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校企合作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8-03-18 09:06马柏林祝颖莲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校企环节专业

刘 静,马柏林,王 薇,祝颖莲

(1.2.3.4.嘉兴学院 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1 专业的相关背景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于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新的数学类专业,其前身为“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专业(1987年更名)。它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初步具备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某个方向上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开发有关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1.1 嘉兴学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概况

嘉兴学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下简称信计专业)2005年首次招生,每届两个班,2015年被列为校重点建设专业,并获得校级第二批实践教育建设基地,至今已有10届20个班共572名毕业生(详见图1)。据统计,近七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及考取研究生的情况如下页图2所示(注:初次就业率统计到当年8月30日前)。

图1 2009届至2018届毕业人数

图2 2012至2018届毕业生考研率与初次就业率

1.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嘉兴学校信计专业办学历史短,欠缺办学特色,未能赢得良好的口碑,导致学生报考该专业的被动性以及就读该专业的消极性,与近年来就业市场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也可以归结为目前我校该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报考专业的被动性。信计专业本属于数学专业,强调数学与计算机结合解决数学中的问题,系数学和计算机的复合型专业,但易被学生误解。学生对专业概念的认知过程中,对较专一性的如数学、英语、文法、信息技术、会计、金融、法律、医学等专业,往往较易理解,而复合型的专业则不然。该专业常被误认为“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一字之差,使不少新生误以为信计专业属于工科,是计算机学科类的专业,等等,高考填报专业时对该专业认识的偏差导致该专业的调剂率(学生第一志愿不是填报该专业而后调剂到该专业)在2012级至2014级分别为71.05%、33.33%、44.93%[1]。由此带来学生就读思想的不稳定,导致日后出现较多的转专业和留级问题。

第二,就读专业的消极性。信计专业是复合型专业,强调培养既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厚实的数学基础与娴熟的计算机技术相辅相成,方能相得益彰,然而,却常被学生揶揄为数学没学好,计算机也没学好,学习表现较为消极。另外,自2013年放开转专业政策以后,该专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013级学生转专业10人,留级5人,2014级转专业17人、留级4人,2015级转专业10人,留级4人。因为转专业学生中,多是高考成绩比较好的、或是学习目标明确,获得一等、二等奖学金的优秀学生,他们的离开大大地影响了寝室、班级甚至整个专业的其他学生。随着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的转出,班级如同没有了领头羊,军心动摇,学习氛围及整体素质也顿时下降。就读思想不稳定,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挂科率较高。

第三,对该专业人才就业市场需求认知的滞后性。最近,Boss直聘发表了《2017年专业竞争力榜单》,最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排名如下[2]。

表1 2017年专业就业竞争力榜单

排名专业名称竞争力指数1软件工程134.82信息安全132.8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9.14信息与计算科学127.85电子科学与技术127.86数学与应用数学127.67计算机应用技术127.58应用物理学126.79网络工程126.610电子与通信工程126.2

注:榜单除了就业率之外,BOSS直聘抽取了370万真实样本,采用多元模型对专业的竞争力进行计算,包括专业起薪、未来5年薪资成长空间,不同专业人才的求职速度,转行难度系数和简历受欢迎程度等维度。模型所形成的指数反应了该专业目前的综合就业竞争力。100为该专业的基准代表所有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均值。

榜单中,数学和计算机已成为目前竞争力最高的两大学科,相关专业在十强中占据七席。作为数学和计算机的复合型专业,信计专业已成为近几年竞争力提升最快的专业,这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目前,“数据驱动”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具有算法研究和建模能力的数学人才高度稀缺。从图2的数据可见,该专业就业情况良好,但许多学生和家长还没不能完全意识到该专业人才匮乏,就业市场人才缺口依旧非常大。

2 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环节的改进

早在2003年,教育部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之后,就明确提出了:“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1]。在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上,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数学基础,理工融合”。近几年,针对专业存在的问题,改进培养模式的基础环节,为后续实践环节的改革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第一,专业引导。由信计、数学、计算机科学研究室教师担任该专业的本科生导师,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硕士生导师,还有信计专业本科毕业的老师,他们的现身说法应能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本专业,同时教师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专业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减少学生思想波动。

第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原有信息与计算科学研究室师资队伍基础上,引进、培养相关师资,承担专业建设及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指导毕业论文与实习等。其中数学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联合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室、计算机科学研究室、应用统计研究室等教师共同承担。

第三,专业课程改革。该专业一年级、二年级强调数学、计算机知识基础的建立,培养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根据学生的基础,将传统的数学基础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压缩,如数学分析由原来的280学时降为208学时、高等代数由原来的144学时降为112学时,对于这两门数学传统基础课程采取小班化、分层教学,期末成绩与平时的月考成绩挂钩的教学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保持不变,包括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数学建模、数值计算、运筹学等,开展翻转课堂和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

顺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着眼我国及全球未来经济的新动向,我们在2015年将该专业方向由原来的软件方向转为大数据方向,增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SAS软件数据分析”“统计学”等课程。

第四,加强班主任管理。以往班主任一般由学院其他专业的新教师或非专任教师担任。该专业班主任应由本研究室的专业教师担任,旨在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专业思想动态,增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归属感。

得益于以上改进举措,近年在课外创新环节上成果斐然。该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等。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该专业学生今年创历史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1项。同时这些学生也成为校数学建模协会的骨干成员。从2013年开始,教师们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项目研发,该专业每届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校重点SRT项目、省新苗计划项目、国家创新创业等项目,学生的课外学术研究综合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以上基础环节的改革在前三学年完成,在第四学年,也是实践环节教学最为关键的最后一年,其中第七学期开始着手校内校外实践课程的衔接,第八学期让学生进入各自的职业规划选择阶段,或进入相关企业进行真实项目的长效培训,或选择考研、考公务员等。

3 实践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究

2015年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嘉兴学校调整了在新历史阶段的发展定位:有特色、善创新、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其中重点是“应用型”。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之相关的职业需求也呈爆发式增长。为解决嘉兴学校该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环节改革,就具有了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教学体系相较理论教学体系薄弱,缺乏专业,行业特色,不具有专业针对性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专业定位存在模式化倾向;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少专业引导;实践教学师资严重不足;校企融合刚度深度不够等。地方高校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2015年,该专业开始建设校内大学生实践基地,着重抓实践环节的改革。其目的是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使得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

为了提升专业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结合该专业的特点和在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铺设专业与企业的实践通道,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工作。

(1)搭建实践信息平台,通过此平台与多家相关企业取得合作,制定了学校、平台、企业的三方协议,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坚实的保障。

(2)开展深度合作,牵手2到3家企业,提前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学三年级第6学期进行3周项目前期培训,聘请企业有资质的人员为学生讲授高新前沿技术知识,把企业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信息,快速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进入大四实践环节及未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与实习,为使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更贴近实际,积极探索由校企联合参与指导,即企业派出有资质的人员充当指导老师,联合校内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论文或设计选题,经研究室学术委员审题通过后向学生发布该举措,这样使得论文设计题目结合应用,避免出现过于宽泛的纯理论课题,较易带动学生进入真实的实习环境,同时实习成果也较易为企业判定,使得企业能够招聘到合适的实习生。这种校企联合指导方式一举两得,使得学生在完成企业的项目同时,完成毕业设计。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整个环节包括答辩环节,近三年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选题有近63个,占43%,如《高铁轮轴加工现场看板及作业指令发布》《公务用车管理系统之派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H5的歌曲在线播放Touch端项目的设计与实现》等,双方受益匪浅。

4 企业“反哺”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合作模式探讨

目前,多数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通常都是在实习期间或第四学年通过招聘与学校进行合作,学生利用实习期间走进企业,企业通过人才招聘实现校企合作。通过调研,了解到企业方招不到实习生或招到的实习生不契合企业需求,优秀的实习生却留不住等,究其原因,是按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脱节。为使两者更好地契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环节就让企业走进学校,实现企业对专业的“反哺”培养,具体思路如下。

(1)合作企业在学生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介入专业的“新生始业教育”。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很多对专业的认识模糊,专业思想不稳定,在始业教育中让人才需求方直观地告诉学生该专业的前景,可以尽早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减少学生的转专业思想。

(2)合作企业在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就先期介入班级管理工作,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课,与企业互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较早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也为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职业选择、明确学习目标做好了准备。如在作为试点的信计2013级,合作企业委派专业人员参与班主任工作,利用学生活动时间开展企业拓展训练,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精髓,成立公司制的班级团体等等,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培养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也增进了企业和学生的感情。

(3)合作企业在第二学年、第三学年介入学生的选修课程和课外科研、创新创业工作,企业可开设相关的实践类选修课程,吸引学生加入到企业实践中来,如此,企业、学生可为大学四年级的联合实习项目储备人才和知识。我们同样在信计2013级作试点班级,企业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为学生讲授企业项目所需的基础知识,如“通用Java基础”,企业利用周日时间为学生开设相关选修课,如“侧重Java的数据库编程”,此举提升了学生的课外学习技能,同时企业方也能在此过程中及早发现适合企业的优秀人才,如企业在集中实践环节开展软件项目实训课程“手机人脸保镖及其实现”“数据库表结构建立”“网上商城项目的前端后台设计”等,在课程学习中,企业方发掘了一批优秀学生,并推荐他们进入自己或相关企业优先实习、就业。

图3 信计13级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分布图

试点结果,信计2013级的学生经过大学二年级的校企班主任合作及大学三年级,大学四年级的校企实践合作项目的训练,学生普遍学习目标明确,课后主动要求参与企业开设选修课程的学生人数也较多,从图3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中软件开发、前端开发、网络及硬件维护的占63%以上,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信计专业就业薪酬人均可达4664.29元/月,较好地实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该专业2013级原有67人,毕业生最终人数为53人,改革试点后,初次就业率为94.34%,考研率为5.66%,2014级毕业生人数44人,初次就业率为100%,考研率为13.63%,为近几届最好。

企业走进学校,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贯穿大学4年,实现企业对人才的选拔、学生对企业的认知。这对企业和学生来说,貌似费时费力,实则为减少双方用工、就业的盲目性带来了极大的益处,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也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双方各方面的深度合作。

综上所述,我们针对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包括基础环节的改进和实践环节的改革及企业“反哺”式的实践教学的模式作了一点设想和尝试,今后还会在制度和管理上进一步完善规范,在改革模式上进一步拓展,扩大专业影响力,为实践实训环节改革作进一步示范性探索。特别是类似于信计专业的复合型专业,其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另外,复合型专业就业面宽,弹性大[4],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上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基础模式、实践环节的实践思路,及企业走进学校“反哺”的改革试点思路可适用在复合型专业及理工科专业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校企环节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