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雄彪 戴宇豪 卢智捷
(苏州科技大学敬文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苏州215009)
潮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商贸兴盛。清代的潮州府,囊括了如今整个潮汕地区。潮州人在商业上有着非凡成就,正所谓“濒海居民所恃以资生而为业者,非商贩外洋即鱼盐本港也”。①而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长期以来是江南乃至全国范围的区域经济中心。据《吴郡图经续记》记载:“闽粤之贾乘风航海,不以为险,故珍货远物毕集于吴市。”②对于潮州与苏州的商贸联系,有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所获成果颇丰。
在清代,由大批潮州商人远涉重洋,进入苏州开展贸易。随着时间推移,潮州人在苏州留下了许多活动痕迹,也将苏州独具魅力的文化传播到了自己的家乡。潮州与苏州两地以商贸为基础,以潮州商人为纽带,建立起了多方面、深层次的文化联系。
清人徐珂对潮州人有过这样的评价:“(潮人)尤不可及者,为商业冒险进行之精神……一旦胜利,倍蓗其贏,而商业上之挥斥乃益雄。”③潮州人凭借开拓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与高明的经商手段,在海上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潮州商人最早何时来到苏州,早已无从得知。依乾隆年间苏州潮州会馆镌刻的《潮州会馆记》碑文描述,会馆“国初始建于苏郡北濠”。④这说明在清代初期,苏州已经有了潮州商人的身影,而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后,潮州与苏州的贸易却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潮州商人带到苏州的货物中,最主要的是蔗糖。苏州人嗜糖,品类繁多的苏式传统糕点至今依旧广受欢迎。潮糖在苏州很有市场,不仅如此,蔗糖除了食用价值,还能用于染丝,是“江南染丝必需”。⑤潮州商人将蔗糖出口到苏州后,又在此大批采购棉布、棉花、丝绸及其他丝织品。他们“候三四月好南风,租舶艚船装所货糖包,由海道上苏州、天津,至秋东北风起贩棉花色布回邑”。⑥
清代的潮州与苏州因各自的商品需求而建立起了以“蔗糖-棉花”为核心、以潮州商人为纽带的贸易关系,促进两地经济结构互补。同时,两地的文化也通过这条纽带源源不断相互传递。
在今天的汕头市濠江区,有一条存在了几百年的老街,名曰:“苏州街”。相传曾有苏杭人来此经商,因而得名,这是苏州文化在潮汕大地上留下的印记。
比起来到潮州的苏州人,清代旅苏潮商的人数更为庞大。据说在江南曾流传过一句潮州谚语“苏州货,三年来一过”,这话说的是明清时期潮商到苏州去进行贸易的盛况⑦。他们奔走于家乡与苏州之间,为两地沟通架起了桥梁。因此清代的潮州商人才是潮苏两地联系的主要媒介。
苏州自古人文荟萃,长期位居江南文化中心。具有吴地气息的潮州商人,出于对苏州文化的喜爱,将苏州当地特色产品带回家乡。大量的潮州商人在苏州经营日久,又在苏州留下了潮州的文化痕迹。
可从以下几种事物中一窥潮苏两地的文化交融:
一是器皿。潮州多锡矿,锡的产量很高。潮州府潮阳县的匠人心灵手巧,擅长打制各种精美器皿。《潮州府志》记载“姑苏样,潮阳匠,揭阳之锡居其上”。⑧苏州的器皿造型优美,极具艺术价值,为潮州人所青睐。于是,潮州匠人别出心裁地将苏州工艺的优点糅合进潮州的技术中,制作出品质上乘的器皿,体现出潮州与苏州民间艺术的交流融合。
二是服饰。由于航海贸易的频繁往来,旅苏潮州人深度接触到了苏州的衣食文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潮州人的的服饰装扮也体现出了苏州风格。正所谓“妇女妆束,以航海往来苏松间,相仿者多”。因旅居苏地的潮州人所传播的服饰文化,苏州的服装便迅速在潮州推广开来,并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有诗云:“蛮女科头足踏尘,丈夫偏裹越罗巾。无分晴雨穿高屐,岂是风流学晋人。”⑨其中“越罗巾”“高屐”都是从江南一带传入潮州的。
三是建筑。潮州人在苏州见证了苏式建筑的风采,尤其是苏州园林的优美景观之后,在潮州家乡也兴起了仿苏的建筑热潮。澄海人可谓是苏式建筑的拥趸,至今澄海仍留存着几处具有苏州风格的清代住宅。位于东里镇塘西村内的西塘便是典型的苏式园林。西塘始建于嘉庆四年(1799),据传是洋船商林泮、林五兄弟的宅子。西塘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池塘,小巧而别致。位于隆都前美村的文园小筑则是一座富有苏州气息的书斋,建于宣统二年(1910),雕栏玉砌依旧在,精致的装饰令人赞不绝口。
四是妈祖。东南沿海出洋之人,普遍信仰妈祖。妈祖被尊为海神,又称“天后娘娘”,专司庇佑海上船只安全。浮海为生的潮州人很早以前就信仰妈祖,他们不仅在本土祭祀妈祖,还将这一祭祀文化随出海贸易的船只带到外地。妈祖在苏州原本没有大规模的信众基础,是旅苏的外地商人给苏州带来了独特的妈祖祭祀文化。坐落于上津桥东上塘街的天后宫,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潮州商人公建”。随后不断扩建,“雍正四年(1726)增建楼阁,十一年增建关帝殿,名潮州天后行宫。”⑩除了潮州人外,漳州、泉州、兴化、汀州等地商人也在苏州建立了天后宫。清人顾震涛说苏州的芙蓉塘“行船最险,必祷于天后,故有娘娘浜”⑪,可见苏州人也受到了妈祖崇拜的影响。
潮州与苏州同为历史名城,但与苏州相比,潮州的发展却远比苏州滞后,如马立博(Robert B.Marks)所言“事实上,岭南是汉人定居最迟的地区之一”⑫。这使得潮州缺乏苏州那样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潮州人是善于学习和创造的,在吸收了底蕴深厚的苏州文化后,潮州的文化事业同样进步很快。特殊的地域环境和长久的经商传统,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潮州风俗,同样在潮州商人的传播下对苏州产生了影响。
【注释】
① 乾隆《澄海县志》,卷十九,生业。
②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上卷,海道。
③ 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潮人经商。
④ 苏州博物馆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40页。
⑤ 范金民:《清代潮州商人江南沿海贸易活动述略》,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 年第4期。
⑥蔡鸿生:《清代苏州的潮州商人——苏州清碑〈潮州会馆碑记〉释证及推论》,韩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⑦宋钻友:《上海潮商的行业分布——纺织、钱庄、进出口业》,史林 2001年第4期。
⑧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十九,物产。
⑨陈忠平:《明清时期闽粤商人在江南市镇的活动》,学术研究,1987年第2期。
⑩乾隆《澄海县志》,卷十九,生业。
⑪顾震涛:《吴门表隐》,卷一。
⑫马立博:《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