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安,汤桂芳,陈艳霞
(1.2.3.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代表现代文明的都市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影响和同化现象越来越大,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最有机会接近都市文化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一贯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的生活。虽然先进文明能带动落后地区人们的革新与变化,但少数民族中的许多风俗习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若是不注意守护传统文化,而是一味地追求革新与变化,我们付出的将是深厚传统民族文化的消失和绝迹。鉴于此,深入了解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认真发掘其文化内涵并加以保护,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民居文化遗产。为了向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出台保护措施提供现实数据和决策依据,使广西少数民族民居文化能进一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本文对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侗族特色民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的黄姚古镇特色民居为代表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生态传承发展的现状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
进行现场参与观察和田野调查,采用问答式结构型访谈与选择式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笔者于2017年11月开始对广西三江侗族侗乡的三江县程阳桥景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外来游客等进行了访谈调研,共发放了问卷调查250份,问卷调查的年龄层次由青少年至老年。其中,收回有效问卷为207份,有效率为83%;青少年为19人,青年为76人,中年为89人,老年为23人。调研内容分为“居民们对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态度和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风俗的关注与扶持”“分析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优缺点”两个内容,形成现场参与观察、田野调查两个调查结果。
2.2.1 现场参与观察结果——程阳八寨侗族特色民居分布与保护传承现状。三江侗族村寨以程阳桥景区的“程阳八寨”侗族特色民居为主要代表,以传统典型的山地干栏式木楼(也称吊脚楼)建筑为主。这些建筑一般分三层,底层不住人,用于堆放农具柴草、圈养家畜等,第二层是住人的区域,有火塘、卧室、楼梯间、宽廊以及其他辅助空间,第三层一般是用来存放粮食和不常用的生活用具,相当于一个仓库,有的人家也把这一层装为卧室。其中,规模较大,最连片集中,最成体系,风景最好的要数由马鞍寨、岩寨、平寨3个寨子相连的程阳村片区。这里景点最多,青山绿水,小河环绕,建筑的组合样式丰富,有的依山而建,有的环聚一山,有的沿河连片,风景优美,每个寨子都有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鼓楼,还有永济桥、合龙桥等5座长短不一、风格各异的风雨桥,民俗节气和歌舞互动活动频繁,民风淳厚。但是,由于这3个寨子是程阳桥景区的中心,每年接待大量国内外观光游客和前来采风写生的艺术院校师生,甚至还有影视剧组的驻场拍摄,这3个寨子中出现了大量的客栈、酒店和娱乐场所,这里建筑人工美化的痕迹更多,建筑的实用性和商业化程度更高,所以,在这里经常可以见到四五层的建筑,这大多是模仿这里原住民民居特点建造的客栈,原住民原汁原味的木楼特色已经变味。
东寨、大寨虽紧邻这3个寨子,但东寨、大寨和平甫分别位于乡村二级公路沿线,受外来文化影响较直接,此三寨尤其是平甫,其木楼建筑已所剩无几,村寨大多已被农村最普遍出现的砖混民房取代,木楼建筑风采不再,外来游客与艺术采风客们已基本不再光顾这个寨子。平坦寨和吉昌寨两个寨子距离上述几个寨子较远,其中,平坦寨也是因为处于乡村公路沿线,但由于相对偏僻,所以木楼建筑相对较多,但沿街建筑也多为普通砖混楼房,因此也鲜有观光客和写生者到访。吉昌寨是个坐落于一个大山岭中一片狭长山谷中的小寨,因其地势狭长凹陷,地势相对偏僻,又只有进山一条断头路,因此,其木楼建筑也保存和保护得较好,建筑大多依山而建,蜿蜒层叠,很有层次感。
2.2.2 访谈结果。第一部分:居民们对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态度和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风俗的关注与扶持,主要有:
(1)平时是否关注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
(2)对当地的特色民居的态度(建议);
(3)少数民族特色民居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少的原因;
(4)列举政府、居民或其他社会人士对特色民居采取的措施。
第二部分:分析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优缺点,主要有:
(1)关于重建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意见;
(2)传统居民的建筑优点;
(3)传统居民的建筑缺点;
(4)在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应考虑的重要性因素排序,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生态传承的发展现状,从侧面也反映了传统少数民族特色民居设计的缺点及其对人们生活带来的一些不便的问题。
2.3.1 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受关注情况。这个问题主要是从回答者的自身考虑提问,主要是了解人们平时对少数民族民居和风俗习惯的关注情况。根据207份调查卷报告的数据显示,大部分人平时都是偶尔关注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这与现代人忙碌的生活状况有关,也表明了少数民族民居文化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里逐渐被人们忽视;而一小部分人则会经常关注,这也表明了他们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很感兴趣,主动去了解,去关注这些历史传承下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能意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重要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高度、气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度。
2.3.2 在这207份调查问卷中,有8成的人均表示喜欢这些特色风格的木楼,这些建筑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也是侗族民居的一大特色,这里的人们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对于当地人来说,它们具有冬暖夏凉且雨季干爽防潮,夏季通透清凉的特点;而外地人则喜欢它们原生态的古朴、淳美和接地气,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2.3.3 对当地特色民居的态度。在国人整体生活水平平稳上升、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特色民居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像侗族的吊脚木楼,通风防潮,冬暖夏凉,是一种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承载着侗族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2.3.4 对于当地少数民族民居今后的发展态度,持保护性开发建议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而对保护原风貌的建议占了约1/3的人数,认为将特色民居拆掉重建其他建筑的也有个别,有这部分观点的人主要是少数和都市文化有一定接触的年青人,他们认为砖混结构的房子更结实、防火和有现代感。有3%的人则对此表示无所谓态度。
而针对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绝大多数人认为要保留外观,内部加固及优化,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外包木料使特色民居更加坚持耐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要按照原有的格局重建,也有一小部分人觉得可以参考外国著名建筑并结合中国的特色民居建筑加以改造,使少数民族的民居艺术生态传承得以更好的发展。
2.3.5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民居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日益衰落和减少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民崇尚现代化建筑,高级先进的建筑材料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现代建筑。
第二,伴随着人口和城市的快速增长,房价的上涨,我国加快了城镇化水平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小城镇日益成为衔接农村和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建筑的桥梁,这也导致了建筑用地日益变得紧张,传统木楼建筑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不高。
第三,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太复杂,除屋面盖瓦之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工序繁琐,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学习如此繁杂的工艺,导致侗族建筑工匠后继乏人,加之木楼建筑隔音效果差、容易发生火灾。
2.3.6 列举政府、居民或其他社会人士对特色民居采取的保护措施。在207份调查问卷的结果里,有51%的人认为政府或社会人员对特色民居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保持原样,局部修缮破损部分;有38%的人列举的保护措施为保护性优化开发(尽量保持原有外观,加固优化内部结构如内部钢筋混凝土,外部保留原风格木结构);有8%的人则认为政府或有关人员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或措施不得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代表了当地政府方面的三江县程阳桥景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调研中,笔者了解到了政府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派设专门人员驻点办公、由广西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西旅发集团”)为龙头,对当地民居及主要景点进行一系列科学规划,稳步开发;设立建设管理资金、奖励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主要民居建筑按相应标准进行建筑外立面全包或分担形式进行优化改造。
2.3.7 传统特色民居的建筑优点。首先,最主要的优点就是给人一种原生态、接地气的感觉,还有能显示地域性和文化性。而造扑拙淳美、实用性强、邻里关系密切融合也是侗族建筑的特点。
2.3.8 传统特色民居的建筑缺点。最主要是防火效果差,容易引发火灾。因为侗族的特色建筑为木楼,并且因这样的建筑通常依山而建,并且楼距较近,楼道狭窄,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装备很难到达火点,容易造成连片的民居的大火[1]。
隔音密闭效果差、私密空间的保护较难。相比于水泥砖房,木质建筑结实耐用的程度较弱分别占总数的60%和28%,由此说明了吊脚木楼相比于现代化建筑的缺点还是显而易见的。
2.3.9 在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民居的过程中应考虑的各种重要因素的排序。主要体现在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文化氛围等指标方面,这些都会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等因素来做出不同的指向,比如经济紧张的居民,肯定首选受价位因素影响的指标,那么在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到经济因素了;反过来,不缺钱的居民,他肯定更注重环境和舒适性,正所谓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同样,文化素质高的会更倾向于有文化品味的东西,对于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考虑到的肯定是文化因素和安全因素。
第一,经过对调查结果和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个传统民居生态保护与传承的总体规律:交通越便利的村寨,其传统建筑保存越差,越是偏僻的地方,传统民居生态保存越完好。这个规律表明,交通便利的村寨,人们容易受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也便于接触和更好地利用外来建筑文化的种种资源。这种情况看起来是对少数民族侗寨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是极为不利的。其实不然,凡事皆有两面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便利的条件,建议政府提供政策利好,鼓励社会力量,组建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或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来实施对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与传承。
建议国家或地方政府出台利好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组建相应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基金会、某某公益基金或教育培训机构,邀请有关学界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充当传统文化的宣传使者或形象代言人,一方面加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宣讲力度,一方面加强国内优秀外传统建筑文化示范点与受保护对象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当下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的便利条件,通过组织受保护地区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员到优秀传统文化示范点参观考察或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点进行对接交流活动[2]。让受保护地区的人们切实认识到传统的才是先进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有了这样的认识,人们才会产生保护自己祖传建筑风格、民风民俗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使人们激发出来的潜力和创造力将是无穷无尽的。这才是我们许多人长久以来想解决而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少数民族民居保护与传承的金钥匙。
第二,以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主导,对于传统民居的改造或者重建,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必须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应当首选保护性优化开发,外部保留原风格木结构。大力宣传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带着智慧和无穷创意的结晶,要加强传统民居的实用性,包括加强防火效果,加强密闭隔音效果,还可以与现代化建筑风格的优点结合起来,提高传统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改变过去传统民居与现代化建筑“各自为主”的脱节现象,使优化后的新型传统风格民居既充满当地传统民族建筑风味,又方便、实用、宜居,真正实现传统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生态的可持续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