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的学术含量话语建构和传播能力

2018-03-07 15:43李永明
文化产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影视学术

◎李永明

(《名作欣赏》杂志社 山西 太原 030000)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视节目众多,影视作品数量庞大,优劣并存、泥沙俱下。人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要远高于阅读时间,这是有目共睹且不争的事实。然而,与影视作品生产的“表面繁荣”相比,与人们对影视的热度相比,如何引导影视作品创作,引导观众正确欣赏影视作品,就成了当代重要的文化课题。相比之下,与之相关的影视评论,在当下无疑是一个非常薄弱且亟待加强的领域。现如今大量影视作品充斥于各大电视频道,观众有时拿着遥控器切换电视栏目,从头搜到尾,再从尾搜到头,也难找到一个喜爱的影视节目;这和当下快餐式的影视制作密切相关。部分国人审美能力固然有待提升,而影视评论首先难辞其咎。影视评论家未能尽责,与影视评论学术含量偏低、话语建构滞后、传播能力较弱有密切关系。因此,我想在这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影视评论学术含量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国内影视评论历史较短,学术积累不够。用较短的时间,较快地增加学术积累的办法之一,是主动汲取学术积累时间长且成果深厚的相关学科资源,最有效的办法是吸引到学术积累时间长的学科成员,鼓励他们进入影视评论领域。另一方面,在影视评论领域,十分缺少相应的学术人员。但是,现在很多的业内专家及作为继承人的青年学者,大都宁愿停留于传统学科领域,也不愿加入十分广阔且有着极佳发展前景的影视评论领域。这些学者似乎存在一种偏见,他们认为影视评论的学术含量低,不能体现自身学术水平及评论能力,更倾向于加入人们更为认可的传统学科,所以会导致有些学科领域人才过剩。笔者来自山西,山西有位大家所熟知的作家——赵树理。赵树理在创作的时候,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而主要考虑的是人民所需。他有句名言,“不进入精英的文坛,而要进入大众的文坛”。笔者认为,面对如今影视评论学术含量偏低的现状,我们应当大声疾呼向赵树理学习,学习他服务大众的文坛精神,让更多有抱负的学者自愿投身到影视评论领域中。

影视评论学术含量偏低的其它原因,大致如下:第一,影视评论界许多成员从业水准下滑。有偿评论、人情评论盛行,因为利益、人情,势必会失去应有的影评原则,从而一味鼓吹,过分拔高作品,更奢谈评论的批评精神。因此可想而知,这种评论远离学术、大众,只能成为创作者与评论者之间一唱一和的小圈子,这种评论很难有学术含量,在公众面前失去影响力也是必然的。第二,学术八股。每部作品,大都是先主题,后人物,再情节,最后才是艺术特点,程式化的影评方法势必会导致学术人员缺乏新见以及对作品的独到认识。第三,远离作品实际。我国影评人常会从西方的学术理论出发,以西方文艺结构和解构理论的角度来解析作品,这样会使评论文字生涩难懂,不符合我国实际。第四,学术视野不广。评论者不能对评论作品深度分析,与其他作品比较,仅仅就作品谈作品,局限于对一部个别作品的具体解读,这类评论很难会有学术深度、学术含量。第五,对社会、人生,没有深度的理论解析。如果评论者没有对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具有深度的理论见解,就很难挖掘出评论作品的深刻内涵,所以学术含量偏低也就在所难免。第六,没有作者自身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影视评论作者的观点,大多来自时下流行的社会观点,只是把这些观点与评论作品简单融合,所以这类评论文章读起来会很乏味。

接下来再谈影视评论话语建构的滞后。笔者长期从事影视鉴赏评析,也广泛涉猎影视评论,私以为影视评论与影视作品研究的学术论文是两种不同文体,但我们对影视评论的文体特点、话语形态,包括行文特点、语言风格、叙述形态等都缺乏应有研究。这种缺失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影视评论缺乏可读性。先说鉴赏文体,影视作品的鉴赏文字,本身应是优美的,可读性要强,如果鉴赏文字本身生涩难懂,又怎能引导读者欣赏作品?这种鉴赏类文章,首先需要作者对作品有独特鲜明的体会,然后能用生动的语言赋予流畅的描述,感染力要强,如同盐溶入水一样,不露痕迹。这种鉴赏类文字写作难度很大,需要作者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对作品有很强的感悟力,以及高水准的文字表达能力。下面再谈影视评论。如今的影视评论更多的是评论体而不是鉴赏体,而评论体却越来越向学术研究方向靠拢,或者说就是小型的学术论文。笔者认为,研究影视的学术论文与影视评论还是应该有文体上和本质上的区别。学术论文是供学界内的同行观看,影视评论则大多数是给观看过影视作品的观众欣赏,是面向大众的,让他们通过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这样的影视评论,虽然比鉴赏类文字理性色彩更重,但这种理性色彩,也是应该建立在作者对所评作品的感悟基础之上,也应该尽可能考虑到大众读者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水平。除了普遍性学术八股外,许多的影视评论,缺少作者对作品的感悟性理解。理念先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或者全不顾及读者的理解,其所评内容也很少与读者有任何生活上的联系,所以这样的影视评论,读者大都无法接受。

还应该补充一点,目前影视评论作者所借鉴的理论大部分是来自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引用借鉴极少。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是中国人对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判断与理解的凝结,符合中国人的美学趣味,而西方现代影视理论,视角虽然新颖,也会于所评影视作品中有新发现,但常会有生搬硬套之嫌。

影视评论者中,尤其是青年一代评论者,他们大多对所评作品缺少感悟力,或许是与成长经历有关。他们在中学时代所阅读的作品,更多的不是培养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而是从既定的标准答案出发去理解课本中的作品。到了大学,即使进入中文系,学习老师讲授的作品时,学生们对既定结论的重视也要高于作品本身,许多学生甚至根本没有阅读过老师所讲的文章,只是把老师对作品的分析结论作为笔记记下。在考试中,又原封不动地复述在试卷上,照样也能通过考试。大学期间,青年人多热衷于吸收新鲜观点,所以对老师在文学作品分析中所作出的新颖结论的关注度要远高于作品。在读研究生后,他们大多也把重点和精力放在学习新理论上,并且用这些新理论来分析作品,认为这样分析出的文章更加深刻。如此一来,从中学到研究生阶段,阅读作品的能力,始终是这一代学生的薄弱项,如果没有大量阅读,必然会造成其审美感知能力的缺失,上述影视评论写作中的缺陷就会是普遍性的。

最后,谈谈影视评论的传播力。如今的新媒体,网络、公众号、自媒体等,极大影响着影视评论的传播形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影视评论传播的力量更多还是来自于本身内容,如果存在影视评论学术含金量不足,不解决影视评论话语建构问题,即便是有再先进的传播手段与方式,也难以奏效。学生们学习的依然是学术论文式的写法,即便传播方式再便捷迅速,读者也还是不愿接受。在加大影视评论传播力度时,对科技手段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人文手段的重视则更为重要。要打破影视评论行业的封闭状态,代之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与其相关行业领域互相配合,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文手段。

例如,最近有一篇文理不通的博士论文题目,在网上为各界所批评,这篇论文题目是:“综合近年来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来分析这《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作品代表性强的电影以及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的审美倾向”。这样文理不通的题目居然是博士论文题目,可想而知,当代人的写作能力已经下滑到何种程度。教育部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在最新的语文教材的编写中,要特别注重加强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量。以上这些,说明时下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下一代人的阅读及写作与沟通能力。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怎样提升大众文化的审美层次,也是这个时代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国家尤为重视文化领域建设,这就需要在文化知识领域提升大众文化意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通过各个系统组织起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影视评论写作大赛、影视评论写作活动、影视评论培训活动,一定会极大改善与提升当代影视评论家的评论写作能力,继而推动影视评论传播力度。同时也需要我们密切配合教育领域来培养下一代的写作与沟通能力,以提高艺术评论家对影视文化、大众文化的引导工作。

猜你喜欢
影视学术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在学术面前,市场就是个屁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影视风起