在了工匠精神研究的前列。

工匠精神作为从业者职业素养与技能的道德体现,其重要性已经为社会各界所广泛认可。目前学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研究;工匠精神在各行业中的培养研究。研究涵盖了工匠精神从内涵研究到意义研究再到如何培养应用的三个发展阶段,较为全面。

技术2.0时代对于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技术过硬的基础上对“匠心”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人员从业前期开展“匠心”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地站在了工匠精神培养的第一线,要为技能人才打造一颗“匠心”,为社会培养广大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从业能力。

1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1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遵循科学规律的必然选择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内因决定外因,产品的品质卓越源自工匠的技能超群,而工匠水平作为外因,是受到内因即工匠的职业精神和态度影响的,因此,在学生入学之初即有计划地开展“工匠精神”培育,能够帮助学生自主自觉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内心,融入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更融入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工匠教育开展得越早,越能够早日让工匠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内心,使其从职业教育受教育伊始便开始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将之作为职业信条终生践行。

1.2 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培养顺应了规模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工匠精神在中国延续千年,靠的代代相传,然而时至今日,机械化的生产已大大节省了人力,原始的手工业也逐步被规模化的生产所替代。工匠精神也不仅仅指代单个匠人的职业精神。机械化的生产并非不需要工匠,只是工作方式发生了转变,由手工操作变为机械操作,由粗放型劳作转为精细化操控,但无论前者或是后者,对于工匠的工作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大批量的产品报废或价格高昂的精密仪器受损。因此,当代工匠精神对于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应当在有规模、有组织的条件下展开。高职院校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但是规模化办学的要求,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1.3 以学校组织的形式开展工匠精神培养是现代社会工匠培养的最佳方式

央视巨制《大国工匠》中展现了我国多位杰出工匠身上的优秀品质,如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等等,而这些“一生只做一事”却务求做到最好的优良品质,正是工匠精神的要义所在。目前的教育方式,单独个体的“师徒相授”已不再是工匠精神培养的最佳选择,徒弟在漫长的学艺期中,逐步领悟匠心的要义更不现实,因此,在规模化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工匠精神培养的元素,使学生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是现代社会培养工匠精神最高效的方式。

2 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

2.1 工匠精神培养对学生自身发展意义巨大

工匠精神培养最直接的得益者当属学生,他们在其中所获得的益处显而易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的提升。通过工匠精神的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确立坚定的职业信条与职业操守;二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开展工匠精神的相关教育,不但可以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亲自感受工作环境。实习实训机会不仅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帮助学生提高了动手操作的技能,有助于学生早日实现“文能道其所以然,武能让其所以然”;三是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优质化:就业优质化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找到福利待遇更优厚的工作,而是学生在工作中的个人技能得到提升,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由于工作的激励产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份进取精神的回馈使工作成果更加喜人,最终实现学生与工作双赢的局面。

2.2 工匠精神培养赋予职业教育新“灵魂”与新方向

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普遍观点是:职业院校的主要责任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的文化学习及思想引领相对居于次要的地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也认为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院校培养学生的首要责任。近年来,不重视职业精神培养的后果逐步凸显,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缺乏敬业精神,就业后容易出现违反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行为,工作中难有大的发展,频繁更换工作,最后导致所学与所做完全不对口,在校所学技能彻底荒废。不仅如此,职业院校部分毕业生职业素质的下降还给不少职业院校带来了办学压力,一方面企业不再愿意招聘高职院校毕业生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学生及家长了解情况后不愿意让学生入学导致部分高校出现生源不足、招生困难的现象,少部分办学水平较低的职业院校更是深陷招生的困境。

工匠精神的提出赋予了职业院校教学新的灵魂,将“职业精神”的培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改变了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职业院校教学思路,使众多高职院校的教改重点转移到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上。在教学中将“技能”与“思想”并重,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视为第一要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工匠精神培养的提出,不仅帮助高职院校拓展了教育新思路,赋予其教学新内涵,更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2.3 工匠精神培养对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非凡

纵观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状况,学生在校期间文化水平与技能水平提升均不明显,学生毕业后常常感觉无所适从,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学生对职业缺乏归属感导致的频繁跳槽直至失业不但对学生自身有百害而无一利,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和谐也是一种潜在的隐患。

工匠精神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使其就业后个人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取得良好的发展。在校期间接受过工匠精神相关教育的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后,能够推动产品品质提升,产品创新加速,促使行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实现行业的稳定发展。行业加速发展使更多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在行业内植根,形成良性循环。

3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3.1 政府力量——政策制定,激励工匠人才爱岗敬业

各级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可在政策制定中适当考虑工匠精神地融入。目前,全国不少省市都已经开展了种类丰富的弘扬工匠精神的活动。

宣传活动能够营造一定的社会氛围,但工匠精神开花结果仍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土壤,政府的力量就是土壤中最重要的养分。政府可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工匠精神培养所需要的资源支持,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通过政策支持给予工匠劳动尊严、经济及社会保障,使从业人员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工作、乐于工作,整个社会形成尊之、重之、敬之的氛围,从而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愿意为追逐工匠精神而奋斗终生。因此,政策的制定要能够给从业人员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才能够让工匠精神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开花直至结果。

3.2 学校力量——以现代学徒制为依托,普及工匠精神养成教育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古代学徒制,作为流传多年的教育体制,其强调师父的重要性,认为师父不仅负责技能传授,也承担了思想品质的培养任务。因此,在学徒制学习中,对师者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师父既要教会学生做事,又要教会学生做人,“传道、授业、解惑”缺一不可,学习者要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思而好学、乐学、敏于学”。

学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要进行改革创新,以现代学徒制教育为依托,普及工匠精神培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填鸭式教育变为自主学习,强调工匠精神学习的持久性,将工匠精神的学习持续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学校在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中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具体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具备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与态度;另一方面,学校应努力营造适宜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校园环境,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如知识竞赛、讲座、技能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技能,加强职业素养。

3.3 学生力量——树立科学就业观,苦练本领强自身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未来工匠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承者,也是新时代匠人形象的缔造者。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之时,进行职业精神和理念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除却外在环境的营造与知识的传输,工匠精神培养更需要依靠学生自身,学生至少要在三个方面进行自我锻炼:一是树立正确就业观,爱岗敬业;二是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坚持不懈;三是对个人能力与素质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超越以往的个人水平。具体从德行、品质、才学三个方面开展:德行方面,应树立对职业的敬畏心和尊敬心,具有良好的工作品德和工作品质,在劳动道德的指引下尽心尽力地投入工作,不偷工减料也不偷奸耍滑,有良好责任心;品质方面,应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工作认真、细致、追求尽善尽美,工作中有恒心、有毅力,对产品的要求不是完成即可,而是“不愧我心”;才学方面,应清晰认识到自身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秉持“学无止境”的态度,坚持学习行业的相关知识,掌握行业最先进的知识,务求走在行业发展的前端。

3.4 企业力量——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企业应站在比以往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相比以往的职业教育,企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往往是学生结束教育参加工作后,才开始对其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及企业文化的熏陶。迟滞的企业教育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及企业往往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学生对企业的不认同、归属感缺乏、个人发展迷茫,企业难以招录到合适的员工、企业凝聚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情况。为避免此类情况出现,提高学生工匠意识,企业应密切与高校合作,成为技能与素质培养的“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升个人能力的机会。

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企业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第二课堂”,应更多地参与到高校教学工作中去。首先,应增加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将学生的实训场所转移到企业车间现场,让学生在现场亲自参与实操,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感受企业的人文氛围;其次,应挑选部分技能过硬的工作人员参与到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企业工作人员技能娴熟,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科技,他们在日积月累的操作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规避风险、少走弯路,他们的加入势必成为教学大军中的一股有生力量,能为学生提供最先进、最生动、最贴合实际的知识,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工匠意识。

3.5 社会力量——多方助力,线上线下提升职业尊重

大国工匠的培养并非一日之事,一国工匠的培养更非朝夕之功。培养工匠不是仅仅依靠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就可以万事大吉,社会环境的营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正如政府的支持是工匠精神培养的最重要养分,社会环境的营造如同空气,看似可有可无,实际却又不可或缺。如果缺乏良好的工匠环境,会导致人才流失、社会动荡等乱象,例如许多曾经在我国流传多年的工艺,如今却面临失传的窘境,究其根底,工匠精神的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社会大环境中营造尊重工匠的气氛,能够使工匠安于工作、乐于工作、勤于工作,在得到职业尊重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努力,在线上线下,应通过广告宣传、标语提示、纪录片展播、文化讲座等方式开展相关宣传,塑造工匠楷模, 提升工匠形象,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合力。

4 结论

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是赋予学生从业精神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信念的过程,也是帮助高职院校重新进行教学定位的过程。集全国之力培养工匠精神,将为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促使中国制造业从“制造”迈向“智造”。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及社会各界都应发挥积极作用,五位一体、五方联动,共同做好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力,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好学生的同时还要搭建好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更多的关注。总之,培养“以工匠精神为心,以技能过硬为骨,以矢志不渝为魂,以爱岗敬业为血肉”的新一代工匠,高职院校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